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儿童用自己的力量活下去
这是一则流传很广的故事。
河边,有三个打鱼人在钓鱼,突然他们发现有人在河中呼救,于是训练有素的打鱼人跳入水中进行救助,落水者很快被救了上来。没过多久,又一个落水者从上游被冲了下来,他们又跳入水中进行救助……可是,第三个、第四个……第N个落水者接踵而至。
几个打鱼人这时已手忙脚乱,无力应付了,他们便想到应该到河流的上游——即落水者落入水中的地方,去劝说人们不要在此游泳,同时插上一块警示牌子;可是,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总是有一些人无视警告而被冲进河水中,打鱼人仍然要经常进行救人的工作。
终于有一天,打鱼人有所醒悟:与其救人,不如去教人们游泳,这也许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如果人们都像他们一样有很好的水性,即使被冲下深水也能够应付自如。
从打鱼人的故事,笔者联想到了越来越受国人重视的“心理教育”。就心理学的理论而言,大凡成人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患,或多或少总会印刻着其童年时期的体验和遭遇的痕迹,而往往就是这些体验和遭遇,可能会影响一生的生活。心理教育有时就像打鱼人跳入水中抢救落水者一样,对患心理疾病的人进行心理治疗;但准确地说,心理教育更像是最终悟出了道理的打鱼人,希望以主动的心理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水性的好坏”对“落水者”的性命是至关重要的,而“心理素质”对一个人的身心是否健康、工作是否顺利以及生活是否幸福也有着同样的意义。
因此,心理教育尤其重视儿童,在儿童身上有着心理教育的起点,也是心理教育的希望。
心理教育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国际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潮流趋势。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马丁·赛里格曼等人把积极心理学描述为关于对人的积极主观体验与感受,以及积极的个人品质的科学或科学研究。
主张积极心理学的马丁·赛里格曼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正在院子里除草,5岁的女儿则兴奋地在一旁玩耍,不时把除下的草抛向空中……于是,父亲显得很不耐烦,便朝她大声吆喝说:“别瞎闹,到一边去!”听到父亲充满怒气的声音,女孩跑开了;但不一会她就小心翼翼地走过来,问是否可以与父亲说几句话。父亲便停了下来,问女儿要说什么。这位5岁的孩子说:“我在5岁以前,总是一个爱哭爱闹的孩子,当要过5岁生日的时候,我告诉自己,以后不能再这样了……可是,你知道,这也是很难做到的……但是,若是我能做到,那么,你以后是不是可以不那么大声地吆喝我呢?”女儿的一席表白,深深地打动了作为心理学家的马丁·赛里格曼。他说,就是那一刻,改变了他对心理学的世界观,同时也促使他形成了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思想。
我们都熟悉理性的教育,都十分注重开发儿童的大脑和认知能力;但也许我们并不十分了解灵性的意义,并不十分了解儿童心灵的需要,也没有尽心地帮助儿童满足其天性和灵性的需要。
我们的教育的确培育出了许多英才。但是在许多孩子那里,我们也看到:知识多了却朝气少了;能力长了但创意少了;年龄不大但成人化了……童言无忌几乎成了奢侈品。
针对上述现象,积极的儿童心理教育追求的是一种体现儿童灵性的教育。通过这样的教育,儿童的灵性,其中包含着我们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源泉,能够得以发挥而不是受到压抑;儿童内在的心理需要能够得到重视与满足,而不是受到忽视与冷落。这样的儿童,才能够获得真正健康的成长,也才能够成为心理健康的成年人。
蒙台梭利教诲我们要“发现儿童的天性”以及实施“顺应儿童天性”的教育。“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从积极心理学来看儿童教育,作为父母与教育者的责任,不仅仅在于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纠正他们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在于发现儿童的积极品质,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儿童的本性与天性,并且细心地培育它们,使它们得到充分地发展。
正是这些积极的心理特点,使得生活充满意义,比如希望、智慧、幸福、天赋、未来意识、勇气、灵性、责任、毅力等等。灵性教育是心理分析给儿童心理教育提供的钥匙,也是心理分析所遵循人格的“发展与整合”的“自性化”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