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医的用药心法
当识药物在人体当中之“势”,而不能只识其“用”。
所谓“势”,就是药物在人体之中的能量走势。
所谓“用”,就是药物治某病某症之用。
此走势非后世所言入经络入脏腑。因为药物不是智能的,不能只循环某经某络而行,也不能单入某脏腑。
药物只能入大层面。比如说桂枝走外,大黄走里,柴胡走半表半里。后世药学在此处经常难以自圆其说。
比方一味黄连,云清心热云清肝热云清肠热。其实黄连只是有苦降之势,能引内热下行而已。一味枸杞子,云补肾云补肝云名目云补血。其实枸杞子只是味厚质黏,其滋养之性能入阴血而已。此所谓一势多用。
区分药之势和药之用在临证上有何意义?
我们以桂枝和大黄为例来解释。
先说桂枝之用,可用于发汗,止汗,祛斑,止咳,止痛,强心,运肺,宣脾,疏肝,利水........
大黄,既能通便,又能止泻,还能祛食淤,血瘀,水淤,痰淤,痈脓.....
看似这两位药几乎能用于一切病,以用学药,如何下手?事实上此用实为一势。
桂枝只是秉芳烈之香气,有向外发散之走势;大黄只是有沉寒破下之走势。若此药势能顺应人体排病之势,或者人体能借此势恢复正常的能量和秩序,则一切病邪能去;若人体不需要此势,则不能应之于病。
后世谈药偏于谈用,比如某药止咳,某药化痰,某药祛瘀,某药补血补气。是药都能止咳,亦都不能止咳。以用论药,容易陷入主观臆断。
以用论药是医学衰退变乱的标志,如此用药必定是时而能治好,时而又治不好;治好不知道为什么能治好,治不好也不知道为什么治不好。
为什么经方用常见的几十位药物来回组合,就能治万病,且效如桴鼓?因为药物只是协助人体,而非自己去治病。病虽千变万化,人体排病的方式就是那么几种,人体失衡的方式也就那么几种。
一个小柴胡汤只有七位常用药,临证上却几乎用于一切疾病,成为最常用的经方,非此七位药为神药,而是此方所解为人体常见之困局。
治病,最重要的不是认识病,而是要认识人体之作为,认识人体排病之势。
用药,重要的不是看药能治什么病,而是看药在人体中能量的走势。
用方药的势能顺应人体排病之势,形成合力,来排除病邪,二力相和,自能药到病除;二力不和,反倒是相互牵制,缠绵难愈。这就是古中医独特的概念。
如此一打通,则二法归一,化繁为简,以一御万。
古中医的思维简单有效,逻辑的科学性很强。可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流传下来几千年多了很多繁杂的概念,又凭分许多流派,其实学术既然不分国界,那一个中医分走那么多的流派又有何意义。
只是曲解了原本的简单,变成了大多数人难以理解的复杂。 所谓授之以渔, 让我们一起探索古中医那简单的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