孙郁:旧岁冷弦

止庵在六十岁后完成了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受命》,在一些人看来,批评家身份与学者的影子突然有了逆转,深隐的创作才情流出,笔墨中已经诸体皆备,新故交错。读毕此书便觉得,这不是一本热闹的小说,像一株废园里未枯的树,留住了消失的时光。

读书界对止庵的印象是博学、多才,深入到许多知识领域,这是不错的。但我觉得,他多年来在做的是一件工作,就是探索生死问题。不同体裁的作品,背后有大抵相似的指向。他过去所写的文章,精致,简约,有点苦雨翁的散淡之风。书话体最为突出,收放自如,属于被世间遗忘的小传统。止庵有学者气质,却不愿与学界为伍。以非象牙塔的方式处理象牙塔学人的工作,倒是像民国的读书人。其文字被人注意,还在于诗人气质,但又不是轻飘的抒情者,理性在他那里隐含得很深。由于此,笔底自然是另一番景致,自行在路上,对于清冷之状,都能忍之、认之。

做过医生的止庵有过科学思维的训练,文含掌故,言必有据,笔触有严谨的逻辑。对于庄子、知堂、废名的研究都有心得,说的是别人一般不说的话。他的大量随笔,像似旧岁冷弦,隐隐感到在以古喻今,或借历史衬托今天的生活。比如他写知堂的传记,就另开门户,颠覆了一些认知方式。对于废名、张爱玲的叙述,是作家间的心灵互感,于微妙处藏着慧眼的余光,照出文字背后的幽径。有时会觉得,他关注的作家,都是曾被遗忘的人,明珠投暗,大为可惜,人间真意,往往于此可以找到。

止庵写长篇小说,完全出人意料。《受命》酝酿了三十年,让人恍然觉出,大半生笔墨的挥洒,都是为此书准备的序曲。先前写的文章,都是谈别人的学术与文本,《受命》却有所历的生命经验,生活观与审美观均在此感性地显现。但又非一般作家那样的自我燃烧,而是悄然打量逝去年代的恩恩怨怨。精神在实有与虚无间飘来飘去,不动声色中,有暗影走来,给热闹的文坛,拽出一抹冷色。

《受命》写的是复仇的故事,他说此书也有向鲁迅致意的意思,这不无道理。小说在调子上不太像鲁迅传统,但鲁老夫子的冷峻、决然和义无反顾的韧性还是传染了他。中国人最善于遗忘,以模糊与隐瞒的方式隐去了历史的光点。鲁迅写《铸剑》,有骇世之音,明暗间的撕扯最后成为混沌之物,意义被无意义所碾。这显示了存在的荒诞与思想的未明之状。惊奇中的冲荡之气,我们岂能忘记。《受命》中的冰锋,偏偏记着过去的烟云,纠缠于苦涩的记忆,父辈的悲剧仿佛毒蛇般缠着自己,这与《铸剑》的主人翁很像。但鲁迅写的是怪诞的传奇,意象消解了日常生活。《受命》则不然,乃真俗二谛间的生活画卷,在古都的街巷、烟火气里弹奏着一只夜曲。流行话语与观念被淡化到街市的场景里,涌动的思潮被个体经验所代替。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同代人的叙述语态面对过去,看得出他一直怀着一个未竟之志。

显然,止庵并不满意以往的关于八十年代的叙述,因为那些话语过于外在了。《受命》要抵抗的是大潮里的飘物,审视的是普通人的另类生活。作品里的人要么满足于随着时代之潮走,要么沉浸在对于未来的憧憬里,但这些都没有丰满之感。芸芸大约算是世俗之乐者,叶生乃是没有染有俗谛之人,纯然而美丽。两位女性都没有历史记忆,惟冰锋纠葛的是昨日之影,深陷而不得自拔。他复仇之心深埋在心里,以致日常行为有些变形。止庵处理这个人,不都是简单的认可什么,而是力钻人性的深井。冰锋热爱文学,知识驳杂,对于新涌现的艺术颇为敏感,在新艺术喷涌的时期,又能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对于世界并不热心,只将自己限于狭小的环境里,与外界隔着一道冰河。但又非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的人,也不似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痉挛的犯罪者。冰锋血液里流着伍子胥的幽怨,一切都在冷的凝视中。他的思想不乏异端者的痕迹,可是沉默寡言才是对于身外世界的态度。以冷然的姿态处理感情与信仰,远离儒家以柔克刚的传统,也非道家的隐逸,倒是带有一点墨子门徒的一丝影子,平静的深处有着风暴的可能。在中国,无论是山林之客,还是台阁中人,都难能接受这类人物,但他却以逆行的方式,刺激出新的思想,让我们震惊之余,重新思考消失的年月的另类遗存,将沉眠的存在一一唤醒。谁之罪,与无罪之罪的问题纠缠着生命的时候,笔触自然也凝重起来。

有人已经看出,这是一部关于时间的书,有着较自觉的精神寻找。但时间里的命运,早有人以诗的方式展示过。自八十年代起,残雪等人就已经开始以历险的方式走进人性的深处,那里多是在变形与怪诞里,挑战流行的思维。格非、马原也有实验之作出现。止庵与先锋派不同的地方是,写意同时,不忘写实精神,思想可以跳跃,而辞章有安静的一面。他饱览域外书籍,文笔却是京派的遗风之一种。

先锋派与浪漫派其实有相似的地方,写恶的存在,背景多是阴暗的,但止庵绕过这个传统,他笔下的街市,有人间烟火之味,自然风貌,亦多风景画的样子。有些地方,传达出生活的诱人之美。张爱玲小说就曾如此处理环境与人性的反差,虽厌恶旧屋檐下的男男女女,但每每写到服饰与花草,也不乏趣味。

止庵处理记忆,显得有些克制,自然也抑制了灵动感的散出,本该奔放的地方却有点矜持。这是与流行写作的不同的地方,他或许觉得,这样可以防止滑入前人的套路里。京派作家有过这类笔法,知堂的文章也是点到为止,宗璞的小说喜欢裹在旧诗文的意境里,思想自有边界。知堂与宗璞最终指向静谧之所,止庵却在静谧中进入惊魂动魄的暗河里,在不动声色里,让我们获得一次反省生命与历史的机会。这样看来,说他改变了京派写作的路径,也是对的。

当他以这种方式面对世界时,未必人人都能适应。今天的读书人多在专业化的笼子里,边界清清楚楚。止庵是没有这些界限的。他跨越许多领域,以史料求真、用反诘爱智,赏世、缘情、寻梦中,敲开了存在的另一扇门。也不太喜欢道学的东西,它遮蔽的话题太多了。所以有时我们在他那里读出人性的荒原,但也有几朵瑟瑟于冷风里的花,开在不被注意的地方。无意苦争春,原也不错,那才是他的幽思栖息的地方。

熟悉止庵的人都知道,他的学术研究时间比诗歌、小说写作的历史都长。但《受命》不是取悦读者的著作,而是拷问我们弱化了的精神內觉。他写京都青年神态,既在为历史留影,也借着感性的方式,写出一种精神的可能。

我们都在前人的影子里,但不是人人都知道。他以读者陌生的方式,告诉我们曾有的时光中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形影,惟在被遗弃的废园里,才刻有曾存的隐秘。这时候你会感到,审视悲剧的人,知道什么是值得驻足的地方。在不可思议处才有认知之门。这是哲学话题了,止庵不想在作学院式的解释,而故事本身,却让我们思索着一向被怠慢了的问题。

(0)

相关推荐

  • 文学分级 某方末流 金庸一流 鲁迅顶级

    看了莫言对新中国建设初期的批判,以及大批称他为真正作家的留言,我觉得很可悲. 文学有很多级别.垃圾文学毒害民众,让人思想扭曲害人害己.比如散播拜金主义,让人不择手段去追逐利息.比如历史虚无主义,让人们 ...

  • 【文学评论】邢永红丨飘而不散 淡而有味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邢永红,山西省石楼县人,现任职石楼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曾在<秘书>.<沧桑>.<吕梁文学>.<吕梁日报>.<屈源> ...

  • 京派文学视野中的鲁迅

           摘 要:在京派文学家中,沈从文和李长之留下的关于鲁迅的批评文字是最多,他们代表了京派的鲁迅观.尽管李长之和沈从文对鲁迅的个人情感很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从文学的本体论立场出发,为我们勾勒 ...

  • 鲁迅对《红楼梦》的高度评价

    鲁迅是著名的现代作家.他是我国新文学的开创者.他不仅在文学创作领域成就斐然,也在学术领域颇有建树.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就是一本非常出色的学术著作.在这部学术著作里,鲁迅高度评价了<红 ...

  • 乡村与城市的灵魂书写——鲁迅与张爱玲的小说比较分析

    鲁迅与张爱玲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对他们进行比较,可以有很多切入的角度,这里我且从他们描写的场景来看. 鲁迅在为所不多的小说中,主要描写了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形象,他几乎没有书写城市,而是专著于农村. ...

  • 尺牍之热 | 孙郁

    陈独秀的信札 民国学者的尺牍现在热起来了,最受青睐的大约是<新青年>同人的遗墨,它们成了一些收藏者寻觅的对象.文物界向来有公藏与私藏之说,二者近些年都很活跃,诸多鲜见的藏品渐渐走进人们的视 ...

  • 孙郁:鲁迅在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之间的选择 | 西东合集

    鲁迅背后的俄国资源,大家都是知道的.讨论他的审美意识,俄国文学占了相当的比重.他所翻译的俄国作家作品数量可观.对其影响最大的是果戈理.托尔斯泰.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尔基的传统.从气质层面看,果戈 ...

  • 孙郁评价《堂叔堂》:看到生活的另一种逻辑

    四十多年来,我已经写了不少小说,在小说中也刻画了众多人物.每个人的生命有限,经历有限,写作资源也有限.有时我觉得,自己的写作资源已经使用得差不多了,好像没什么可写了.有一天暮然回首,我竟然发现,那么多 ...

  • 秦曼云‖长篇回忆录《流金岁月》第二十一集,第五个孩子孙郁(海俊诵读)

    长篇回忆录<流金岁月> 作者:秦曼云 诵读:海俊 图片提供:孙小曼                                秦 曼 云 简 介 秦曼云,1929年12月11日出生于旧 ...

  • 水边民谣 | 孙郁

    我曾对南国的山与水一直有着好奇心,想起来,那是少时受了画家与诗人的诱惑.最早对于世外桃源的想象,和古人作品的启示有关,它们丰富了我这个北人对于遥远的水乡的认识.宋代以后的绘画,已经把山水之韵渲染得楚楚 ...

  • 《收获》文本 | 汪曾祺的昆明(孙郁)2

    <收获>专栏 "燕京杂记"之< 汪曾祺的昆明>全文原载2011-5<收获> 汪曾祺的昆明(续) 文 | 孙郁 西南联大中文系合影 3 联大有一些 ...

  • 学者孙郁:无智无趣是中国当下文化最主要的特征

    有一种犀利的观点认为,无智和无趣是中国当下文化两个最主要的特征.我以为不无道理,这种观点同样契合当下的散文写作.无智,就是指文章按照别人的思路来写作,没有自己的精神发现:无趣,就是指文字没有温度,文章 ...

  • 读孙郁先生《苦行者》:作家即人生

    读孙郁先生<苦行者>:作家即人生 文/江一   在即将写完<画里人生>这本谈诗画审美的书时,我有幸读到了孙郁先生所写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苦行者>.一口气读完,过程中, ...

  • 孙郁谈汪曾祺:他拯救了汉语

    汪先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是很大的,这个贡献相当于李泽厚在哲学界.思想界的贡献,他是在文学界的贡献最大的前辈.他把文学从虚假的.先验的观念为主的文学回到自身.他有烟火气,他能够把民间的疾苦.百姓的冷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