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实证—郁结,肝虚症—血不足,肝兼证—肝胃不和,用这9法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郁则化火、生风,故肝病以阳亢为多见;且其性易动而难静,病即延及它脏,故曰:“肝为五脏之贼”,为病最杂而治法最广。
辨证原则
肝脏病证,可分为虚证和实证两大类。实证有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风内动;虚证有肝阴(血)不足,血燥生风等证;兼证有肝肾阴虚,心肝火旺,肝胃不和等。
治疗原则
实证治宜疏肝理气、清肝泻火、平肝息风;虚证治宜用滋阴潜阳、养血柔肝、养血祛风等法。若兼见它脏症状时,分别标本主次,兼顾治疗。
肝实证
1.肝气郁结
情绪抑郁不畅,胁肋胀痛,甚则涉及腰背肩胛等处,或胸闷,咽部有异物感,暖气泛恶,纳食减少,或乳房胀痛有核,少腹痛等。舌苔薄白,脉细弦。
治法:疏肝理气。
例方:柴胡疏肝饮加减。本方功能疏肝解郁,理气和络,适用于肝郁气滞之病证。
2.肝火上炎
头痛眩晕,额部跳痛,耳鸣,面红目赤,急躁多怒,口干口苦,胁痛如灼,呕吐黄苦水,甚或吐血、衄血,大便干结或秘。舌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
例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本方泻肝火,清湿热,适应于肝经湿热壅滞,或肝火上炎等证。
3.肝风内动
头痛眩晕,痛如抽掣,甚或口眼歪斜,肢麻震颤,或舌强,舌体偏斜抖动,言语不清,甚则猝然昏倒,手足抽搐或拘急。舌红苔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
例方:天麻钩藤饮加减。本方功能平肝息风潜阳,适用于肝阳亢盛,内风上旋的病证。
肝虚证
1.肝阴(血)不足
头痛眩晕,面部烘热,两目干涩,雀目夜盲,肢麻肉〓,虚烦不寐,口干。舌红少苔,脉细弦。
治法:养血柔肝。
例方:归芍地黄汤加减。本方功能养阴补血柔肝,适用于阴血不足,肝失涵养之病证。
2.血燥生风
皮肤干燥,瘙痒脱屑,瘾疹时发,肢体麻木,甚则爪甲枯槁,毛发脱落。
治法:养血祛风。
例方:当归饮子加减。本方功能养血和营,散风止痒,适用于肝血不足,血燥生风之病证。
兼证
1.肝肾阴虚
眩晕耳鸣,两目干涩,颧红咽干,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软,或男子梦遗,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治法:滋养肝肾。
例方:杞菊地黄汤加减。本方功能滋养肝肾,平潜虚阳,适应于肝肾阴虚阳亢的病证。
2.心肝火旺
头痛,面红目赤,胁痛,性情急躁易怒,惊悸少寐,甚则精神失常,狂躁不安,语无伦次。舌尖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心泻肝。
例方:龙胆泻肝汤、泻心汤加减。两方皆能清热泻火,用于心肝火旺之证。但前方以清泻肝胆实火为长,用于肝火旺盛,目赤性躁,头痛等症;后方清心泻火为主,用于心火炽盛,心烦心悸等症。
3.肝胃不和
胁肋胀痛,脘部满闷隐痛,纳少,嗳气吞酸,呕吐或嘈杂,吐苦水,舌苔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
例方:四逆散合左金丸。前方疏肝理气和胃,用于肝气犯胃胁痛,脘痛等症;后方清肝泄热,用于肝郁化热,嗳气吞酸等症。
4.土败木贼
腹大胀满,形如蛙腹,撑胀不甚,胸闷纳呆,胁下胀痛,小便短少,大便易溏,或见下肢浮肿。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弦。
治法:补脾柔肝,行气利水。
例方:归芍六君汤、五苓散加减。前方柔肝健脾,用于肝郁脾虚之胁痛;后方健脾利水,用于脾虚水湿内停,腹大胀满等症。
方剂毕竟是方剂,读者只有在辩证清楚下应用,才得万全。不经辨证而贸然应用,是不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