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 球
原作:龙江林
薄薄橡皮柔软绵,五颜六色貌光鲜。
被人吹捧心骄满,四处飘摇放荡颠。
改作:包德珍
薄薄橡皮软似绵,五颜六色竞光鲜。
无人吹得心中滿,怎可随风飘自然。
绝句字少无铺张余地,所以,绝句要求要有立体感,结构的特点是“盖高楼”,是要加强“立体感”,尽量要避免全篇都很平淡的描写。所谓立体感的表现靠什么?当然靠的是字句的精神和突兀了。修辞上的锻造,语气上变化,给人以或问或否定或设个“局”,或抖个“包袱”,让人觉得为之或一惊,或一趣,或一悟……等。首句原句:薄薄橡皮柔软绵,改作:薄薄橡皮软似绵,起句要压阵,绝句根本没有足够的空间铺展和渲染,也没有机会去埋“伏笔”。但是,又要把“志”表达出来。短短的28个字,怎么表达?要注意,七绝,起句就要“吸引眼球”,起句就要压住阵脚。起句不着力,后面就很难表现了。承句多为对起句的接应做和,将原句五颜六色貌光鲜,改一个字将"貌"字改个"竞"字,这样增强一下气氛。
如果起句用疑问句,承句就给予接应。这点上,和七律的章法上吻合的。既然高起,就不能只露一下头就没音儿了,诗脉的连续性任何时候都必须要保持的。如果起句起的平淡些,那在第二句,也可以把它抬起来,这样一个"竞"字就抬了一下。
转句,要突兀。前面说了,写七绝就是要盖高楼,要构建立体效果。而转句,就常常是这楼的最高点。即使前面起的高,起的精神,在转句上,也要体现出一个转折或者提升。转句是高调,与前面的高起并不矛盾,只要构成统一的描写意象,就能达到协调一致的整体效应。我们所谓的“高”一般是指语气上的高调,语气上给人的刺激性而言。比如,疑问句,否定句,否定之否定等语气的运用,最能代表这种含义。这类的语气用在了首句,首句就精神了,用在了转句,转句就精神了。语气的搭配使用也要合理。原句“被人吹捧心骄满”语平了些,改做:"无人吹得心中满"语气变了,诗自然岀味了。转句突突兀的作用。
讲述章法时,最难讲的就是结。最难以描述规律的也是结。不论是七律还是七绝,其结总是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出来特点。说它应该收束,它却还必须发散。说他要留有余味而将诗意引向远处,但是又不能不照应前面所做的描写。说句实在的,诗之结,才是最难写的。写的不好,前面的精彩会被它一下子抹杀掉,写的好,那么前面的平庸反而成了它的铺垫和伏笔。但是,一般的经验而言,结句,是要跟着转句走的。有了转句的无人吹得心中满,很自然结句就是:“怎可随风飘自然”了。结就可收束得体了。
另外,原诗结句:“四处飘摇放荡颠”一句七个字中有五个动词,显得句子不稳动词太多也是不可以的,形成多动症,句子结构如何要从练字上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