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儒家心学与佛家禅宗
儒家心学与佛家禅宗(自序)
刘晓林
儒家与佛家似乎有些互不相干,九天居士不这样认为。
心学可以看作是儒家的重要组成,禅宗也可以看作是佛家的重要组成。因为我在内心深处承认儒家、佛家的密切联系,从而关于它们内容之一的心学与禅宗也自然承认其存在着共通与共融。
我以前讲过这样的话:“文学也罢,艺术也罢,人生也罢,宇宙也罢,“物”在内在上是可以统而合之的。我向来主张“混沌之学”,各类的学问无非是人类自身根据实际需要而产生,至于各类的学问的命名更是多出于你我易“实施”的客观需要而已。”现在来看,正确的成分仍然不少。不过,有些地方需要补充了。否则,歧异难免产生。
宇宙间万物的差异性导致了所谓的层面,导致了所谓的境界。也许到了至高的层面与至高的境界,“差异性”倏然消失,“共性”会充盈天地间。男女、人、动物……物,最后都以“存在”作为衡量。世间的存在无不是复合体,而为什么有了系列的专有(书法、绘画、哲学、物理、天文……)——难道不是因为人类自身强调的结果吗?当然,客观永远在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们的主观。无论是王阳明的“我心即宇宙”还是慧能的“菩提本无树”,作为个人灵魂深处的追求可以接受。殊不知,哪有精确的”等价物“存在呢?哪有精确的“始点”存在呢?遂之导出的便是“即”也仅是大略,“本”也仅是自以为精确的模糊而已。
儒家心学与佛家禅宗的根本是什么?最大限度地凸显了人之为人的独立性,将人自身以外的“物体”进行最大限度地淡化。
万物都有自己的“根本”,根本的存在决定了事物的属性。这只是通常认知规律内的界定,如果将万物置于规律之中有特例的规律内来判断则有可能会出现另外的光景:非“根本”的存在也有可能决定事物的属性。整体而言,人类社会出现并形成了强大的儒家心学与佛家禅宗实在是人类自身的大 幸!同时也不可否认,这也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必然。
在我看来,儒家心学与佛家禅宗的“同”远远大于它们的“异”。基于此,我想在《儒家心学与佛家禅宗》一书中做出尽可能遵循客观、符合人性、考虑综合的主观之见。在阐述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把自己的见解全盘托出而盲从非前贤。非引不可者,自然拈来。
人在智慧上是能做到暗与古人合——儒家心学与佛家禅宗一并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二者的弊端,我将会提及并剖析。只要我们承认发展的存在,那么包括经典在内的“正确之物’定然会随着时光的推移而有所不及。
人在宇宙面前微乎其微,经典在宇宙面前也难称伟大。对于二者,我对宇宙与经典都会回之以拥抱;若要在宇宙与经典面前选择一臣服的对象,我则当然地跪拜前者。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