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锦源:历史上的接班人问题

《史记·殷本纪》: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纣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迅速,耳聪目明;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绝臣下的谏劝,他的语言足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他用自己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不如他。

殷商帝乙把王位传给帝纣后人看,是个错误。错在 个人私德与社会公德没有做合理的区分。 把个人能力潜意识的换算成国家能力。这是一个误区,祸国殃民的误区。
   帝纣的个人能力相当出众,任何一项都可以做行业的领袖,1、天资聪颖,2、有口才,3、执行力迅速,4、耳聪目明;5、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6、有辩才。

这么多优点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换做谁都会飘,太优秀了!

管理国家或一个大集体,这些个人优点恰恰成了不足,为啥?

说白了社会的复杂远超出个人能力,领导需要的是协调,是中和,让各种利益均衡发展,需要的是团队和能人,让那些有能力的他人替自己干活。国家政策也不是依靠单一理论去贯彻的,而是各种理论相互妥协的产物,说白了政策也是中和的政策。

最后纣王因为太自负,尽管手下能人很多,什么箕子、微子,比干等等,都没发挥作用。自己被小小的西周给灭了。

接班人问题,自古都是个大问题。而这个大问题后续的历史反复上演。

话说智氏的宗主智申有2个儿子:长子智宵,次子智瑶。

长子智宵,普普通通,个人能力没有闪光点,唯一的优点是憨厚,但集团的大股东比较拥护看好。

次子智瑶,个人能力相当突出,最大的亮点有以下五个:

优点一:仪表堂堂,简单说就是帅,身高貌俊。

优点二:武艺高强,骑马射箭是行家里手,驾车技术也是很高超。

优点三:有辩才,也就是口才棒,能言善辩,通晓诸能。

优点四:文采好,思维敏捷,思路广,文笔好,文章传神。

优点五:有主见,坚决果断,勇猛刚毅。

智瑶的这5大优点,单独拎出一条,都是够扬名立万的,就算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这样的人才都是可遇而不可求,都是牛人级别的人物。这样的人才可以成为耀眼的明星,实力派,动作片,感情戏全能接;或者可以成为金牌律师或特约评论员,凭着一张嘴也能混出名堂。

5大优点汇集一身,就是高光复合型人才,自带光芒,是家族的摇钱树,在任何血腥的竞争年代,都是掌门人的最佳人选。

其实上面的认识都是看小说,看演义看多了才会得出的结论。上面的认识都是基于个体的认知。

智申看智瑶,怎么看都是优秀,都觉得是家族的合格接班人,以至于智瑶大缺点:自视太高,刻薄寡恩,在综合考评下都忽略不计了。

族弟智果作为家族的重要成员,对大哥智申的安排很是担心。

他分析:“智瑶有5大本事,有能耐这不假,但却毫无容人之量,自己太牛,谁的话也听不进去,谁能和他和谐相处?智果警告智宣子,如果让他继承智氏家族的事业,会有灭顶之灾。”

智申可能是看演义、听故事听多了,被智瑶那么多优秀的品质迷惑了。兄弟的话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还是确立了智瑶为继承人。

这位为人多智,颇有政治远见的智果为了保全智氏血脉,就另立宗庙,脱离智氏宗族,别为辅氏,智氏兵败晋阳后,得以免遭殃及。秦灭六国后,辅姓不忘先祖,恢复智氏智氏血脉得以延续。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专门写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德与才的关系,还是大政治家司马光看的透彻。

个体的超强优势只是一点零花钱,有最好,没有其实也无所谓。

一个政权的继承人 德才是最核心的。考察的有三个层面:

1,你要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

知道自己的优点缺点,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与欲望,对别人家利益知道克制,别一天到晚牛哄哄,看谁家的媳妇好都要抢过来自己的用。自己手里趁两钱,就做起一统江湖的梦。有梦可以,慢慢来也行,千万别当真。

第二,要认清别人都是什么货色。

手底下的员工该防范的要防范,给人家必要的尊重也是相当关键的。

还要了解他们的长处,适合干什么,知道他们的短处,知道如何遮盖他们的短处;

了解他们的利益,该出手时不抠索,人家喊你老板你就得有个老板样。

当然,识人善任说起来容易,真做起来还真困难。这事到目前还基本无解。

第三,要知道自己的实力,也就是家底,到底几斤几两,很多事例的失败都指向好高骛远。

很多人知道自家的实力,却搞不清或搞错了别人家的实力。

把对外政策搞得差强人意或一塌糊涂,强的没联合,弱的净欺负人家,政策就玩不下去了。

不能因地制宜,不能慢慢壮大自己,一上来就打光底牌,像疯狗一样逮谁咬谁。这哪里是搞权力斗争?

结果很明白,三家分晋的主人公就是5项全能的智瑶。几乎每段历史都有这个著名的故事。

同时期的著名例子是赵鞅。

这老兄一辈子精于算计,也有两个儿子,长子赵伯鲁,次子赵无恤。

这两个儿子才能差别不大,在权力继承这事上,势均力敌。

赵鞅不亏工于心计,精于算计,对儿子也是不含糊。

史书记载: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词甚习固。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而果昌赵。

赵鞅先在竹简上刻了一段训诫的话,然后把两个儿子叫来,亲口对他们训诫,这是你爹这辈子的心得,要切记在心。

然后,就不闻不问,似乎这事从没发生。

三年后,这老爷子翻牌了,把两个儿子叫来,看看对老子的告诫理解的如何。

这事有讲究,论语有记载,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老大赵伯鲁,早把这事忘了,当场傻乎乎的瞪眼了。

老二赵无恤不慌不忙的背出训诫,更牛逼的是当场从袖子中拿出了那块竹简。

赵无恤毫无悬念的成了接班人,继承了老赵的权力。

你也许会问,这是哪里跟哪里啊? 权力有这么当儿戏的嘛!这不胡来吗?

你甚至还会问:从这事上能看得出什么呀?万一就是凑巧呢?万一赵无恤就是个草包呢,只会天天记得他爹的指示呢?

可要知道,赵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是赵国基业的开创者,郡县制社会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实践者,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赵简子置后这事连《资治通鉴》都选上了,里面学问大了。

第一:赵鞅觉得政策的平稳性,战略的连贯性对于国家来说是最重要的。

你老大拿我的话根本不当回事,我的政策你也体会不到。我的政策,你能不能贯彻是可以推导出来的。政策或战略的连贯性,往往是坚持数代才会出来效果的。

当下的西方选举,不管选出的人才是不是精英牛人,每5年选一次,后面的人想出成绩,就直接把前面的政策给推翻了。

太注重小利益,往往伤害长远利益,而影响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都是长远政策。各个短期利益相加不等于长期利益的。

第二:从接班人的角度,他们应该明白最高领导人的意图。

赵鞅一辈子精于算计,这是世人皆知的。当初他布了局,就一定会成局,你所要做的,就是时刻准备着破局,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的道理不可不懂,你爹如此精明,他身边的家臣也是个个都精于算计。别不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赵无恤流利背出训诫,还当场拿出了那块竹简,也从侧面说明他跟他爹一样都是精于算计的人。把权力交给他,放心,类我。

第三:通往权力的道路没有一帆风顺的,每一个想进入圈子的选手都应该如履薄冰,提着12分的小心。看看汉武帝时期的托孤大臣霍光、金日磾的做法你就明白了了。

谨慎与小心,是权力的游戏核心的技能,能不能继续生存,不在于能力多高,见识多广,而是能不能陪着小心。

结果大家都知道,这赵无恤就是史称“赵襄子”。与其父赵鞅(即赵简子)并称“简襄之烈”。

另外需要点出的是这 赵无恤还心胸宽广

话说,智瑶失败被杀后,他的门客豫让欲为主报仇,意图刺杀赵毋恤被发现,赵毋恤放过了他。

豫让又以漆涂身、吞炭为哑,趁赵毋恤过桥时欲刺杀他,赵毋恤马惊,豫让又被发现。赵毋恤问:“你以前也曾效力范氏、中行氏,智瑶攻灭他们,你为什么不为他们效死,偏偏为智瑶效力,为他刺杀我?”

豫让说:“范、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以众人报之;智瑶以国士待我,我就以国士报之。”

赵毋恤很感动,但仍命士兵包围豫让。

豫让请求赵毋恤把衣服给他刺杀,以致报仇之意。赵毋恤更加感动,将衣服送给他,他三次跳起刺之,随后被杀了。

(0)

相关推荐

  • 三家分晋的历史真相到底是怎么回事?解密权力背后的阴谋和贪欲

    春秋末期,晋国实行的六卿制度弊端越来越明显,晋国的王成了缩小版的周天子,也被架空了,整个晋国的权力都掌握在了韩.魏.赵.智.范.中行氏这六大家族手里. 俗话说树大要分支,人大要分家,国家分完了,还不够 ...

  • 资治通鉴(001)世间最宝贵的东西是太平秩序

    资治通鉴从三家分晋开始写起,是因为这件事情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让早已摇动的秩序开始崩塌.这个世间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秩序.月亮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围绕着太阳转,万物形成一个井然有序的生态,各就其 ...

  • 战国时期的赵国为什么经常发生宫廷政变?

    战国时期的赵国军事实力非常强悍,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但是赵国也有一大弱点,就是内部不稳定,公室贵族经常发动政变,阴谋篡位,屡禁不止.比如,赵成侯元年,前374年,公子赵胜(不是后来的平原君)因与 ...

  • 晓锦源:读点历史1

    很多人都反思秦始皇创建的大秦帝国,怎么很快就灭亡了? 李斯作为统治天下的重要谋臣,能征惯战的将领依旧存在,建立的大秦帝国无论军事.经济.政治都是空前的强盛.大秦的消亡实在众说纷纭.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 ...

  • 晓锦源:走进历史的家族受那些因素支配?

    晓锦源:走进历史的家族受那些因素支配?

  • 晓锦源:天马行空看历史

    看历史可以天马行空:  史前时期主要矛盾是人与天斗,人与地斗:文明时期主要矛盾是人与人斗,说白了就是杀人.文明史等于杀人史. 现在讲民主,从印度看,民主等于分裂.新冠病毒验证了这个看法.科学能做的事很 ...

  • 晓锦源:从历史的脉络看 招人与用人

    晓锦源曾经去染丝厂参观过,把素色的丝布放在装有染料的池子里,要黄的就染成黄色,要绿色就染成绿色,要红色就能染成红色.这让晓锦源大为感伤,心里想,只有丝布能染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也是在说这个道理? ...

  • 晓锦源: 全世界最好的民众,摊上了最糟糕的精英阶层

        在中国,有最勤劳的民众,也有喝大茶的精英. 老百姓用自己的节俭,在薄弱的经济基础上,让中国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储蓄率,居民储蓄余额94万亿.这是国家能用来抵御风险的可用资本. 中国的老百姓,勇敢. ...

  • 晓锦源:莊子集釋卷七上

    外篇达生第十九[一]     [一][释文]以义名篇.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一]: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一)之所无柰何[二].养形必先之以(二)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三]:有生必 ...

  • 晓锦源:莊子集釋卷五上

    外篇天地第十二[一]     [一][释文]以事名篇.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一]: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二]:人卒虽众,其主君也[三].君原于德而成于天[四],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 ...

  • 晓锦源:莊子集釋卷三上

    内篇大宗师第六[一]     [一][注]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富,其所宗而师者无心也.     [释文]<大宗师>崔云:遗形忘生,当大宗此法也.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一] ...

  • 晓锦源:莊子集釋卷二上

    内篇养生主第三[一]     [一][注]夫生以养存,则养生者理之极也.若乃养过其极,以养伤生,非养生之主也.     [释文]养生以此为主也.     吾生也有涯[一],而知也无涯[二].以有涯随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