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 | 胜利街福来德洋行大楼的前世今生
优秀历史建筑胜利街325号
汉口胜利街从江汉路到至芦沟桥路,总长3.8公里。贯穿原英、俄、法、德、日五国租界,也正因为如此,过去它在不同地段,不同时间有着不一样的名称。分别是湖南街、四民街(玛琳街)、德托美领事街、汉中街、中街、大和街。1946年元旦,国民政府在收回全部租界后,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统一命名为胜利街。
今天,胜利街两侧仍保留了不少租界时代遗留的欧式和中西合璧建筑。有交通银行、英文楚报馆、咸安坊、德林公寓、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德明饭店、德租界工部局、安利英洋行、日本居留民团办事处等等。也有一些由于年代的久远,原始资料的欠缺,没有弄清其建筑年代和历史所有者信息的历史优秀建筑,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和厘清。在胜利街六合路北侧,原德、日租界分界的德租界一侧,就有这样一栋建筑,门牌号为“胜利街325号”。
1927年福来德洋行大楼前有德国旗
该栋建筑原为砖混结构的新古典主义近代建筑。主立面三段式构图,左右对称。主入口设在中间,稍凸出的门斗由多立克柱圆柱承接上部观景阳台,有宝瓶石栏。底层勒脚外贴蘑菇石,外立面拉毛外墙,直角方窗,多为竖向线条。整栋建筑简洁、挺拔。非常可惜的是不知什么时候,三层坡顶、老虎窗、平台被改加一层,顶部又用轻质材料搭盖了1层,破坏了它整体的美感。现在建筑由武汉铁路局武汉中力物流公司作为办公楼使用。2010年12月被公布为武汉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一级)。
门左侧的优秀历史建筑介绍上,明确的镌刻着其建于1949年。在《武汉优秀历史建筑通览》中记载,该栋建筑民国时期由平汉铁路局投资建造。所有对这栋建筑的文字介绍和影像中,也认为其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由铁路有关部门建造并使用。
1924年《汉口市街图》(日) 此图东西颠倒
其实,这个地方在上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多幅武汉历史地图中标注为福来里。甚至更早的1917年汉口特别区(原德租界)全图上,清楚的显示有福来里和德商福来德洋行。这都证明此地段原属德商福来德洋行。但由于太平洋战争特别是1944年年底美军对汉口的大轰炸,旧日租界等处几乎夷为平地。这个地方紧邻日租界,战后重建此大楼也应是非常可能的,一切也好像没有多大问题。
1917年汉口特别区(原德租界)全图
2019年的一天,在武汉文保志愿者团队人文武汉的内部交流中。侨居英国的范榕先生发来了他在海外发现的,一组二十余张不知是汉口何处的图片,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笔者由于工作的关系,长期从胜利街经过,感觉特别像胜利街325号。
于是找来图片与大家交流论证,又赶去现场比对,大楼与图片基本吻合。除上部改动加层外,主体几乎没有任何改变,后面的弧形阳台,侧面的旋转楼梯等等一一对应,保存完整。从这批图片附的测绘图和解释,可以认定。此大楼就是德商福来德洋行大楼,建筑年代应在1927年以前。
1927年德商福来德洋行后面
范榕先生找到的这批图片十分珍贵。有福来德1924年加工厂的外景和内部景像,涉及其所从事的牛羊皮、猪鬃、桐油等。还有福来里的外观和里弄口。也有1925年测绘图和1927年大楼的外部景观和内部陈设以及人员的活动。甚至有公司货船事故的照片。对认证大楼的建筑年代和德商在汉口的经营活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证据和珍贵资料。范榕先生多年来在海外,收集有关武汉的图片和资料,并在武汉举办过相关图片展览。在此感谢范先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无私的奉献。
1925年德商福来德洋行测绘图
福来德洋行在武汉的情况却不是很详细,在有关汉口外国洋行的资料中,只有只言片语的提及,就是这些也不是很准确,甚至相互矛盾。1926年的《武汉电话局用户号薄》和《汉口商业一览》中提及地址为特别区六码头。《清末汉口洋行一览表》记载,汉口福来德在六合路口,开办于1910年,1940年结束,从事一般性输出入业务。《江岸史话》有一句话介绍其在日租界,开设于光绪末年,主要业务为棉纺织品输入,棉花等输出。
《近代中国华洋机构译名大全》中涉及条目显示,福来德洋行总公司在汉堡,成立于1902年,在上海、天津、汉口开设有分公司,其中上海分公司也在1902年开办。有一份《晚清时期江岸地区部分外资工厂一览表》中1908年统计的福来德牛皮芝麻厂(德),在英租界三码头。1932年《武汉之工商业》 比较清楚的列举了福来德涉及的桐油、牛羊皮、蛋品的收购加工出口业务。并在特一区六码头开有福来德油栈、蛋厂、牛羊皮商号。《武汉租界志》也指出,汉口开埠以后,外商和洋行凭借资金、运输和技术的优势和汉口及其周边地区廉价劳动力和原料,
1924年福来德的工厂
在汉口租界内外开办出口商品加工厂,就地取材加工制造,就地倾销或转运重洋,获利甚丰。以汉口租界为基地的外国工厂在当时汉口某些行业拥有垄断地位。
1887年德商在汉首先开设国内最早的礼和洋行蛋厂和美最时洋行蛋厂,外国在汉十二家蛋厂,福来德是5家德商之一,生产干蛋白,液体蛋黄,多输往德国。汉口猪鬃,出口大宗产品,是除天津外国内第二大集散市场,福来德的业务也涉及其中。汉口为全国牛羊皮最大集散市场,其半数由包括福来德的德商输出。汉口也是全国桐油最大集散地,占全国出口量百分之八十。福来德为十八家垄断洋行之一。在肠衣、芝麻等农副产品加工出口中,福来德也是经营洋行之一。汉口棉花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棉花市场,主要是日商和英商,福来德是少数介入的德商。
从上述零星的资料,大致可以了解,福来德洋行是在二十世纪初进入汉口,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从事原料收购加工的德国进出口贸易公司,后在六合路北侧建有加工厂,栈房及福来里。并建成福来德洋行大楼,公司业务一直坚持到四十年代初。
1927年德商福来德洋行
这座大楼为何被误为1949年,铁路部门修建的呢?这个同样也不是很清楚。相关的讨论一直在延续和深入。对汉口历史建筑颇有研究的学者章辉、袁厚翔、邓伟明等都提出了有意义的看法,并提供了有价值的佐证资料。
有认为汉口德商一战后(德租界收回)大量回国,1923年后返回汉口,但实力大不如前,无力进行大的建设,此大楼建筑年代应在1919年以前。有认为福来德洋行隔壁不远就是当年詹天佑主持的粤汉川铁路总会所所在地,粤汉铁路所雇佣的工程师等职员有大量日籍人员,并且靠近粤汉码头和刘家庙车站,所以此地段一直为铁路相关部门所钟情。也有人记忆中此楼曾经由一家铁路医院使用过等等。
前不久,又得到有一份房地部门资料,使此大楼的信息逐渐丰富起来。上面清楚的写明产权来源就是福来德。建筑年代由于房产部门专业的特殊,标注为1937年前。此大楼1949年11月由房地部门代管。不同时期的登记、核对、标记,痕迹俱在,佐证了此楼为福来德洋行。更有价值的是提供了楼房的长期使用者,武汉铁路局中心防疫站。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7月卢汉铁路在汉口刘家庙设立了一个诊疗所,后来发展成平汉铁路局汉口医院,汉口铁路医院,汉口医院。而武汉铁路局中心防疫站就源于平汉铁路汉口总医院保健组,从事职工体检和站车卫生、学校卫生、预防注射、卫生宣教等项预防保健工作。1951年1月.正式成立汉口铁路卫生防疫站。1958年10月武汉铁路局成立后,为路局中心卫生防疫站。这也许就是此楼房长期由铁路部门使用并产生误解的原因。
德商福来德洋行旧址,作为优秀历史建筑,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记录了中国曾经的屈辱和无奈,也记录了汉口的挣扎和发展,更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自力和自强。
打捞城市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1876年的武汉
编辑:田联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