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变法奠定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础

进入战国时代之后,秦国是一个经济文化都相对落后的国家。由于它偏居关西,与西戎诸部为邻,“杂戎之俗”,中原各国都将它视作戎狄之国,不允许它参加中原各国的会盟。
秦穆公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秦国驱逐了西戎诸族,成功在关中地区站稳脚跟,试图参与中原地区的争霸活动。但晋文公称霸中原后,扼制了秦国东进的势头,不得不改向西发展,成为西戎霸主。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深以“诸侯卑秦”的现状为耻,决心要改变秦国落后面貌。即后不久,孝公就在国内发布了“求贤令”:只要能出奇谋妙策富强秦国的,不管是秦国臣属,还他国客卿,我都要给予高官厚禄,并与其平分国土。
商鞅,复姓公孙,名鞅,卫国人,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自幼就喜好刑名之学,成年后对法家思想学说进行了深入研究,受到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法治思想。他曾在魏国求仕,但并没有得到重用,听到了秦孝公的“求贤令”后,毅然来到秦国。
商鞅来到秦国后,与秦孝公进行了四次会谈。分别以“帝道”、“王道” 、“霸道”和“强国之术”相进,当孝公听到了商鞅所讲的法家治国理论时,十分喜悦,两个人促膝相谈,几个日夜都不感觉厌烦。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1.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宣布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得列入宗室,还要丧失掉原先享有的田宅、臣属、田地。
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商鞅改革秦国旧有的爵制,设置了二十等爵位,规定只有有军功的人才可以按照爵位的等级分配相应的政治和经济特权。这样,就使得军功成为秦人获取政治权力的最重要的途径。国君的宗亲,如果不能建立军功,原有的特权就要被剥夺。
3.改革土地田亩制度。扩大田亩面积,将井田的一百步一亩改为二百四十步一亩,重新设置田地的边界,并宣布以法律的形式保护个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4.编制户籍,制定什伍边坐法。商鞅规定,居民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什伍居民都相互监督,如果发现有奸人,就要主动揭发出来。如果知而不报,就要与奸人同罪处置。商鞅要以轻罪重罚的方式,使人们不也敢触犯法律。
5.重农抑商,鼓励耕织。商鞅认为农耕和纺织才是富国强民的“本业”,商业和手工业是投机害农的“末业”。所以,他规定老百姓努力于农耕,收获粮食布匹多的,就可以免除徭役;经营工商而贫困的,连同妻子儿女都要没入官府为奴。
6.统一度量衡,由官府颁布标准的度量衡器,作为检验和校正各地度量衡的标准。
7.推行县制,分全国为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员管理,废除分封的采邑制度。
8.改革戎狄旧俗,以中原的礼乐文化教化秦人。
新法经过数十年的实行,秦国的实力大为增强,孝公将商地封赏给商鞅,这是后人称其为商鞅的原因。但是,商鞅变法同样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公元前338年,孝公去世,太子即位,有人便乘面诬告商鞅谋反,新君下令逮捕商鞅,并处以车裂之刑,诛灭其族。
商鞅的结局是悲惨的,但他死后新法令并未被废除。商鞅变法是战国时代持续时间最长,对社会的变革最全面最彻底,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的基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