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铜器原本是什么颜色?

古代青铜器在中华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载体。中国的青铜文明源远流长,冶炼技术精湛,制作精良,造型优美,在商周时期即达到了巅峰,形成了中國独有的风格,在世界青铜器中亦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

提到古代青铜器,大家一般会想到在博物馆里看到的那些古朴端庄、造型各异的器物,要是问到这些青铜器原本是什么颜色的,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想当然地回答说是青绿色。实则不然。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古代青铜器的颜色,都是经过岁月洗礼,被腐蚀氧化后所呈现出的变化使然。

这些历尽沧桑、饱经岁月的古代青铜器,除了较为常见的青绿色外,还有蓝色、红色、黑色、银色等其他颜色。

有人可能要问,都是古代青铜器,为什么颜色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古代青铜器原本又是什么颜色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青铜里都有什么

青铜,是指用红铜与锡或铅等按一定比例熔铸成的合金。青铜器最初出现时,多是一些小型工具或装饰品,制作技术也相对简单。考古人员发现,在仰韶文化层中有距今5800年的铜冶炼遗存。于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单刃青铜刀是目前我国已知出土年代最早的青铜器,距今已有4800年历史。这些考古发现证明,我国在4000多年前已经开始制作青铜器。

随着社会的发展,冶金技术和制作工艺水平的提高,青铜器的功能属性也发生了变化。如鼎、簋等由最初的炊具逐渐演变成礼器,同时也成为身份等级、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现如今,我们通常将中国古代用青铜材料制作的器物统称为青铜器,不过,这只是我们现代人的叫法。先秦时期,人们称青铜为“金”或“吉金”,其合金一般是铅青铜和铅锡青铜。“吉金”后来也被作为钟鼎彝器的统称,古文献里也有大量关于“吉金”的记录。如商周时期铸造和刻凿在铜器上的文字,人称金文,也叫钟鼎文。

《墨子·閒诂》卷十一中记载:“昔夏始,飞廉折金以山,铸昆吾,鼎成……”这主要是讲大禹铸九鼎的故事。其中的“昆吾”是山名。这里提到的“金”并非指黄金,而是指开采铜矿取得的铜原料,用以铸鼎。

此外,《荀子·议兵》中提到:“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

退。”这里的“闻金声而退”与成语“鸣金收兵”中的“鸣金”相对应,其中“闻金声”和“鸣金”都指的是“鸣钲”。钲是古代的一种乐器,用铜制成,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用以行军。此外,清代一些关于古铜器的著录,也多被称为“吉金录”。

锡铅含量是关键

那么,古代青铜器是不是全都是同一个颜色呢?

古代工匠在铸造不同类型的青铜器时,会根据器物的功能属性在铜溶液里加入不同比例的锡或铅。在我国先秦时期的手工艺专著《考工记》里,详细介绍了6种青铜器的合金成分(含锡量)配比,其中有这样的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这说明,古人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很好地掌握了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技术。

由于制作青铜器时,锡、铅所占的比例不同,青铜器成形后所呈现出的颜色也不尽相同。通常情况下,青铜器的颜色主要是由锡在铜中含量的多少来决定的,铅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铜器的色泽。由于古代先人在铜中加入锡、铅的数量不同,所制成的青铜器表面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光泽,大致会有金黄色、橙黄色、浅黄色、灰白色等。

此外,古人还会根据需求,通过在青铜器表面鎏金、彩绘、错金银以及镶嵌宝石等方式装饰青铜器,以获得一些特定的颜色纹饰。

青绿色与金灿灿

由于古代青铜器的重要性和价值使然,当前,它们主要收藏在博物馆和一些文博类研究所。此外,民间也有小部分人收藏古代青铜器。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平常很难接触到这些器物,大家能近距离接触它们的途径也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去博物馆参观展览。当我们在博物馆近距离观察古代青铜器时,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解读,大部分观众只是走马观花,关于古代青铜器更多的知识则是通过展厅文字说明来了解的。

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古代青铜器,以出土器物为主,它们之所以呈现出青绿色,是因为这些古代青铜器埋在地下成百上千年,表面氧化腐蚀。不过,目前博物馆关于古代青铜器表面颜色的异同鲜有介绍,关于青铜器的文字说明主要是对其历史、名称、制作工艺以及功用的一些简单介绍,更多的专业知识则见诸于一些专业的著作和期刊论文等,受众很小,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如果没有相关背景知识支撑,往往难以理解。长此以往,便给观众造成一个误解,以为青铜器的颜色本就如此。

近年来,古装影视剧十分火爆,广受欢迎;不过,其中一些剧目中出现的道具常与历史事实不符。如一些反映先秦时期的历史剧中所出现的鼎、簋等古代青铜器道具,所呈现出的颜色居然是青绿色的,这就有些不妥。

如上文所述,青铜器的颜色主要由锡在铜中的含量多少来决定。在当时,鼎和簋制作出来时,一般会呈现出金黄色,而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青绿色。此外,鼎和簋在古代主要以实用(炊具)和祭祀为主,使用较为频繁,通常会有专人维护,一般是不会生锈的。

剧中出现上述情况,显然是没有经过严格的考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观众造成一些误导。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馆藏出土古代青铜器在被氧化、腐蚀后,表面都呈现出青绿色呢?也不尽然,还是有些例外的。如举世闻名的越王勾践剑就千年不腐;河南信阳长台关7号楚墓出土的青铜饮食器皿,其出土时便呈现出金光灿灿的外观。这些出土文物的发现,颠覆了人们对传统青铜文物外观形象的印象,也让我们有幸在千年之后还能一睹其当年的风采。

越王勾践剑和河南信阳长台关7号楚墓出土的青铜饮食器皿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腐,这是为什么呢?考古专家研究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制作器物的材料成分配比、铸造技术以及埋藏环境有关,至于其他方面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如越王勾践剑便是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这与其制作技术相关。

(0)

相关推荐

  • 每日鉴赏|函皇父鼎

    函皇父鼎是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铜器,1933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上康村一座西周铜器窖藏.它有两只高高竖起的立耳,三个兽蹄形足,腹壁稍向外鼓,整个鼎的造型端庄大方,纹饰十分精美.鼎腹内壁还有37字的铭文. 金 ...

  • 夏代青铜器、玉器技术发展,以及技术水平分析

    夏代青铜冶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考古发现了大量夏代用青铜铸造的器物.夏代青铜器的发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都是在堰师二里头遗址内发现. 二里头文化作为中原地区夏文化的代表, 其青铜器的冶炼与铸造技术备受关注 ...

  • 江西海昏侯墓主椁室出土青铜器制作工艺初步分析

    中国考古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官方账号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2小时前 摘要:利用扫描电镜-能谱(SEM-EDS)及金相显微镜,对江西海昏侯墓主椁室内出土部分青铜器进行了合金成分及金相分析.结果表明,海 ...

  •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名称大全

    青铜器(Bronze Ware)是由青铜合金(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 ...

  • 产妇住院后,手上为啥要带“腕带”?原本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意义

    产妇分娩前住进医院都会被带上一个腕带,这个带子有着不同的颜色.咋看起来还挺悦目的,随着宝宝的出生,小家伙的手腕上也会多出一个和妈妈一样的同款的腕带.不过带了孩子这里,有些家属就不高兴了,孩子那么小,带 ...

  • 铸鼎效神工:古代青铜器的制作方法

    在参观博物馆时,我们经常会看到古代青铜器,以三代(夏商周)时期的遗物为盛.虽然中国并不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金属冶炼技术的国家,但就生产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设计以及品种数量而言,中国古代青铜器在世界上可谓出 ...

  • 趣读 | 中国古代青铜器中上的神秘图纹

    饕餮是传说中极为贪食的恶兽,贪吃到连自己的身体都吃光光了,所以其形一般都有头无身.<吕氏春秋·先识览>中说道:"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

  • 中国古代青铜器

    佳士得中国瓷器及艺术品部专家龙恺曦解释收藏中国古青铜器应留意的几大事项 1. 熟习不同类型的青铜器 中国古代祭祀用的青铜器一般整套制作,以置于达官贵人的墓中,盛载供奉祖先的祭品.每套礼器均包含大量不同 ...

  • 中国古代青铜器知识点总结

    每天了解古玩知识 .中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古称金或吉金.其合金成分是锡青铜和铅锡青铜. .青铜时代:青铜是指红铜和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在人类技术发展的阶段中,使用青铜兵器和工具的时代. .中国的青铜时代, ...

  • 古代青铜器的大型谱录《西清古鉴》

    <西清古鉴>是什么? <西清古鉴>的大部分卷帙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亦有一部分已经流失<西清古鉴>是一部著录清代宫廷所藏古代青铜器的大型谱录,由清代 ...

  • 走进中国古代青铜器历史与艺术的异彩世界

    走近中国古代青铜器, 起初或将有感于早期青铜器与汉字艺术的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研读之际, 或将沉迷于金文世界的包罗万象.壮阔恢弘: 总而览之, 则又将叹服于早期中华文明的渊远流长.绚丽多姿. 欣赏宝 ...

  • (828)上海博物馆之一概况和古代青铜器馆

    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原址在南京西路325号旧跑马总会,1959年10月迁入河南南路16号中汇大楼,现位于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的南侧黄浦区人民大道201号. 1993年8月,上海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