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线肉芽肿,不要当作转移淋巴结或复发灶

病例1:男性,19岁,确诊淋巴瘤2年,现检查颈部、腋窝、腹股沟淋巴结

超声检查发现右侧腋窝皮下及皮肤层多发低回声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部见多发斑点状高回声,后方回声衰减。看到此类图像首先想到缝线肉芽肿,观察腋窝发现一条上下走行的瘢痕,追问病史腋窝是否做过手术,得到患者肯定回答“两年前右腋窝做过淋巴结切除手术”。

沿瘢痕长轴左右切面↑

沿瘢痕短轴上下切面↑

缝线肉芽肿是人体对手术中结扎或缝合丝线的变态反应,患者有手术史或外伤缝合病史, 多见于切口区或窦道内。缝线肉芽肿为异物引起的一种过敏反应,多发生于有异物过敏体质者,可发生于人体任何部位。手术缝线作为异物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并在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的作用下稳定堆积而形成慢性炎症性肉芽肿。肉芽肿的主要细胞成分是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
侧颈部淋巴结切除术后,可见缝线肉芽肿↑
对于缝线肉芽肿的诊断首先要明确手术缝线史,缝线肉芽肿可呈多枚聚集,也可呈孤立结节状,无包膜,形态多不规则,可呈分叶状、角状、毛刺样或伪足样改变。内部回声多呈实性低回声,回声不均匀,见多发点状强回声后伴声影,结节内并见数量不等的条索状高回声分布,周边回声较中央略低,呈现为类似“声晕”样改变。多数多无血流信号或少许点状血流。
缝线肉芽肿需要与转移淋巴结及肿瘤复发灶相鉴别,转移性淋巴结多呈椭圆形或类圆形,多数可见包膜,边界清晰或不清晰,内部多见杂乱血流信号。恶性肿瘤复发灶也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低回声,无包膜,一般增长迅速,且内部多无斑点状高回声,复发灶内部多可探及血流信号。对于确实难以鉴别者可行穿刺活检明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