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钟龄消瘰丸的作用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方解

【来源】《医学心悟》卷四。

【配方组成】玄参蒸牡蛎煅,醋研贝母去心,蒸,各四两

【用法】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开水下,日二服。

【作用与功效】清润化痰,软坚散结。

【主治适应症】痰火凝结之瘰疬痰核。

【方解】本方所治瘰疬,是由肝肾阴亏,肝火郁结,灼津为痰而成。方中浙贝母苦辛微寒,善消痰散结,且兼开郁清热,为君药。牡蛎味咸微寒,可助贝母软坚散结,兼能潜阳益阴,为臣药。玄参苦甘咸寒,既可滋肺肾之阴,又可清降虚火,使液充火降则痰无由生,其咸能软坚也助君臣散结消瘰,为方中之佐药。

【临床应用与医案精选】

(一)淋巴结结核

葛某,男,14岁,1995年5月12日初诊。半年前发现颈部右侧淋巴结4枚,开始如黄豆大,逐渐增大如杏核,经西医确诊为“右侧颈部淋巴结结核”。曾用抗痨药治疗无效,来门诊治疗。患者颈部右侧肿物两个,分别为2cmx2cm, 2cmx1cm大小。并有数个如蚕豆大的肿物, 边缘整齐、坚硬, 推之可动,有轻度压痛,表面皮色正常。用本方汤剂煎服:玄参12g、煅牡蛎20g、贝母12g、夏枯草10g,五剂,服后肿物缩小、变软。继服五剂肿物全消,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痰之为病,痰郁可以化火,火炽可成毒,毒火内盛,更可灼津熬痰,故痰火相结,必生红肿硬结之症如淋巴结炎。治疗其病,必以化痰与清热相结合,使痰化而结散,热清而毒除。而淋巴结炎多由痰火所致,治疗用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泻火解毒之法,而消瘰丸是个较为理想的方剂。方中玄参清热消肿,贝母化痰散结,牡蛎软坚散结,三药相伍,具有清热化痰,消肿散结,软坚之功。以此为基础适当配伍,可治疗急性淋巴结炎。[王新民,郑钧.消瘰丸治疗腺体炎性病变.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7,14(3):45](二)亚急性淋巴结炎

徐某,男,68岁。1996年4月2日初诊,左下肢肿块10日余,西医建议

住院手术做病理检查,患者因惧怕疼痛,遂求治中医。检查:患者左小腿内侧内踝上5寸处,有一直径5cm的圆形肿块,质硬,压痛明显,局部皮肤微热,肤色紫暗,舌质红、苔白腻,脉滑数。西医诊断:亚急性淋巴结炎。中医诊断:痰核;证属痰瘀结聚,蕴而化热。治拟软坚活血,化痰清热。处方:生牡蛎(先煎)30g,玄参10g,浙贝母10g,夏枯草15g,赤芍15g,丹皮15g,怀牛膝15g,黄柏10g,苍术6g,紫花地丁30g,黄花地丁30g,甘草10g。3剂,水煎服。服第1剂头煎药,当天夜里肿块平软,有散退趋势。3剂服完,肿块明显变软缩小。药中肯綮,击鼓再进原方3剂,肿块消失,唯膝向上大腿内侧有一硬索压痛明显。原方去夏枯草、丹皮、赤芍、苍术,加生薏苡仁30g,川楝子、延胡索各10g。续服3剂。患者欣然面告,症获痊愈。按《丹溪心法》谓“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都是痰。”痰为湿之渐,水湿内停,津液不布,兼有邪热熬灼,遂凝结成痰,痰滞作怪,结聚成核,阻塞经络,气血凝滞。湿性下趋,人体下部肿块多因痰湿引起。本案以消瘰丸中生牡蛎软坚散结化瘀,结合三妙丸中黄柏清热,苍术燥湿,牛膝引药下行,共奏清热利湿、通利经脉之功。再加入凉血活血、清热止痛散结的赤芍、丹皮,二地丁清热凉血、消肿散结,夏枯草既清火散结又引药入肝经。其后又加入生薏苡仁清热渗湿消肿,延胡索、川楝子理气活血止痛。由于痰、瘀、火、湿同治,标本兼顾,故药中病所,效如鼓。[桂庆亚.消瘰丸加味治愈体表肿块验案3则.江苏中医药,2011,43(4):58-59]。

(三)甲状腺瘤

张某,女,39岁,县棉织厂职工,1991年5月7号来诊。自诉发现颈部肿物已有年余,经某医院诊断为甲状腺瘤,建议手术治疗,但病者不愿意手术。遂来就诊,检查肿块位于颈前喉结右侧,如鸡蛋大,随吞咽上下移动,质较硬,无压痛,边缘清楚,皮色如常。诊见舌质红,苔薄白,脉象滑数。治宜养阴清热,化痰散结。方药:玄参12g,牡蛎30g,浙贝母12g,夏枯草15g,鳖甲18g,三棱10g,莪术10g,大枣8枚,生地12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9剂后,肿块开始变软缩小,先后经过9诊,连续服药27剂而愈。

再经某医院复查肿块全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甲状腺瘤属中医的“肉瘿”范围,本病多由脾虚肝郁所引起。脾虚则失健运,积液而成痰;肝郁则化火,伤阴灼津,阴虚火旺,致使痰火凝聚而成。治疗以“养阴清热,化痰散结”为法,方中玄参、夏枯草、鳖甲、生地养阴清热;牡蛎、浙贝母、三棱、莪术化痰散结,由于攻补兼施,肿块得以消散而痊愈。[李兴国.良性肿瘤治验11例.安庆医学,1996,(17增刊):31](四)甲减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

武某,男,54岁,2011年10月27日初诊。主诉:甲状腺功能异常1年,血糖升高18年。3年前因甲状腺肿大、疼痛做病理切片,诊断为恶性病变,行左叶切除术。术后2年出现甲状腺功能低下,伴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升高,过氧化物酶抗体升高。刻下症:甲状腺Ⅱ度肿大,轻度压痛,口咽干,手足麻木,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舌苔微腻,脉沉略弦。甲状腺B超:左残余甲状腺弥漫性病变, 左残余甲状腺下方多发结节, 最大0.7cmx 0.4cm。处方:玄参30g,浙贝母15g,生牡蛎30g(先煎),夏枯草30g,雷公藤30g,鸡血藤30g,生甘草30g,柴胡9g,黄芩15g,黄连30g。服药后查肝肾功能及甲状腺功能。2011年11月28日二诊:服药1月,甲状腺肿痛消失,仍手足麻木,咽干。舌苔微腻,脉偏弦滑。上方雷公藤增加至45g,夏枯草增加至45g,黄芩增加至30g,并加五味子15g。2012年3月20日六诊:患者服药3个月,手足麻木、咽干不适症状消失。甲状腺B超:左残余甲状腺下方多发结节,最大0.5cmx 0.3cm。

按咽、颈为少阳经所过,患者咽干、颈部肿痛,表现少阳郁热征象,故治疗以清解郁热、软坚散结为主。方中玄参、生牡蛎、浙贝母清热生津、软坚散结;柴胡、黄芩清泄少阳郁热;夏枯草清肝散结,雷公藤现代研究证实具有免疫抑制功能,于此方中专以针对甲状腺抗体异常升高,并配伍鸡血藤、生甘草以消除其对肝、肾的毒副反应,保护肝肾功能;因患者血糖偏高,故方中又加黄连清泻内热,兼顾降糖。二诊时,患者甲状腺功能指标较前改善,尤其抗体指标明显下降,可见药已中病,遂将雷公藤用量增加至45g,进

一步增强其免疫抑制作用,并加五味子15g护肝保肝,“保驾护航”;同时增加黄芩剂量以加强清热,增加夏枯草剂量以加强散结作用。持续治疗3月后,患者甲状腺功能指标基本正常,甲状腺结节较前缩小,并且治疗过程中监测肝肾功能,未发生不良反应。[刘文科.仝小林教授应用消瘰丸治疗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疾病验案三则.四川中医,2013,31(01):115-117]。

(五)甲状腺功能亢进

臧某,女,49岁。2008年12月15日初诊。主诉:血糖升高3年,甲亢3月。现病史:2006年因乏力至医院查空腹血糖:8mmol/L, 诊为2型糖尿病。现服格列美脲、瑞格列奈、二甲双胍、六味地黄丸。3个月前因手指颤抖、心烦,检查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诊断为甲亢。现服用甲硫咪唑10mg,日3次。刻下症:口干多饮,口苦,视物不清,手足麻木,阵发手指僵硬,恶热,多汗,易饥饿,烦躁易怒,心悸,活动时加重,大便干,呈球状。小便色黄,夜尿3次以上,有泡沫,眠差,醒后不易人睡。处方:玄参30g,浙贝15g,生牡蛎30g(先煎),夏枯草60g,黄芩30g,龙胆草30g,车前草30g,黄连30g,生姜5片。2009年3月23日三诊:服药2月,心悸减轻,仍心烦易怒,睡眠差,易醒,肩部肌肉时有抽筋,视物不清。舌苔白厚微腻,脉略数弦。初诊方中夏枯草减为30g,加白茅根30g。2009年6月22日五诊:服药3月,阵发烘热汗出,伴头晕,心烦易怒,夜卧不安,常夜间自醒,盗汗多, 乏力, 因热而烦躁。2009年6月18日查:HbA1c:6.4%, GLU:8.52mmol/L。甲功:FT3:2.16pmol/L(3.1~6.8),FT4:9.93pmol/L(12~22),TSH:6.18uIU/ml(0.27~4.2)。处方:(1)玄参30g,浙贝母15g,生煅牡蛎各30g(先煎),夏枯草30g,当归15g,黄芪15g,黄连15g,黄芩30g,黄柏15g。(2)甲巯咪唑为2.5mg,日3次。2009年8月24日六诊:烘热汗出减轻2/3,乏力缓解,小便可,色黄,有味,偶有心悸,无胸闷胸痛。舌苔白,舌底迂曲,面红,眼部明显。查甲功:FT3:3.39pmol/L(3.1~6.8),FT4:13.36pmol/L(12~22),TSH:4.18uIU/ml(0.27~4.2)。按口干口苦、恶热心烦、小便黄等为明显的肝胆火热征象,故本案治

疗核心在于清泄肝胆火热。初诊方以玄参、浙贝母、生牡蛎清热软坚;夏枯草、黄芩、龙胆草清肝泻火、消散郁结;车前草清热利湿,使火热从小便而出;黄连清胃火,降血糖,同时针对心悸。患者服药3个月,甲功指标改善明显,已趋于正常,故将西药甲硫咪唑剂量减半,防止继发甲减,同时将夏枯草剂量减半,因仍有心悸症状,故加用白茅根,此药也是仝师治疗心律失常的经验药。五诊时,证候有所变化,表现一派阴虚火热征象,故在消瘰丸基础上合用当归六黄汤,以清火敛阴止汗。至六诊时,症状大减,甲状腺功能指标亦基本正常。[刘文科.仝小林教授应用消瘰丸治疗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疾病验案三则.四川中医,2013,31(01):115-117]。

(六)乳腺囊性增生

王某,女,37岁,县粮食局职工。病者自诉经前两乳房胀痛两年余,经某医院诊断为乳腺囊性增生病,曾用西药治疗1个多月,未见明显好转。于1991年8月16日找我医治,触其左右乳房外上方均有沙粒样肿块2~3粒,伴有压痛,表面正常,活动度尚好。诊见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弦,治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以“逍遥散”合“消瘰丸”加减:柴胡10g,白芍12g,当归12g,白术10g,玄参12g,牡蛎3g,浙贝母12g,夏枯草15g,黄皮核20g,穿山甲15g。乳房胀痛加香附12g;肿块随行经前后而增减者加丹参;体质素虚加党参20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17剂后,两乳房胀痛消失,肿块有所缩小,先后经过14诊,连续服药42剂而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按乳腺囊性增生病近似中医的“乳癖”,属于“乳中结核”的范围。本病多由忧郁过度或冲任失调,以致肝气郁结,气滞痰凝。治疗以“疏肝解郁,化痰散结”为法,肝舒则血充,肿消病自愈。[李兴国.良性肿瘤治验11例.安庆医学,1996,(17增刊):31]。

(七)肝硬化

某某,于2010年12月29日,就诊,因“发现肝功能异常10年余”人院。入院后查血、尿常规正常,肝功能示:ALT:121U/L,AST:96U/L,ALP:285U/L,GGT:707U/L。HBsAg(-)、ANA(+)、肿瘤标志物未见异

常。肝脏CT示肝硬化、脾大、门静脉稍增宽;肝右叶低密度灶,考虑囊肿或血管瘤可能。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予以优思弗(熊去氧胆酸胶囊)、甘草酸二胺注射液治疗。2011年2月23日复查肝功能恢复正常,肝纤四项:HA:302.8ug/L,LN:152.3ug/L,PCⅢ:210.6ug/L,IV-C:167.0ug/L。中医诊断:积聚证属痰瘀互结,治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方以消瘰丸和桃红四物汤加减:玄参15g,浙贝15g,牡蛎30g,当归12g,川芎15g,生地15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鳖甲30g(先煎),鸡内金15g,甘草10g。水煎服,1日2次。服药期间无明显不适,坚持治疗6个月。2011年8月23日复查。肝功能及肝纤四项全部恢复正常。

按肝硬化属于中医“积聚”范畴,本病病因有寒邪、湿热、痰浊、食滞、虫积等,积聚病机主要是气机阻滞,瘀血内结。[王继海,周烨威.消瘰丸的临床运用体会.大家健康:2013,7(6):60-61]。

(八)肝囊肿

某男,56岁,右胁胀痛2个月,于1994年5月3日来诊。无明显原因出现阵发性右胁胀痛,伴口干,烦躁,腰酸,纳食可,失眠多梦,大便干,小便调。既往无肝炎病史,查体:一般状况可,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大,右肋下2.5cm,剑突下1.5cm,质软,脾脏未触及,肝区叩痛。舌红,苔少,脉弦细。B超示肝右叶探及3个圆形无回声暗区, 最大者2.5cmx 2.9cm。诊断:肝囊肿。乙肝五项均正常,肝功正常。诊断:多发性肝囊肿,属中医胁痛范畴。方选消瘰丸加味:玄参40g,知母9g,丹皮9g,白芍15g,夏枯草12g,牡蛎30g,浙贝母15g,半夏9g,当归12g,川芎9g,延胡索9g,柴胡9g,郁金9g,陈皮9g,甘草3g。水煎服,日1剂。连服18剂后,右胁胀痛等症明显减轻,原方去延胡索,加减继服2个月共52剂,胁痛消失,复查B超示肝右叶囊肿1枚,约1.0cmx 0.8cm。按上方间断服药2个月, 无明显不适感。未复诊。

按年老肾虚,阴血不足,水不涵木,筋急而挛;阴虚火旺,灼津为痰,痰浊滞留而成此症。阴虚则口干、便干,火扰则失眠、烦躁。方中重用玄参,配以白芍、知母、丹皮滋阴降火;牡蛎、浙贝母、夏枯草、半夏化痰软坚、

清热散结;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柴胡、郁金、陈皮疏肝利胆;延胡索理气止痛;甘草和中。上药合用共收滋阴降火、化痰软坚之效。肝囊肿多进展缓慢,预后良好。本例应用滋阴、软坚、活血、行气诸法,治疗3个月,囊肿缩小,获得了较为满意的近期疗效。[张永,韩宁.消瘰丸临床应用举隅.山东中医杂志,1997,16(1):21-22]。

(九)痛性脂肪过多综合征

吕某,女,46岁。1988年10月3日初诊。四肢及胸腹部出现对称性块状脂肪结节年余,先后去省级多家医院检查,均诊为痛性脂肪过多综合征,服药(名称不详)效果不佳。诊见四肢、胸腹部脂肪结节大者如栗,中者如银杏,小者如玉米粒,皮色不变,按之疼痛。面色黧黑,形体消瘦,头痛头晕,心悸易怒,腰膝酸软,手足心热。月经数月一行,量少色红。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辨证为肝肾不足,邪火炼液为痰,壅阻经络。治宜补肝益肾,消痰散结。处方:玄参20g,浙贝母10g,生牡蛎30g,制首乌20g,枸杞子12g,山萸肉12g,丹参30g,地龙10g,地骨皮20g,水煎服,每日1剂。10月13日二诊:服药10剂后,腰痛、易怒、手足发热均减轻,唯周身结节疼痛不减。上方加穿山甲10g,继服10剂。10月23日三诊:全身结节减小减少,效不更方,上方继服。本方前后稍事加减,共服50余剂,全身脂肪结节完全消失,病告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痛性脂肪过多综合征,亦称德肯氏综合征,其临床主要特征是:躯干或四肢远端常有多数对称性脂肪结节,皮肤干燥,疲倦无力,神经衰弱,性功能衰退等。笔者认为,脂肪结节为痰浊瘀血作祟,阻塞经络,不通则痛。该例病人又兼有明显的肝肾阴亏、虚火上炎之征,故用消瘰丸祛痰散结,佐以丹参、地龙、穿山甲通瘀,加用山萸肉、枸杞、首乌等补益肝肾之品以治本,本固标去,则顽恙得愈。[孙殿浩.消瘰丸临床新用举隅.山东中医杂志,1992,11(4):26-27]。

(十)前列腺增生

赵某,男,57岁,干部。2000年11月6日初诊。尿频,夜尿增多2年。

伴有尿无力,尿等待和尿分叉,尿后余沥不净,夜尿三五次,困倦乏力,精神不振,舌胖暗,苔薄,脉沉弦。肛门指检:前列腺增大,中央沟变浅,中等硬度, 无触痛。B超检查:前列腺大小为4.8cmx 3.6cmx 3.2cm, 形态规则,内回声密集中等分布均匀。诊断:前列腺增生。乃年高体衰,脾肾气虚,气化失司,运化不健,水液停留,聚而为痰,痰阻气滞,殃及血行,痰瘀相结,积聚成癥。治以补气祛瘀,软结散结,利湿化痰。消瘰丸合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牡蛎(先煎)、冬瓜仁各30g,夏枯草20g,桃仁、红花、赤芍、地龙、玄参、丹参、浙贝母、滑石、海浮石各10g。水煎服,日1剂。连服20剂,尿分叉、尿后余沥消失,夜尿频减轻,嘱以前列康、复方丹参片、桂枝茯苓胶囊及金匮肾气丸配合交替服用以巩固。[叶新潮,成凯,邓志厚.消瘰丸男科治验三则.现代中医药,2004,(5):41]。

(十一)睾丸炎

韦某,男,45岁,农民,2000年10月26日初诊。右侧睾丸隐痛伴右下腹抽痛3年余,经用抗生素治疗肿胀减轻,时感隐痛,伴右下腹抽痛,并痛引及大腿内侧,稍劳加重,休息减轻,舌暗红,苔薄,脉沉弦。检查:阴茎及睾丸发育正常, 右侧睾丸明显增大, 约为5.5cmx4cmx 3.5cm, 中等硬度,触痛明显,附睾无肿大,精索增粗。诊断:右侧慢性睾丸炎,属手术损伤,气滞血瘀,阻碍气机,水津不布,凝聚成痰,痰瘀互结,睾丸肿痛。治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瘰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牡蛎(先煎)30g,浙贝母、玄参、丹参、柴胡、延胡索、桃仁、红花、三棱、莪术、赤芍、刘寄奴各10g,川楝子6g。水煎服,日1剂。服7剂,下腹部及大腿内侧疼痛明显减轻,上方加川牛膝、夏枯草各20g,续服10剂,下腹部不痛,右侧睾丸已有缩小,变软,无触痛,休养而愈。[叶新潮,成凯,邓志厚.消瘰丸男科治验三则.现代中医药,2004,(5):41]。

按《医学心悟》:“瘰疬者,肝病也,瘰多生于耳前后者,肝之部位也,此肝火郁结而成,宜用消瘰丸”。受近代医家用本方治疗甲状腺疾病之启发,认为男性生殖腺功能虽为肾所主,但其位置均居于肝经循行路线之上,病变多见肿痛癥结,与瘰疬、痰核、瘿瘤属肝肾阴亏,肝火郁结,灼津为痰,痰火凝结之病机相同,故外科男性生殖腺疾病可用消瘰丸治疗。方中使用浙贝母,味苦性寒,开泄力强,清热泻火,化痰散结,《本经逢源》称贝母“浙产者治疝瘕”,玄参,苦甘咸寒,养阴解毒,清热散结;牡蛎,咸涩微寒,质重平肝,软坚散结。三药均属寒凉之品,相伍为用而具养阴清热,化痰消肿,软坚散结之效。

【临床应用】

(一)慢性咽炎

总有效率92.31%。基本方:玄参、牡蛎、浙贝、夏枯草、丹参、赤芍、生地各15g,胖大海、丝瓜络各10g,蒲公英30g。兼外感风热、咽部红肿痛重者加银花、连翘、射干等;咽部阻塞感重者加郁金、路路通、海浮石等;咽干痛者加花粉等。上方煎服日1剂。同时配合消瘰丸加夏枯草、蒲公英、胖大海、红花等份煎液40ml超声雾化,喷入咽喉局部20~30分钟,10天为1疗程。[谭光彦.消瘰丸加味治疗慢性咽炎52例.四川中医,1996(6):51](二)卵巢囊肿

总有效率96%。治疗分经期治疗和非经期治疗。经期根据月经量、色、质的情况,有无血块及伴有症状来分析。非经期治疗,据新病、久病、体质强弱、病变性质、寒热虚实而辨证治疗。均以消瘰丸合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药物组成:生牡蛎30g,浙贝母15g,玄参15g,海藻15g,昆布15g,莪术15g,桂枝10g,茯苓10g,丹皮10g,桃仁10g,赤芍15g,炮穿山甲10g,红藤15g,败酱草15g。加减:肝气郁结、乳房胀痛加柴胡10g,枳实10g,郁金15g;带下量多,加白芷15g,莲子15g;腰酸腹痛加桑寄生15g,续断15g,延胡索15g;正气不足、气血虚弱加党参20g,黄芪25g,当归10g;月经量多或不规则阴道流血,在经期治疗时加地榆炭15g,仙鹤草15g,花蕊石15g;经期量不多者,可适当加一些活血祛瘀药,水煎4次,每日服3次,2日1剂。于月经干净的第3天开始服药,服用至经前3天停药。为1个疗程,一般

观察治疗3个疗程。服药期间禁辛辣海鲜发物。[陈容.消瘰丸合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卵巢囊肿28例.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1):30-31]。

【临证提要】

本方具有清热养阴、润燥化痰、软坚散结之功用,临床用于痰火凝结之瘰疬痰核,症见颈项结核,累累如珠,久不消散,不红不热,按之不痛,或伴有潮热盗汗,舌质红,脉弦滑或弦细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