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六十四章解读: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2024-08-07 13:14:50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01【名家解读】任继愈先生认为,这一章提出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一个过程。大的东西,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来的,老子为了防止事物谈到它的反面,提醒人们要在坏事刚刚出现某些苗头时,及时预防,免得事发之后不好收拾。为了避免工作失败,最好不要轻举妄动;为了避免损失,最好不要占有。老子教人不要轻举妄动,表现了处于弱势的古代小农意识的局限性。本章所说任何工作都要有一定的基础,对于任何工作,从头到尾都要一丝不苟,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是至理名言。高亨先生说,这一章与六十三章应并为一章,也是老子运用朴素的辩证观点,根据事物总是由小而大地向前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谨小慎微和慎终如始的主张:1.先指出事物在“安”、“未兆”、“脆”、“微”的阶段容易处理的四种情况。2.指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两个原则。3.举出事物由小而大的三个例证,这都在说明人要谨小慎微。4.简要地谈到“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说明仅仅慎始,学是不可,必须一贯谨慎,才能执行“不欲”、“不学”、“无为”三大方针,说明政治上自始至终这样做,才能“天下太平”。02【个人体会】事物处于稳定状态时容易掌控,变化在发生之前容易制止,事物在脆弱时容易消灭,微小的事物容易散失。根据这些事实,我们可以推论,要善于谋划即将发生但尚未发生的事物,治理天下就要在混乱发生之前处理。圣人治理天下,提前知晓混乱所以发生的根由,在混乱尚未发生时,就将这些根由处理掉,所以天下得以长久太平。合抱的大树,生长于毫末;九层的高台,堆砌于筐土;千里之远,积于脚步。所以,积少为多,积小为大。圣人善于处理微小,所以事功虽大,祸乱难兴。因为圣人已将乱祸在未萌生,或已萌生尚处于微小状态时就处理掉了。这就是“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的道理。普通人做事,常常在事情接近成功时失败。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人们不能像刚开始时那样谨小慎微。如果人们能做到自始至终地谨慎小心,时刻保持防微杜渐警觉,天下便不会有失败的事情发生了。那些多事有为的,没有见过不失败的。那些自认为拥有土地与人民的,没有见过不丧失的。所以,有为者必败,有所持者必失。圣人无欲于有为,无志于得天下,所以就不会有失败与丧失天上的烦恼。侯王贵难得之货,贪得无厌地聚敛财货,但是圣人则不欲于此;侯王学有为之道,实施多事之政,而圣人学无为之道,行践清静无为之政;常人不能防微杜渐、慎终如始,圣人则终不为大,而能成其大。所以,欲不欲,学不学,不是说以不欲为欲,以不学为学。而是说圣人所欲、所学与常人的所欲、所学相反。比如,侯王欲为王为主,欲金银珠玉,而圣人却甘居人下,一无所取。这里所讲的主旨仍旧是,法无为,学天道,需要选择与众人相反的志趣与事业。所以, 经文第六十四章的中心思想与六十三章的思想主旨相同。这一章也讲无为,善于为小不为大,谨小慎微,欲不欲(欲他人之不欲),学不学(学他人之不学),都是无为政策的具体内容。03【试译】事物在安静和稳定是最容易被掌握和控制,变化在没有任何征兆发生之前来对付则最容易被制止和消灭,脆弱的事物最容易分解,微小的事物最容易消亡和散失。所以处理事情要在变化尚未发生之前,治理国家要在昏乱尚未发生之前。合抱的大树是由细小的嫩芽一丝一毫的成长而成,九层的高台是由筐土一筐一筐的建筑而成,千里的远行是由脚步一步一步的积累而成。所以圣人善为小为细,终不为大而能成其大。有所为者必败,有所执者必失,所以圣人无为而无败,无执而无失。人们做事情常常在事情接近成功时失败,如果人们做事在直到最后时刻还像在最初时那样的小心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发生了。圣人欲他人之不欲(众人好大,我好小;众人争强,我守弱;众人向望名利,而我不贵财货势利),学他人之不学(众人皆尚有为,而我独善无为;众人尚智多伎巧,独我以之为贼邪),弥复众人的过失,辅助自然万物依其本性发展,不敢有所作为。参考资料:《老子绎读》 任继愈 著《老子注译》 高亨 著 赞 (0) 相关推荐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64 第四卷治外篇 A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 《老子》四章 教案 <老子>四章[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quo ... 道德经64章译文/原文:什么是学不学?何为辅万物之自然?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六十四章 真修无为章\ ... 《道德经》64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 ...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 老子在这一章节里,是他对所看到现象的表述,再次延伸为无为无败. 先贴下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此处仍是说防微杜渐,但唐玄宗从人性与欲心的角度立论,实际上已成道家的修养问题.修养的目标是恢复人性本有之静,而欲望总在人心产生.这就 ... 其安易持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四章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 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 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尺之台,作于累土: 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 ... 硬笔书法《老子》第六十四章 硬笔书法《老子》第六十四章 《老子校释》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嚴可均曰:"其脆易破",河上作"其膬",王弼作"易泮". 羅振玉曰:"易泮" ... 刀神传说第六十四章沐诗瑶篇(11) [作者:高依弟] 欧阳春猜测到:"肯定是想进一步提升武动,去外面更广阔的天地拜师去了." 李广田说:"年轻人志在四方." 吴东升说:"李大人,欧阳捕头 ... 《广州棋坛六十年》第六十四章 冯敬如智取方绍钦 第六十四章 冯敬如智取方绍钦 华东.华中联军与华南队之战,由于湖北两将在五.六两局失利,比分开始出现差距.前九局,十比八,华南队领先. 第十局,卢辉对方绍钦.这局,卢先行,居于有利地位,而且卢辉对方绍 ...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无为无败》悟读述杂【64】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无为无败》悟读述杂【64】 阴魂不散●第六十四章 心事重重 (朗读者:自洽) 顾维之这次没有再推托,痛快地说:"行啊,你就告诉我怎么往出弄吧." 刘畅笑了,说:"其实再简单不过了." 然后,他端起一杯水,浇在茶几边花盆里 ...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01【名家解读】任继愈先生认为,这一章提出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一个过程。大的东西,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来的,老子为了防止事物谈到它的反面,提醒人们要在坏事刚刚出现某些苗头时,及时预防,免得事发之后不好收拾。为了避免工作失败,最好不要轻举妄动;为了避免损失,最好不要占有。老子教人不要轻举妄动,表现了处于弱势的古代小农意识的局限性。本章所说任何工作都要有一定的基础,对于任何工作,从头到尾都要一丝不苟,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是至理名言。高亨先生说,这一章与六十三章应并为一章,也是老子运用朴素的辩证观点,根据事物总是由小而大地向前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谨小慎微和慎终如始的主张:1.先指出事物在“安”、“未兆”、“脆”、“微”的阶段容易处理的四种情况。2.指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两个原则。3.举出事物由小而大的三个例证,这都在说明人要谨小慎微。4.简要地谈到“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说明仅仅慎始,学是不可,必须一贯谨慎,才能执行“不欲”、“不学”、“无为”三大方针,说明政治上自始至终这样做,才能“天下太平”。02【个人体会】事物处于稳定状态时容易掌控,变化在发生之前容易制止,事物在脆弱时容易消灭,微小的事物容易散失。根据这些事实,我们可以推论,要善于谋划即将发生但尚未发生的事物,治理天下就要在混乱发生之前处理。圣人治理天下,提前知晓混乱所以发生的根由,在混乱尚未发生时,就将这些根由处理掉,所以天下得以长久太平。合抱的大树,生长于毫末;九层的高台,堆砌于筐土;千里之远,积于脚步。所以,积少为多,积小为大。圣人善于处理微小,所以事功虽大,祸乱难兴。因为圣人已将乱祸在未萌生,或已萌生尚处于微小状态时就处理掉了。这就是“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的道理。普通人做事,常常在事情接近成功时失败。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人们不能像刚开始时那样谨小慎微。如果人们能做到自始至终地谨慎小心,时刻保持防微杜渐警觉,天下便不会有失败的事情发生了。那些多事有为的,没有见过不失败的。那些自认为拥有土地与人民的,没有见过不丧失的。所以,有为者必败,有所持者必失。圣人无欲于有为,无志于得天下,所以就不会有失败与丧失天上的烦恼。侯王贵难得之货,贪得无厌地聚敛财货,但是圣人则不欲于此;侯王学有为之道,实施多事之政,而圣人学无为之道,行践清静无为之政;常人不能防微杜渐、慎终如始,圣人则终不为大,而能成其大。所以,欲不欲,学不学,不是说以不欲为欲,以不学为学。而是说圣人所欲、所学与常人的所欲、所学相反。比如,侯王欲为王为主,欲金银珠玉,而圣人却甘居人下,一无所取。这里所讲的主旨仍旧是,法无为,学天道,需要选择与众人相反的志趣与事业。所以, 经文第六十四章的中心思想与六十三章的思想主旨相同。这一章也讲无为,善于为小不为大,谨小慎微,欲不欲(欲他人之不欲),学不学(学他人之不学),都是无为政策的具体内容。03【试译】事物在安静和稳定是最容易被掌握和控制,变化在没有任何征兆发生之前来对付则最容易被制止和消灭,脆弱的事物最容易分解,微小的事物最容易消亡和散失。所以处理事情要在变化尚未发生之前,治理国家要在昏乱尚未发生之前。合抱的大树是由细小的嫩芽一丝一毫的成长而成,九层的高台是由筐土一筐一筐的建筑而成,千里的远行是由脚步一步一步的积累而成。所以圣人善为小为细,终不为大而能成其大。有所为者必败,有所执者必失,所以圣人无为而无败,无执而无失。人们做事情常常在事情接近成功时失败,如果人们做事在直到最后时刻还像在最初时那样的小心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发生了。圣人欲他人之不欲(众人好大,我好小;众人争强,我守弱;众人向望名利,而我不贵财货势利),学他人之不学(众人皆尚有为,而我独善无为;众人尚智多伎巧,独我以之为贼邪),弥复众人的过失,辅助自然万物依其本性发展,不敢有所作为。参考资料:《老子绎读》 任继愈 著《老子注译》 高亨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