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中科遥感信息产业园:空天产业蓄势起飞
截至2021年6月,产业园累计投资约3亿元,引进和孵化200余家企业,经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家,累计知识产权数量100余件。其中,卫星遥感信息全产业链基本搭建,空天信息技术产业链闭环有望形成。
随着海南自贸港启航,三亚成了航天“人气王” ,人气大涨、快涨,加速了投资兴业企业来三亚进驻的步伐。
位于三亚天涯区红塘湾附近的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 袁永东 摄
跑出加速度 200多家企业纷至沓来
2020年,三亚中科遥感信息产业园很热闹,三亚的航天产业再次迎来了“高燃时刻”。
拥有先进3D打印技术的深圳金丰增材技术公司来了,将应用3D打印技术制造卫星核心部件,助力遥感信息产业在三亚集聚;
截至2021年底, 引进和孵化200余家企业,经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家,累计知识产权数量100余件。其中,卫星遥感信息全产业链基本搭建,空天信息技术产业链闭环有望形成。
空天信息产业的企业如春笋般破土,逐一落地三亚,一个瞄准空天信息产业的创新发展新高地已初步形成。
金属铁本无磁性,若长期置于吸铁石上,经过一段时间就会产生磁性,这就是“磁化效应”。“创新”元素更丰富、土壤更肥沃、人才更集聚,让空天信息技术阔步前进。
尤其是2020年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发布,让三亚的航天产业潮声澎湃。
《总体方案》公布后,三亚中科遥感信息产业园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共接待了近百名国内外投资者,接待量实现大幅增长。1个月时间,10多家企业实现了入园注册,还有三波企业组团前来考察,有些已经提交入园注册手续。
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执行院长、三亚中科遥感信息产业园董事长杨天梁说,一年多时间,逾百家企业与三亚中科遥感信息产业园接洽,知名企业纷纷“抢滩”入驻,是三亚乃至海南持续创一流营商环境、为企业和人才提供全生命周期高质量服务、打造招商引资“强磁场”、释放强大政策红利带来的利好效应。
“十四五”时期,海南将打造种业、深海、航天三大科创高地,争取国家实验室落户海南,培育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全国深海科技基地、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和航天重大产业基地,“陆海空”产业总规模超350亿元。
这些完善的“路线图”,画好的“施工图”将会让三亚的空天信息产业再次“飞”出新高度。
标出新高度 从起跑到领跑蝶变
这里,可以仰望星空,遇见未来“空天技术”;这里,可以开启体验“火箭升空”探秘之旅。
空天信息虽布局于“天”,但若想摘下这颗“星”,需将空天信息产业落地,加速企业招引与产业链,构建布局商业应用场景。
园区以优势企业产业配套需求为牵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加快协同发展,园区为企业标定发展新高度。2020年11月9日,三亚首个太空科技馆开工,实现三亚太空科技馆“零”的突破 ;
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主攻卫星遥感技术与应用研究,“海南一号”卫星三亚遥感卫星地面站承担卫星数据接收;
遥感拍摄的三亚市区俯瞰图。
2018年,“天涯创客”科技孵化器被海南省工信厅认定为“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基地”,被海南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科技孵化器”;
三亚海兰寰宇海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三亚遥感信息产业园引进的第一家入园企业,于2016年11月落户三亚。2020年虽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全年新签订单也接近一个亿。全国“近海监测一张网”的大数据落在三亚;
在海南航天科技领域,三亚卫星建造与卫星遥感信息应用的蓬勃发展,成为一大亮点。有些领域甚至实现了从起跑、并跑到领跑的华丽转身。
海南微星公司、海南高分遥感公司、海南微纳星空公司、海南宇航智公司共同承担了“海南一号”卫星项目的研制任务;
“三亚一号”卫星项目也已于2020年4月在三亚启动;
由产业园组织园区的科研单位和相关企业共同承担的“海南卫星星座”项目中的“海南一号”首批四颗光学卫星研制工作正在稳步推进,通过自筹经费购买中国长征火箭公司“长征八号”火箭,目前项目已进入卫星星箭对接环节,将择机在文昌发射;
“三亚一号”高光谱卫星星座建设工作于2020年4月13日正式启动,“三亚一号”星座将是高科技航天产业在三亚的一个新起点,为三亚高科技产业赋能;
“空天产业”这个高频词背后的“三亚需要”,从产业园 “转型”“转强”的路径中或许可以窥见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的密码。
园区按照《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推动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加大力度建设产业园,加快推进“海南卫星星座”项目进程,积极推进太空科技馆建设,筹建人才储备库,引进和培养空天信息人才,建设亚太卫星应用中心等,从人才培养、卫星研发制造、发射、数据接收,到深度开发应用的空天信息产业生态圈挺进。
梳理航天产业发展路径,5年来,航天产业发展就像是一场远征,不断攻下一个又一个山头。
根据最新的时间表,“海南卫星星座”发射计划将在2~3年内完成,其中2021年发射“海南一号”一期4颗光学卫星。
5年来,从“海南一号”卫星项目筹备开始,航天产业的研发团队就奔着“海南星、海南造、海南发、海南用”的目标而去。
“海南卫星星座”(含6颗光学卫星、2颗高光谱卫星和2颗雷达卫星)研制工作正稳步推进;
“海南一号”首批4颗光学卫星研制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航天热”背后,优势可叠加,发展正当时,概括了海南航天应用产业极具优势。
“一方面海南处于低纬度地理位置,拥有广袤无垠的海洋,为商业卫星发射奠定了低成本和低风险的发展基础;另一方面,海南还储备了层次丰富的航天技术体系,形成了'北有文昌航天发射,南有三亚卫星应用’的航天产业格局。”杨天梁说。
商业航天是“香饽饽”,每投入1美元,可带来7美元至14美元的回报。未来,“新航天、新基建、新业态”为海南科技产业赋能。
在闯过一道又一道难关、向三亚乃至海南交上一份又一份优异答卷的同时,空天产业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蝶变。
干出新精彩 空天产业未来可期
“海南自贸港政策最终变成项目落地,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自贸港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是自贸港成果的最终体现,也是对自贸港政策和制度创新成效的权威检验。” 杨天梁说。
产业园首创的以卫星设计、运营和遥感技术推广为主要方向的全产业链孵化式招商新模式成功入选“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第三批)”。
全产业链孵化式招商新模式,为企业在三亚发展“安了心”。
在企业入园意向阶段,产业园与企业共同策划方案,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产业园动员所有力量帮助企业协调相关部门获得建设项目所需要的无线电管理部门的频率许可,帮助协调铁塔公司租赁铁塔。企业获得市场的认可后,产业园未收一分溢价退出股份,并促使企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开拓新的领域;
注重企业需求,“天涯创客”科技孵化器由专业团队管理,设有中小企业服务站,为入园企业提供财务、法律、金融等各类服务;
引进三亚首家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公司;
通过吸引国内有影响力的企业在三亚设立子公司的方式,从而留住重要技术及人才;
“边策划、边招商、边建设、边出效益”模式,对空天技术产业志同道合者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以项目孵化方式引进和培育企业,在制定产业链规划中系统引进企业,在项目孵化中培育企业,使其技术更成熟、商业模式更清晰 ,这个模式在全国是首例,为海南乃至全国新兴科技产业园区的招商孵化提供借鉴。目前已经注册入园企业200多家,园区吸引了1名中科院院士,5名中科院“百人计划”人才,园区还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
“让人才有实现价值的'磁场’发力,自然会出现'磁聚’现象。这就是'人才磁场’的秘密所在。”杨天梁说,目前,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已在三亚建立了包括航天遥感研究室、资源遥感研究室、空间数据中心等7个研究平台在内的海南省地球观测重点实验室,海南省政府与科技部共建“省部共建空间对地观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已上报科技部,同时拥有海南高分数据与应用中心、三亚中科遥感信息产业园等多个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
知名企业纷纷“抢滩”入驻,除了探索全产业链招商+“保姆式”孵化模式的“诱因”,还得益于海南持续创一流营商环境、为企业和人才提供全生命周期高质量服务、打造招商引资“强磁场”、释放强大政策红利带来的利好效应。
三亚中科遥感信息产业园投资有限公司和西安寰宇卫星测控与数据应用有限公司签订入园协议。 袁永东 摄
园区大部分企业为初创型企业,与孤立、单独的一个个项目招商相比,从全产业链布局出发,有针对性招商选商,能让上下游企业相互支撑,抱团开展业务和拓展市场。
采取精准招商与个性化孵化相结合的方式,与企业一同成长,通过项目合作,共同研究探讨发展定位、策划发展方案,并为企业提供财务、法律、金融等量身定做式服务。
“我们选择来海南投资,既有对海南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的考虑,更有对海南自贸港发展前景的信心。我们相信未来海南会发展成为空天产业一颗闪耀的明珠。”西安寰宇卫星测控与数据应用有限公司董事长白一炜说, 三亚中科遥感信息产业园打造全产业链招商+“保姆式”孵化,协助入驻企业业务落地,给投资者带来了信心。
杨天梁认为,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意味着要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等“硬支撑”,还要注重提升园区管理服务等“软实力”。 打造“有事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协助入驻企业业务落地,给所有的投资者带来了信心。
“当前,园区正处于奋力爬坡的关键时期,我们既要重'面子’,更要重'里子’,坚持'软环境就是硬实力’理念,坚持'我们为企业跑’服务理念, 提高招商引资成效,不断提升园区吸引力和竞争力。”杨天梁说, 尽快把政策变为项目、把文字变为蓝图、把“剧本”变为“一台戏”, 按照《总体方案》要求,推动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尽快建成投产,为海南自贸港建设作贡献。
空天信息产业在三亚的创新土壤里生根、发芽、结果,向着星辰大海更深处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