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子人类学看汉族的形成及迁徙路径之二
我们上文通过分子人类学对远古族群的迁徙做了简要分析,本文将结合考古文化对全新世(10000年)以后中华大地上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做下初步解读。
从上文我们知道。O1亚型在晚更新世的末期沿着露出海平面的大陆架最早进入中国大陆,在岭南地区留下了玉蟾岩和仙人洞等新石器早期遗存。随着全新世的到来,冰川开始融化。其他几支O3亚型和O2亚型的人群也分别进入了中国大陆。这中间各个族群之间的交流目前还不是很清晰,但肯定是存在的。这些交流无疑对中国早期文化圈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8000年前的一缕阳光
①绿色人群(O-M134)文化圈
我们先看下上文中的基因树图,如下。
主要基因树
本节说的文化区就是O3-M134这支在17500年形成的人群创建的,也就是图上绿色所示,为了防止读者混淆,我们下文说的绿色人群就是指O-M134.
绿色人群跨过千山万水来到了淮河上游,这里自然已经有了一些早亚洲人建立的原始聚落文化,不过相对要低级一些。很快就被无论技术还是体力都更胜一筹的绿色人群所驱逐,这个结论也是来自分子人类学学者们的推论,从考古上目前没有太多的证据,新石器早期和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期的考古目前还是相对比较薄弱。从考古上来看,绿色人群(O-M134)创建的裴李岗文化很快就成为中华大地上闪亮的一颗星星。
按照学者的划分,9000年是新石器中期的起始时间。与裴李岗文化的年代分期是一致的。我们看下这个地区同期文化的情况,有关文化的详细情况可参看这篇文章。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绿色人群(O-M134)主要分成两支O-M117和O-F122。这里我们按照有数据的型号进行的划分,不一定是直接下游。我们同样做下定义,O-M117支仍然是绿色人群,O-F122这支定义为蓝色人群。如下图所示。
O-M134基因树
这两支都有一个特别大的爆发点,一个是O-F8,这支在现在中国男性中的比例达到15.6%,O-F46这支在现在中国男性中所占比例为10.3%。两支加一起占到现在中国男性的四分之一还要多。也就是说,四个男人里有一个是这两个男人的后代。
根据上面已知数据分布区域和爆发年代的情况,我们推测O-F743和O-F8这两群人创建了裴李岗文化,而其他蓝色人群创建了磁山文化、后李文化以及顺山集文化。
不过我们还是坚持一个观点,一个文化未必只是一个族群所创建。
裴李岗文化北上和东渐
在新石器中期中段的时候,也就是8000年这个时间段。几个文化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而裴李岗文化的表现可以用一枝独秀来形容。突出的特点如下
- 陶器规整火候均匀、种类丰富、功能组合也多样化。
- 石制工具磨制精细,石磨盘还磨出来有四个脚。
- 聚落面积最大的新郑唐户遗址达到了30万平方米
- 贾湖墓葬有各种骨制品、绿松石饰品
- 有刻符的龟甲和七音阶的骨笛
从上面可以看出,裴李岗文化不仅物质上取得了很大进步,而且已经有了一些以原始的巫乐为基础的精神生活。由于文化上的发达,让裴李岗文化对外扩张有了充分的条件。而这个时期周围文化对裴李岗文化的影响非常有限。
位于豫北和冀南地区的磁山文化比裴李岗文化稍晚,我们不妨做下推断,绿色人群到达豫中地区以后,创造了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人口逐渐饱和,一部分北上,一部分人东进,北上的形成磁山文化,东进的形成后李文化。由于分离得比较早,所以各成体系,到了8000年左右,留在豫中的裴李岗文化进入强盛期,进一步扩张,磁山文化分化成北福地类型和磁山类型,豫北的磁山类型几乎裴李岗化,据学者估计这部分人来自裴李岗文化。
O-134迁徙
我们上文还提到一群人沿着青藏高原东部的藏彝走廊北上甘青,在大概7900年的时候,在甘肃秦安地区出现了大地湾一期,紧接着在关中地区出现老官台文化,目前这两支文化统称白家文化,按照我们上文推断,这群人是由O3亚型和N南支组成,这两群人应该是分开了或者不是一批进入的陇海高原。而从考古来看,8000年左右裴李岗文化向渭河流域及汉水上游有过非常强烈的扩张。已经北上和东进的裴李岗人自然不会放弃西进的机会,不过西进的这群人估计把时间都放在了旅途上,碰撞出来的白家文化与裴李岗文化有着明显的差距,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址最大才一两万平方米,与三十万平米的新郑唐户遗址不可同日而语。
裴李岗文化西渐
从考古来看,白家文化的形成同时受到了汉水中游文化的影响。汉水中游是谁?
②红色人群(O-M7)
我们先看下考古文化
城背溪文化北渐
白家文化的绳纹明显是来自峡江地区的城背溪文化,看来城背溪人也没闲着,长江地区文化详述可以看这篇文章。
长江流域4000年前文化格局及各个文化之间互动关系全解(一)
本文重点看下族群的来源,我们上文知道,红色人群(O-M188)在绿色人群(O-M134)北上之后也翻过云贵高原的分水岭北上江汉平原。冰川时期的高山峻岭的确让旧石器时期的人们望而却步,所以他们也是在冰川融化以后北上的。不过他们到达澧水平原后没有继续前进,因为从考古来说,彭头山文化出现了变化,同时峡江地区出现了城背溪文化。详细内容可以参考上面链接文章
我们先看下O-M188的基因树示意。
O-M188基因树
如上图所示,红色人群(O-M188)在现代中国男性中所占的比例达到4.5%。主要分布在南方,两广及湖南地区比较多,还有就是在苗瑶民族中这个的下游O-M7比例很高。而且在大溪文化古人遗骨中检测出来4个O-M7和1个O3*。只是很遗憾不清楚具体是那支下游。本文推测上图蓝色的O-F1226这支的先祖和其他一些O-M188的人群顺着长江到达峡江地区,建立了城背溪文化,而共祖时间为5600年的这支很有可能是蚩尤一族的。O-F2588为九黎一族。共祖时间2700年的这支有可能是曾经为荆蛮的楚人一支。楚人不是来自祝融八姓的昆吾氏吗?或许只是楚王附会祖先的世系?或许这支跟着蚩尤在北方为官?后来被迫南逃?需要更多的数据才能有确切的结论。
这里做下说明,本文所有推测不能当做事实来看,只是笔者抛砖引玉,有不同推测结果的朋友可将您的推测摆出来探讨。
我们接下来看下红色人群的迁移路线。
O-M188迁徙
澧水流域的彭头山文化跟豫中的裴李岗文化起始时间差不多,断代上似乎早点,但两地文化还是有差距的,裴李岗文化明显更加发达些。我们这里简单对裴李岗文化的贾湖类型与彭头山文化做下对比。
①贾湖已经出现大量磨制石器,而彭头山文化以打制石器为主。贾湖人的工具类型和用途更加丰富些。
②贾湖人骨器非常发达,不仅有大量的生活用具,还有很多生产用具以及牙饰。
③彭头山的陶器以夹碳陶为主,有少量夹砂红陶,而贾湖主要是夹砂红陶,到二三期以后出现了泥质、夹砂、夹炭、夹蚌片和骨屑、夹云母和滑石粉等复杂的陶系种类。制陶工艺上,贾湖人发展出了泥条筑法以及渗碳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④精神文化领域贾湖人更是让人吃惊,不仅有了七音阶的骨笛,几千年后仍可以吹奏。还在甲骨、陶器、石器、骨器上发现了很多刻画符号。
⑤古稻栽培技术来看,贾湖和彭头山几乎同时开始,而从典型遗址来看,裴李岗的贾湖比最早出现农业的彭头山的八十档遗址要早几百年,显示出贾湖的古稻栽培技术更原始些。不过人工干预程度贾湖却更高一些。向现代稻作发展的进程要更快些。
我们讲完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的文化在8000年时候的变迁情况,还有一个地方,就是长江下游,看过上篇文章的朋友应该知道,最早进入中国大陆的是O1亚型,O1亚型沿着海岸线到达了长江下游。
③O1亚型人群
O1亚型最早进入的中国大陆,其创建的上山文化也最早进入了农业时代,不过笔者对上山文化的文化面貌不是很清楚,上山文化的主要部分应该在新石器早期阶段。所以我们这个地区以跨湖桥文化作为代表。我们先看考古文化。
跨湖桥文化
如上图所示,跨湖桥文化位于长江下游的宁绍平原上,起始时间在新石器文化中期的中段,与后李文化的时间差不多。其实笔者一直纠结于顺山集文化,从考古上来看,顺山集文化受到后李文化的影响,而二期以后又持续受到南方的跨湖桥文化冲击。可顺山集文化的年代比后李文化要早,那么顺山集文化哪里来的呢?难道是O3-M134北上的时候有群人沿着淮河去了下游建立了顺山集文化?或者是O1亚型的人跨过长江建立的顺山集文化?目前不太好判断,本文不太支持O1亚型人北上建立顺山集。因为后来太湖流域出现了马家浜文化,O1亚型的人没有选择太湖流域建立文化,反而去更北的淮河流域,似乎不太可能。这个暂时先搁置吧。实际上跨湖桥文化与长江中游的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是非常多的。
8000年时候长江黄河考古文化分布
上图为8000年前后长江与黄河流域的考古文化分布示意图,这些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已经做了讲述,可以看到,在8000年左右,一缕阳光照耀在中华大地上,一个文化上的中国正在东亚这片沃土上冉冉升起。
文化中国
事实上,这个时候的中华大地已经形成了中国的雏形,这之后的几千年,所谓的“汉地十八省”就大概分布在这个区域。按照韩建业先生的说法,这时候已经形成了文化上的中国。这里我们引用韩建业先生的一段非常精辟的描述。
文化上的早期中国萌芽于公元前6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约公元前 7000年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尤其约公元前6200 年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期中段以后,各文化区交流明显频繁起来,中原裴李岗文化强势扩张,长江流域彭头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东进西渐,从而整合成四个文化区或文化系统,即黄河和淮河上中游文化区的深腹罐-双耳壶钵文化系统、长江中下游-华南文化区的釜圈足盘-豆文化系统、华北-东北文化区的筒形罐文化系统三个大文化系统,以及泰沂以北地区的素面圜底釜文化系统一个小文化系统。这当中三个大文化系统已和严文明归纳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三系统大致吻合。
这个雏形的早期中国文化圈,已经存在互补型的南稻北粟二元谷物农业体系,兼养家 猪,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农业文化圈;有着丰富的陶器和讲究的器用生活,尤其核心区裴李岗文化发明了早期中国第一标型器——专门 炊器鼎;出现早熟的木器手工业和梁架结构房屋;出现东西二元彩陶、似文字符号以及八角星纹、兽面纹等蕴含深意的图像;形成以祖先 崇拜为核心的世俗化的信仰体系、多层次整体 性的思维方式。当时社会虽然还处于比较平 等的状态,但一些较专业的神职人员的地位已经开始凸显出来。
以上文字引用自韩建业先生的文章《略论文化上“早期中国”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韩先生讲得非常到位,里面牵扯了一些专业上的分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阅读下。不过韩先生的划分包括了东北筒形罐文化系统,这个文化系统的创建者是我们上文提到的N系南支。由于本文主要谈的是O系人群的情况,所以没有涉及这个区域,这个区域的详细情况可以参看笔者的这几篇文章。
八千年的玉文化,八千年与中原文明交流的历史孕育了这片神奇土地
上图引自韩建业先生大作里的插图,四个文化区主要是根据文化内涵进行的划分。按照本文的主题,我们将这个文化区做下变动。
上图绿色圈内为O-F8型种群创建的文化区,红色圈为O-M188型种群创建的文化区,黄色圈内为O1亚型种群创建的文化区。这些种群占现在中国男性的比例至少达到了50%以上。根据韩建业先生的分析来看这里面裴李岗文化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O-002611基因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