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导师采访系列之「景言景语」
XINYUE TAN
MLA,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BLA,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本硕期间学习成绩优秀,本科获校级比赛优秀奖一次。硕士期间专注于工业及文化遗产景观,设计作品连续四届全部获选墨尔本大学设计展览,毕业设计获评当届景观毕业生最高分。校外实践经历充分,在甲级国有设计院,中科院, 事业单位,私立教育机构和外国景观工作室有过景观,规划,研究,留学培训相关工作经历。2014年获“建王杯”《最美的屋顶花园竞赛优秀奖》。硕士期间所有景观 studio 设计作业获选参展墨尔本大学 MSDX 展览,硕士毕业设计《伟大城市之基》获评墨尔本大学 2018 年冬季景观毕业作品最高分。
XIAO = XIAO TAN
ENOCH=XINYUE TAN
XIAO: 采访谭老师的过程很有趣。他自我表述喜欢拥有严谨逻辑的设计,在澳大利亚读书时身兼四职,回国工作三个月已开始带实习生。身边人评价他是“硬核人生”;但采访过程中,尤其涉及项目介绍部分,我接收到的信息更多是充满热情、忠实于自我感受、观察敏锐细腻等稍显感性的。采访结束时我问他我的理解是否正确,他回答,也许因为澳大利亚是相信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地方,呆久了或多或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想,也许成为一个好的景观设计师就需要一半靠脚走路、一半用翅膀飞翔,一半坚强执着不妥协、一半柔软温暖有力量,理性感性兼具吧。
01
ENOCH:出国实际上可以有好多理由:提升学历、利于找工作、便于移民等,但对我来说这些都不是刚需。北林的背景让我大四已拿到过一线设计院的offer,所以大四之前我没有考虑出国。毕业后在中科院工作,很多项目组有和美国高校学生有交换活动,当时我和一个亚利桑那(留学)的研究生一起做项目,聊天的时候感觉挺有意思的,就想着出去长见识,工作之后再读书也相当于让自己拥有两年的假期。选澳大利亚是综合考量的结果。首先是自我定位,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定什么样的目标。学景观大家都想去美国,我很有自知之明,哈佛宾大申请不上。全世界顶尖学校不行,那我就只能选择比顶尖稍低一点的学校,这个时候选择就会变多。再结合对这些国家的印象和自己的喜好,比如美国很贵,英国天气很差,澳洲毕业后有工签和移民机会。选择墨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它排名很高,接受的资源是澳大利亚国家范围内最顶尖的,二是我比较倾向于有严谨逻辑的设计,喜欢较传统、实际的项目。
02
XIAO:你觉得在国内读本科和国外读研究生,会有什么不一样的设计感受?ENOCH:就本科教育来讲,国内相当扎实。在北林,我们会学很多课程,比如城市规划原理、建筑设计、植物、栽培养护等等,后来我给墨大本科生当助教,发现他们的基本功并没有中国学生那么扎实。就学习环境来说,学生占有的教学资源不同。北林一个班有40人,现在听说扩班之后人更多;但是在澳大利亚即使是本科生,一个studio最多也就20人,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老师学习交流。在中国,即使是毕业设计,一个老师也要带8-10个学生,每人分配到的时间会很少。我在澳大利亚做毕设,老师每周都有四个小时专属于我,可以进行比较有针对性和深入的沟通。就设计逻辑来说,西方和中国有不一样。比如很多情况下,我们追求中国速度,讲究落地性,讲究经济指标,讲究迅速见成效;在欧洲、澳洲或美国,他们讲究精雕细琢。比如拿到一个项目,他们宁可先用一年时间去做研究,最后可能只用半年来做设计。在中国,很多情况下我们被要求三个月就要完成一个项目,那么研究深度是不一样的。但我们很难去评价谁好谁坏,因为中国的市场、国情要求你必须以很快速度完成,其他国家有资源、有时间供你慢慢完成。就其他方面来说,在中国读研后找工作,基本可以无缝对接,因为大家研究生期间,就已经做了很多很落地很市场化的项目。但在墨大,学生有自由选择项目的权力,做的很落地还是天马行空、选择一个项目做很长时间还是多接触几个项目都可以和导师商量,项目过程中,从立项选址、课题方向,到整个最后产品,学生都有很大的自主权。XIAO:在很多自由选择的项目里,你有最喜欢的studio吗?ENOCH:墨大系主任Prof. Andrew的Studio—McGeoger House, 一个遗产类的设计。场地是一位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澳洲知名画家的故居。外国对历史遗产的谨慎态度与国内很多大兴土木的改造和兴建纪念馆的逻辑不同,国外对文化遗产更偏向于修缮和公众教育。这个项目的调研非常有趣,我们试图从故居主人的画家视角来理解场地,通过他的日记、画作、报道来推断他的日常生活。整个studio有8人,我们每一次调研都特意选择不同的时间或环境,比如大雨磅礴的日子躲在故居屋内生火聚餐;晴空万里在场地里选取场景画水彩、露营;清晨赶到院子里观察飞禽走兽;邀请studio的老师们在庭院中模仿传统英式中上层阶级的社交活动(听大佬聊天+蹭吃蹭喝);一切模仿19世纪末 McGeorge 的生活场景。这种体验式的调研和教学对后面的景观修复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非常有助于原汁原味地继承和展示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向公众传达准确而又富有浪漫色彩的人文场景。这种设计手法和教学很大程度颠覆了国内来的留学生冰冷的纪念碑式的或商业化的开发思路,强调以使用者或是拥有者的角度来解读,而不是以设计师的身份,从局外人的角度异想天开。XIAO:体验后应该会有和之前完全不同的想法,那么场地最打动你的一个具体点是什么?ENOCH:体验前后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当时画家在这里创作出很多著名的油画,我们假装自己是他,选择喜欢的场景画水彩。之前文献有介绍场地旁边一条小溪,画家在河边种了两排树,并把这两排树里面的空间叫做他自己庭院“ civic zone ”, 树之外的空间叫做 “ the wild nature ”.如果只从图纸上看,很难明白为什么树之外会叫“ the wild nature ” ,直到有一天我去那里画画,夕阳西下的时候,我才发现,那一排树沿着小溪的边缘,阻挡了射过来的阳光,形成了一层很厚重的阴影,造成了视觉错觉,把几步就可以跨过的小溪流,变成了一条很明显的分界线。当时,这条小溪之外未被开发,是一片草场。我当时想他作为一个画家,对场景的敏锐程度可能比一般的设计师还要高。会不会这种视觉的冲击力对于他来讲是有很强的创作欲望?有没有很重大的意义?完成那幅画之后,我并没有觉得选址有多巧妙,毕竟只是偶然发现。直到后来我们再去档案馆查资料,我发现画家有一张他的速写,场景和我画的极其相似,当年那排树的位置和现在几乎一模一样。他把“ the wild nature ”的草坪(现在是高尔夫球场)很轻描淡写地随便勾勒几笔,但是树和阴影造就的分界线,他用很粗的碳笔直接涂黑成一条特别明显的黑色界限。你能体会到他作为一个画家,面对夕阳西下场景,感受到的巨大的视觉冲击和当时的某种心态,进而产生共鸣。如果不去场地真实感受,你很难获得这种偶然的机会,这些经历会帮助你更真实地理解,人物当时是怎样审视场景。我认为在名人故居或者是文化遗产改造方面,设计师需要保持场地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一方面是指物理实体上,比如说建筑或者植物,另一方面你需要了解它真正的精神内涵,你是以当年遗址主人的心态和视角去解答,还是说你走马观花,以一个参观者的身份去了解,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XIAO:那你怎样通过景观语言来回应场地带给你的感动?ENOCH:作为景观语言的回应,第一,那排树很老很残破,要不要把它砍掉,重新选择一种树形更好的树木,答案肯定不可以。第二,我当时画画的位置是个树桩,虽然没有任何文献记载,当年画家是坐在这个树桩上画下了“ the wild nature”,但是树桩恰好提供了感受场景的一个视角,那么我就要保留树桩,把它作为场地的一个标志,很多人来这里会被吸引甚至坐在树桩上感受,我就可以在周围设计一些标识或者小细节设计去讲述这个故事,讲述这个场景。我觉得这在景观层面有一定的纪念意义,它里面包含了原主人和参观者的思考。也许我对场地的理解和主人真实想法有出入,但一定会有更高明的某个人领悟到主人的真正思想,所以我不对它进行过度的解读,我把解读的机会留给后来者。很多情况下,景观设计并不具有非常明确的目的,不是说我立一个树桩让大家做什么,而是说我立一个树桩,给后来者创造一些机会和可能性。
XIAO:非常有趣的回应,我觉得它应该会对学生处理纪念性景观有所启发,你还有其他项目想和大家分享吗?ENOCH:我的毕业设计 The basis of a great city,属于工业遗产类的项目。这个项目基址是当地的一处采石场,项目核心是将经过简单生态修复后的采石场改造为新兴社区的中心公园。具体的设计手法很大程度上参考了“ Alternative Beauty ” 和 Anna Storm 的 “ Landscape Scar ” 思想,着重强调工业遗迹的光辉历史和现世功能。一方面引导公众重新建立与工业场所的联系(采石工业为人提供哪些生活用品),将简单的负向情绪(比如环境污染、不可用的土地、经济萧条)引导为肯定工业场所对日常生活和城市发展的巨大贡献,(a productor of the great city);另一方面通过展示其工业生命终止后,经过一系列生态和景观干预,继续为社区日常生活做出贡献的功能(neighborhood park/botanic garden/memorial),将公众的认知逐步转化为带有复合色彩(工业场所在其工业生命中是社会发展的生产者,在后工业生命中依然可以通过适当的修复继续成为社区的贡献者)的正向情绪。
XIAO:这样看来采石场还蛮有英雄主义,为了人类发展牺牲自己,以前发挥作用,今后也接着发挥作用。我们知道现在国内外有很多不错的矿坑改造项目,包括朱育帆老师做的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你觉得你这个项目的亮点在哪里?ENOCH:其实亮点的话,没有什么太革命性的东西,所有的都可以在文献里找到,有时候大家以为什么东西让你眼前一亮,那可能只是因为你不知道,因为你的知识覆盖面太少,你不知道原来在这个世界上几年前已经有人做过这个东西而已,我没有办法说自己创新了什么,但有一个细节我很喜欢。你会看到效果图上有一排奇怪的四棱台,它们所在的这块场地是用来展示外来入侵物种的。我在设计时采用了一个隐喻的手法,借鉴了军事术语——龙牙。70年代中国和苏联关系紧张,为了防御苏联人的坦克从北边一路进攻中国,中国专门组织人从整个河北到山东一线放置了这种武器。但这不是一种侵略性武器,而是一种防御性的武器。龙牙放在场地中是一种隐喻,将无害的场景与不安定的外来者分离,在龙牙的内部是非常好的原生的、无害的本土物种,在龙牙的外部是各种外来入侵的物种。
XIAO:我觉得龙牙的使用很有诗意,你是怎么想到的?ENOCH:因为当时我有朋友在张家口做项目,他们路过一片庄稼地,那里有几排这样的东西,我问了朋友知道这是龙牙。这里插一句对学生的嘱托: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不经意的东西,一定要把它记下来,很有可能成为你设计的灵感来源。
XIAO:最后一个问题,作为导师,你期待自己能带给学生些什么?ENOCH:我所期待的是通过传达一种与中国不同的设计理念,从规划、策划、社会管理、非盈组织等不同角度帮助学生提前感受目标学校的学习情况、目标国家的工作流程和的行业视角,这也是一个与在校课堂和实习工作互补的视角。第二点希望帮助学生更了解自己,通过我的引导,目标明确的学生可以在坚定自己所选专业的同时拓展视角,丰富交叉学科知识;未来定位尚未清晰的学生拥有一个超越本专业的可能性,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国家和专业,毕竟很多情况下学历提升是个人改变行业,找到更适合自己职业的机会。
制图小技巧:获取免费高质HDR贴图 | 快速生成地形
国内:国内建筑竞赛合集
UCL | 空间游戏 · 798艺术园的自由共享
KADK | THE LAST ONE KILOMETER 最后一公里
康奈尔大学 | 佛堂历史文化博物馆
GSD | 呼吸堤坝
HKU | 港大城市设计优秀作品集赏析
AA | 性别友好型的零售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