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无为概念的含义
无为是老子特有的概念,如何理解它呢?有人可能会说了,无是没有的意思,无为也就是没有为,没有为也就是不为,所以无为的含义一定是什么也不去做,无所作为。
这个推理看上去似乎没什么毛病,无为是没有为,没有为是不为,不为也就是无所作为。但是,当我们联想到老子是一位哲人,那么哲学家的思想一定要比我们普通人深刻,所以他所宣讲的道理一定会很深奥,超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识观念之外,甚至还可能与我们的常识观念相反。可当我们读到他的言论或听闻他的说教时,还会有茅塞顿开,原来如此的感觉。
所以哲学家都是善于制造新思想和新观念,并且有能力说服我们的理智,使我们信奉他的言论或学说的智者。如果我们认定老子也是一位哲学家,那么他为我们提供的概念与言论,也一定符合上面说到的情形。可是当我们将无为的含义等同于无所作为时,就将面临经验和理论上的诸多困难。
在经验中从未有无所作为而有所成就的事实发生。无为而无不为,什么不用去做就可以实现什么都能做到的目标,没有任何实践支持这个结论。有些学者将无为归结为精神内敛,比如,静坐、冥想等功课被很多宗教利用,而这些功课又常常被归于无为的范畴。所以很多人都将《道德经》看作个人修炼的手册。但是没有任何经验可以证明静修比适量运动的方式更利于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
有人认为老子无为是治国秘诀,但纵观历史上有成绩的皇帝,没有一个是通过无所作为而实现天下大治的。秦皇、汉武、成吉思汗,没有任何功业的成就符合不作为而无所不为的论断。这些言论明显与经验事实不符,我们为什么要迷信它。很多学者深知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矛盾,所以就要将无为的定义作出相应修正。
比如,有人解释无为说,无为不是绝对的什么也不做,而是顺应客观规律的作为,不超出客观规律所界定的界限。这意味着无为即是不妄为,做客观规律规定的事就是无为,做客观规律规定之外的事就是有为。这个看上去似乎也很有道理,一个人做事之前,先去研究事物的客观规律,当认识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再做事,成功的几率一定会很大。
但是,经验中谁能够做到严格依据这一程序做事。就拿君主治理国家这件事来说,哪个君王是在掌握了社会的客观规律之后才去做君王的,在治理国家这个问题上,谁又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当面临具体问题时,依据什么来判定哪些作为客观规律之内的,哪些作为是客观规律之外的。客观规律是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与完善的目标,所以完全依据客观规律的不妄为是不存在的。这样一来,修正了的无为含义仍旧面临着困难与矛盾。
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就在于我们将无为简单的等同于无所作为了。换言之无为的含义一定不是什么也不去做,无所作为的意思。可是,大家就要问了,我在前面所做的推理没有错误,为什么结果反而错了呢?这是因为无为是一个概念,不是一个词汇。词汇可以通过其文字字面的含义去理解,但是一个概念却不能这样去理解。概念的含义要通过下定义的方式获得。老子使用了无为这一概念,就要为这一概念赋予特定的意义。所以我们要理解无为就不能仅仅看到这两个字就联想出某个意义来,而是要在通读全部经文的基础上,找一找老子为这一概念所下过的定义,或者看一看老子是在什么意义下使用这一概念的。无为概念的含义一定是老子给出的,而不是我们看到这两个字后联想出来的。
比如,哲学中实体这一概念。如果单从字面上理解,实体就是实在的物体或客体。但是这个意义一定不是斯宾诺莎所理解的那个,因为斯宾诺莎在使用这一概念时曾经下过定义,所以我们要了解斯宾诺莎的思想就要依据他为这一概念所下过的定义,而不能从实体这个词汇字面上引申出的意义开始。
同样的道理,我们要理解老子的无为,也不能单纯依据这两个文字所直接体现的意义,而是要通过通读全部经文内容,看一下作者是如何论述无为,或者如何定义无为的。然后再依据这些论述进一步总结归纳出老子为无为这一概念所赋予的特定含义。
比如,在经文中老子论述说,水之德几于道,意思是说水的德性与道最为接近,所以水具有无为之德。这时我们就要问了,水的什么样的品德或性质被认为与道最为接近呢?经文是这样解释的,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滋养万物,万物的生长都不能离开水,这是水利万物。水利万物就意味着有作为、有贡献于万物。这显然与不作为的观念是相矛盾的。所以水的无为就不能理解为水不作为。
那么什么才是水的无为呢?是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众人之所恶莫过于低下的地位,然而水在利万物的同时偏偏要流向最低最洼处。万物皆争上而耻下,只有水心甘情愿的流向最低处。水滋养着万物,没有谁能比水于万物的功劳更大,但是水并没有因为自己对万物有功而争居万物之上,反而总是甘居万物之下。这就利万物而不争,也是无为的全部内涵。
水有作为于万物、有功劳于万物,但并不因为自己于万物有贡献有功劳而争居万物之上,反而甘居万物之下。这种品德就是利而不争、功而不居,也就是老子讲的无为。所以无为就不是无所作为,反而是必有所作为,有作为而不恃,有功劳而不居,利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地位,这才是无为。
那么,经文又是如何论述道无为呢?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万物恃道而生,即道有衣养万物之功。道生养万物,也即是说道有作为于万物,有贡献有功劳于万物。但是道并没有因为自己对万物有贡献有功劳而为王为主,反而以虚以无的形式甘居万物之后之下,这就是文中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根据这段经文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说,道无为就不是说道无所作为。道衣养万物就是它的作为、贡献或功劳,但是道不因为自己功于万物就争取万物之上,为王为主,反而以虚无的形式甘居万物之下之后,这也是利而不争,功而不居的品质。与我们对水无为的分析是一致的,所以无为就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为而不恃,功而不居。
经文中多次出现类似下面的话,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而且经文將它总结为玄德。所谓玄德即道之德,道之无为。道无为、水无为,它们的共同处在于生而不有、利而不争,功成而不居,而不是无所作为。所以我就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看作老子为无为概念所下的定义。有了这个定义,我相信大家再回过头细读经文,一定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