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克服投射心理,怎样克服焦虑心理?
怎样克服焦虑心理?
想吃苦受罪吗?没问题,只要死钻牛角不开放自己的心灵,只要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必然有苦可吃,有罪可受。想快乐幸福吗?没问题,只要开放自己的心灵反常思维,只要认识到自己是错的,快乐幸福无边无际。
认识上的错误导致思维上的混乱,思维的混乱导致意识的无序,意识的无序导致人生的迷惘不幸。
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取决于心态,快乐在于心灵,富裕取决于窍门,自由在于追求,完善完美在于思维,得道成仙取决于意识。
客观现实是意识的投射,但绝不是某一个人意识的投射,而是群体意识的投射。意识创造现实,现实又反过来作用于意识,这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纯粹的唯心主义和纯粹的唯物主义都扭曲了真实,都是错误的。
追赶太阳就能逃离黑暗,把意识转到积极的一面,负面信息完全抛弃就好了!
人际交往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
人们每天都要和其他人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而这些印象往往与真实情况不径相同,而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其实就是一些“效应”.了解人际心理学知识,了解印象形成的一些“效应”,我们可以学会怎样留给他人一个好印象,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这些效应的消极作用。以下是部分“效应”的内容: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一般指人们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在这种交往情景下,对他人所形成的印象就称为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首因效应对人的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初次见面,我们会根据对方的表情、体态、仪表、服装、谈吐、礼节等等,形成对方给自己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一旦形成,要改变它就不那么容易,既使后来的印象与最初的印象有差距,很多时候我们会自然地服从于最初的印象。在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影响着我们对他人以后的评价和看法。有时我们会听见朋友抱怨:“坏就坏在没有给他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印象已无法改变。”
由于首因效应的存在,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与人交往时留给他人的第一印象。为了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我们应该注意仪表,衣服要整洁,服饰搭配要和谐得体;其次应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锻炼和提高自己交谈技巧,掌握适当的社交礼仪。
初次印象是长期交往的基础,是取信于人的出发点。我们不仅要学会一些技巧,同时,我们要知道,与人交往是件地久天长的事,无论什么人都有可能成为好朋友,为了保持这份长久,最重要的是我们都应有一颗真诚的心。
近因效应
第一印象产生的“首因效应”,一般在交往初期,即双方还彼此生疏的阶段,特别重要,而在交往后期,也是双方已经彼此十分熟悉的情况下,近因效应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
我们在交往过程中,常常用近因效应整饰自身的形象。例如,双方感情不合,一旦要分手的时候,主动向对方表示好感甚至歉意,会出乎意料地博得对方的好感,甚至将以往的恩怨化解。
晕轮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戴恩?伯恩斯坦曾经做过一项实验,给参加实验的人一些人物相片,这些相片被分为有魅力、无魅力和一般魅力三种,让实验者评定几项与外表无关的特征,如婚姻、职业状况、社会和职业上的幸福等等。结果,几乎在所有特征上,有魅力的人都得到最高的评价,仅仅因为长得漂亮,就被认为具有所有积极肯定的品质。这就是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对别人做评价的时候,常喜欢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扩散出全部好全部坏的整体印象,就像月晕(或光环)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有时也称为月晕效应或光环效应。
多数情况下,晕轮效应常使人出现“以偏概全”、“爱屋及乌”错误,产生一个人一好百好的感觉。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我们要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防备晕轮效应的负作用。同时也可以利用晕轮效应的影响增加自身的吸引力。与人交往时,可以采用先入为主的策略,让对方了解我们的优势,以获得以肯定积极为主的评价。
晕轮是美丽的,让我们在其美丽的光环下,冷静、客观地透视人生,把握交往。
刻板效应
商人常被认为奸诈,有“无奸不商”之说;教授常常被认为是白发苍苍、文质彬彬的老人;江南一代的人往往被认为是聪明伶俐、随机应变的;北方人则被认为是性情豪爽、胆大正直的……我们在认识和判断他人时,并不是把个体作孤立的对象来认识,而总是把他看成是某一类人中的一员,使得他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很容易认为他具有某一类所有的品质。因而当我们把人笼统地划为固定、概括的类型来加以认识时,刻板印象就形成了。
刻板印象的积极作用在于它简化了我们的认识过程。因为当我们知道他人的一些信息时,常根据该人所属的人群特征来推测他所有的其他典型特征。这样虽然不能形成他人的正确印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简化认识过程。但刻板效应更多地带来的是负面效应。如种族偏见、民族偏见、性别偏见等等。它常使人以点代面,凝固地看人,容易产生判断上的偏差和认识上的错觉。
定势效应
有一个农夫丢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盗,于是观察他走路的样子,脸上的表情,感到言行举止没有一点不像偷斧头的贼。后来农夫在深山里找到了丢失的斧头,他再看邻居的儿子,竟觉得言行举止中没有一点偷斧头的模样了。这则故事描述了农夫在心理定势作用下的心理活动过程。所谓心理定势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的问题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也叫思维定势或心向。
在人际交往中,定势效应表现在人们用一种固定化了的人物形象去认知他人。例如:我们与老年人交往中,我们会认为他们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跟不上时代;而他们则会认为我们年纪轻轻,缺乏经验,“嘴巴无毛,办事不牢”。与同学相处时,我们会认为诚实的人始终不会说谎;而一旦我们认为某个人老奸巨猾,既使他对你表示好感,你也会认为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心理定势效应常常会导致偏见和成见,阻碍我们正确地认知他人。所以我们要“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他人呀!不要一味地用老眼光来看人处事。
投射效应
古代一位喜欢吃芹菜的人,总以为别人也像他一样喜欢吃芹菜。于是一到公众场合就向别人热情推荐芹菜,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笑话。但是生活中每个人都免不了犯类似这样的错误,“以己度人”。心理学上称之为投射效应,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来研究投射效应,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种典型的投射效应。当别人的行为与我们不同时,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行为,认为别人的行为违反常规;喜欢嫉妒的人常常将别人行为的动机归纳为嫉妒,如果别人对他稍不恭敬,他便觉得别人在嫉妒自己。
为了克服投射效应的消极作用,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做到严于律己,客观待人,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他人。对方并非如我们所想象,只有尝试了才会知道。
撞车后要如何克服心理障碍―恐惧感??
任何的问题,都无法透过对抗的手段来得到解决。对抗只会加深它对你的吸引力。现在流行抗癌,抗暴力,抗毒瘾,强调战胜恐惧,克服心理障碍。
不妨城实地自问一下,这些对抗的方式真的可以带来真正的和平吗?还是只会使问题越陷越深?
真正的解决之道不强调解决,不强调应该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在恐惧浮现的时候,只是静观,接纳。只是去感受,让它过去。
换句话说,恐惧或其他负面的情绪有助于我们更深入自己,它为我们显露出内在真实的状况。而我们可以如实的去感受自己的状况,没有解决恐惧的意图,也没有忽视恐惧的意图。我们看恐惧如何把事实扭曲,看恐惧如何在担心一些根本就没事的事情。看看自己在恐惧的时候如何投射,在别人身上看到一大堆自己的问题。看到自己恐惧的时候紧紧的抓住自己认为行的通的办法。越感受到担心,越想办法防止担心的事情发生,就越感受不到安全。
就这样,我们慢慢的透过恐惧之舞,从外在认为的问题收回到内在,从内在认为的问题认出恐惧根本就不存在,然后自然的回归心灵的本家。
这一过程需要你的包容与耐心。它是生活时时刻刻的修行。
希望你能早日克服内心的恐惧・
撞车后要如何克服心理障碍―恐惧感??
任何的问题,都无法透过对抗的手段来得到解决。对抗只会加深它对你的吸引力。现在流行抗癌,抗暴力,抗毒瘾,强调战胜恐惧,克服心理障碍。
换句话说,恐惧或其他负面的情绪有助于我们更深入自己,它为我们显露出内在真实的状况。而我们可以如实的去感受自己的状况,没有解决恐惧的意图,也没有忽视恐惧的意图。我们看恐惧如何把事实扭曲,看恐惧如何在担心一些根本就没事的事情。看看自己在恐惧的时候如何投射,在别人身上看到一大堆自己的问题。看到自己恐惧的时候紧紧的抓住自己认为行的通的办法。越感受到担心,越想办法防止担心的事情发生,就越感受不到安全。
就这样,我们慢慢的透过恐惧之舞,从外在认为的问题收回到内在,从内在认为的问题认出恐惧根本就不存在,然后自然的回归心灵的本家。
这一过程需要你的包容与耐心。它是生活时时刻刻的修行。希望你能早日克服内心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