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国集路(下):你是否能在发挥低限水平的情况下仍然进入前60?

原创 HGAQ 数学联赛 5天前

上周为大家带来了上篇:漫谈国集路(上):此时回首联赛战场,我看到一片星河今天是下篇,作者将和大家分享自己高一国集、高二金牌的数竞之路。

2019.11.24-25

这两天随队前往武汉参加第35届CMO。

考前一天,几位竞赛教练来酒店房间给我们做心理工作,主要目的是让我们不要太紧张。当天晚上我大概9点就入睡了。

 2019.11.26

11月26日是第一天考试。早上我再次早于闹钟醒来,和前几次大考一样。

这场考试很重要。我绝不能让自己在高二时面临太大的压力,这次一定要抓住机会。我的内心几乎和高联前一样紧张。

我们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上了大巴车。到达华师一附中后,我跟随大批考生走入考场。考试即将开始,窗外已经有了曙光。

8:00,铃响。第一天三道题是AGC。

先做A1,第一小问很基础,直接秒了。第二问把我卡了一会,我试了多种情况并分了好几类才解决,在草稿纸上用掉40分钟。立刻去写A1的过程,又用掉40分钟。

9:20,接近三分之一的时间过去了,我目前只搞定了一道题。我转向G2,希望能在几何题上抢下时间。此题图形比较常规,通过倒角和一些三角函数计算就能完成证明,我在草稿纸上只用了20分钟就推导出来了。为了把计算过程写清楚,我在写过程上又花费了不少时间,写完过程已经10:30了。

尽管还剩下两个小时来对付最后一道题C3,我一开始做的也并不顺利,在猜错的答案上浪费了一些时间。后来我通过对n=3等简单情形的研究才正确猜出了答案m=595并发现了构造。我赶紧看了一眼表。

11:50,我只有40分钟来写过程了。C3的过程本来就长而且很难表述清楚,我必须要提速了。我先在开头写明答案并迅速写完了m=595的论证部分。随后我在答题纸上验证构造合理性(性质P(2019))的时候,听到监考员的一句经典台词:“距离考试结束还有15分钟。”我验证完构造的合理性,还差最后一部分就完成了全题的过程,可惜分针马上要转到6了,于是我这一部分只写完了一个证明框架。

12:30,铃响,收卷。走出考场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感觉事情不太妙。由于不清楚自己C3的不完整的过程能得多少分,我第一时间向竞赛教练汇报情况时只说做了A1、G2两道题。

晚上,学校的竞赛组再次来酒店房间给我做心理工作,这才知道我的“两道题”根本不止两道题。我的C3题目的过程被预估为大约15分(满分21分)。此后,我的心情有了好转,但仍有少许的遗憾。

 2019.11.27

今天我又在闹钟响之前醒过来了。

在以往的CMO考试中,通常需要两天一共做对4道题(或得到84分)才能进入国家集训队。昨天我的得分很可能高于两道题但不足三道题,那么今天只做对一道题是不够的,最好能做出两题。

我又一次带着紧张的心情走进考场。

8:00,第二天三道题是CNA。

我看到N5的数列递推式很眼熟,决定先做这道题。引入一个辅助数列b(n)=a(n)/p(a(n))后,我很快就有了一些进展。前20分钟内我就把结论转化到最后一步,只需证明b(n)<p(a(n))对某个n成立。

但自此以后我却陷入了僵局。这个看似简单的命题死活证不出来。中途我暂时放弃这道题去想C4,却也没有任何靠谱的思路。后来回到N5,试图通过更多细节来完成最后一步的证明,也是无功而返。1个小时,2个小时,时间很快过去了。10:50。将近三个小时过去了,我的节奏几乎被这两道题目完全打乱了。我回想起了考前学长和老师的一条建议:没有思路时,暂时放空一下头脑,快速调整一下状态再继续。

我停下来几秒钟,回去翻看自己在草稿纸上写下的一些内容。我看到了数列b(n)的一张折线示意图。凝视片刻,我的脑子里闪过六个大字——

“离散介值原理”

这是把我卡住将近三个小时的东西。

有了它,就能完成最后一步的证明了。我迅速拿起笔,在答题纸上写下N5的全过程。为了写清楚,我又用掉了40分钟。

11:30,只剩一个小时了,全卷还有两道题。考前我们学校的竞赛教练说过,冬令营的第1、4题通常是比较简单的,所以我在短暂地试做A6后决定全力去做C4,希望能再拿下一道题。

我过于着急,犯了考场上的大忌:坚持认为答案是c=1/2。最后我没能完成这道题,仅写下了c=1/2对应的构造。

12:30,考试结束了。出考场后,听几个同学向老师汇报情况,我才知道自己C4答案猜错,这样我很可能只有21分了。最终估分78。当天下午,我悲观地认为同时做出C4、N5的人有很多,分数线很可能会达到甚至超过84分。

接下来的几天内,我悲观的论断似乎要逐渐被推翻。大家普遍表示题目C4难度很大,N5也至少是中档难度,能完整做对三道题的人不会太多。网络上大部分人都认为分数线不超过72。

查分时间是11月29日15:00。当天中午,我了解到北京队的一些整体情况后,意识到局势逐渐由危转安,自己有比较大的希望进入前60名。了解了评分标准后,我认为自己至少能得75分,于是又放心了一点。

14:00,回到酒店,等候查分网站通道开启。虽然我估分情况较好,但在最后的结果出来之前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仍然感到很紧张。15:00前,我一遍又一遍地刷新成绩查询界面,想快点知道结果,但查分通道并未开启。时间离15:00越来越近。

大约14:40,我和北京队另两个同为高一的同学接到通知,一起去另一酒店的北大招生办事处签保送约。15:00,我们三个在去签约的路上同时打开网页查分,此时已毫无紧张感。最终我获得78分,以领先分数线12分的优势进入国家集训队。

第35届CMO后,我继续花时间准备了TST的内容。虽然有一定的提升,但感觉总体实力距离前6、前15仍有明显差距。如果选拔照常进行的话,我将有很大的概率是一轮游。而事实上选拔受疫情影响取消,我这一阶段的努力将全部转化到2020年的CMO中,也可以接受。

一年后...

 2020.11.22-23

我在30名北京省队队员的大部队中前往长沙参加第36届CMO。30人中包括我在内的21人均来自同一所学校,感觉很亲切。
23日晚上,和去年一样,几位竞赛教练来酒店房间给我们减轻压力并鼓励我们,同时也讲了一些关于考试的注意事项。

 2020.11.24

由于鼻炎等原因,我在半夜里醒了一次,又过了一段时间才睡着。虽然早上起来之后能立刻进入一种较为清醒的状态,但我意识到这次事情有点不对劲——我是被闹钟叫醒的,而并不是自己醒过来的。当时隐约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吃过早饭后,我随队乘坐大巴车前往考点。值得一提的是,大巴车中间有一段车程开得比较快,在经过凹凸不平的路面时剧烈上下震动,产生了过山车的感觉。当时整个车上瞬间变得热闹,大家都完全清醒了。
随后就是进入考场,等待考试开始。
8:00,第一天的三道题是A1、N2、N3。我的终极目标是在考试结束前做出全部3道题。
A1是一个数列中的不等式问题,难度不大,我用了50分钟做完并写完过程。紧接着去做N2,很快就发现了m为素数时所求答案为n=3,但此后进展比较缓慢,在m为素数幂的情形卡了比较长的时间。中途我自认为通过对幂次归纳的方法解出了素数幂的情形,但写过程时突然发现是伪证。
10:30,我已经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却还没有解决m为素数幂的简单情形。局势转危。好在我及时调整策略,把目标降低至2道题,继续耐心研究N2中m为素数幂的情形,用一种稍生硬的方法解决了此类情况。最后,从m为素数幂过渡到一般情形反而是相对简单的。我快速地写下过程,这次没有伪证。
11:40,只有50分钟了。我全力投入题目N3中,但是没有什么太好的结果。我只能利用单位根把结论中的表达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50分钟很快过去了。
12:30,我离开考场,坐上回程的大巴车,回到酒店。第一天考成这样几乎没有一点优势。不祥的预感更加强烈了。
晚上,竞赛组再次来房间和我们谈话。我得知N3是一个极难的题目,全场做对的人数大概不超过10,而大部分实力较强的选手都做出了A1、N2。
无论如何,明天必须拼死一战了。

 2020.11.25

昨晚睡眠质量还可以,中途没有醒来。我起来时闹钟就快要响了。
坐上大巴,一切和昨天差不多,唯一的一点不同是没有“过山车”路段了。
走进考场,等待考试开始。我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了。
8:00,铃响以后,空气中充满了紧张的气氛。第二天的三道题是G4、C5、N6。我至少要完整做对一道题,否则绝无希望进入国家集训队。
我从G4入手。一开始我先考虑结论中的角度相加如何处理,很快就观察出了图形中的两组共圆,由此把结论化为证明两个角相等。随后我集中全部精力来处理这个转化后的结论,终于作出了两个重要的辅助点,结合另外两组共圆完成证明。我赶快在草稿纸上写完解答过程,整个过程用时40分钟。
8:40,我只用了40分钟就收获了第一场胜利。然后自然是乘胜追击,我开始考虑一道有一定思路的数论型函数方程N6。我再次集中全部精力,想尽一切可能的手段来处理问题,在与题目搏斗的战线上撕开一个又一个大口子。20分钟后,我终于收获了第二场胜利。只是此题过程太长,我用了60分钟才把完整版过程写完。
10:00,剩余2小时30分钟和一道题。我并没有因为已经做完的两道题或充裕的时间而感到放松,而是继续努力思考剩下的一道题N5。但由于我对组合中的多面体问题完全不了解,我总是没有合适的思路。最后,这道题硬是把我卡了2.5小时直到考试结束。
12:30,至此两天的考试全部结束,我的估分情况是A1、N2、G4、N6全对,共84分。
出考场后,我与几个北京队的选手交流情况。出人意料的是,大家似乎都认为N5是一个水题。同时,大部分人也认为做对四道题应该能进入国家集训队。
事情似乎没有那么简单。随着试题和考生的情况在网络上不断地传播,多种观点认为国家集训队的分数线似乎要逼近84分甚至达到87分。我的内心又开始紧张了,仿佛重现了一年前的心情。

 2020.11.27

查成绩的时间是11月27日下午15:00。我从14:00起就登录了查询成绩的网站,随时准备查询自己的分数。由于我的解题过程写得比较清晰,竞赛教练和我自己都认为被扣分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成绩公布之前一切都是未知的,一切皆有可能,我还是感到很紧张。
14:30,我接到微信通知,说集训队分数线几乎已经确定了是87。
我眼前一黑,之前不祥的预感似乎要成为现实了。
15:00,我准时在网站上访问成绩查询通道。一个冰冷的数值出现在屏幕上,与我的估分完全一致——84。
同级的北京队选手似乎整体情况都不太好,仅1人入选国家集训队,7人获得金牌(分数线66分)。
得知结果后,我感到遗憾,感觉自己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实力。但是我也要怪自己的水平还没有达到更高——即发挥出低限的情况下仍能进入前60。而现在,我在发挥出低限的情况下是比分数线低3分。3分,是冬令营中每道题得分点的基本单位,也是我和众多84分选手距离国家集训队分数线的差距。我的最后一战以3分之差落败,与首次参加高联比省队线低2分的经历遥相呼应。
就这样,我的竞赛生涯结束了。我忘不了2018年的初露锋芒,忘不了2019年的辉煌,忘不了2020年以3分之差的落幕,忘不了每一次在考场上神勇杀敌的场景……

兵甲未卸,整装待发,前行的路还有很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