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六百首《淮阴行五首(其四)》(刘禹锡)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

 淮阴行五首(其四)

【中唐·刘禹锡·乐府诗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

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

   拼音版

hé wù lìng nóng xiàn,xiàn láng chuán wěi yàn。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

xián ní chèn qiáng gān,sù shí cháng xiàng jiàn。

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

[作品介绍]

《淮阴行五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这是仿照南朝乐府旧题《长干行》所写成的一组民歌,五首诗描述了作者所见到的淮阴(今江苏淮安)的沿江景象以及船妇的内心情感。组诗多用心理描写手法,情感缠绵悱恻,风格含蓄婉转。

[注释]

⑴侬:我,这里是女性自称。
⑵趁:趋,赴,往。

  [译文]

什么东西最使我羡慕,是郎君船尾上的飞燕。
  它衔泥到桅杆上筑巢,宿食时长与郎君见面。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十一年,又中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入仕以后,积极参加政治运动。贞元二十一年一月,唐德宗薨,顺宗即位,八月改元永贞,即起用王叔文等人进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刘禹锡与王叔文、王伾、柳宗元等为革新的核心人物。半年之后,改革失败,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边远州府的司马,史称“八司马”。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途中再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而后先后在连州、夔州、和州等地任刺史。自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年),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又先后出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故世称“刘宾客”。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检校礼部尚书,次年病逝于洛阳。
刘禹锡一生宦迹漂泊,所到之处,关心民瘼疾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诗作。他的诗歌创作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白居易对其推崇备至,称之为“诗豪”。所著诗文见收于《刘梦得文集》中。
赏析

壹/

这组诗当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刘禹锡任职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时期。当时刘禹锡因风大浪急,难以行舟,滞留淮阴,而作诗五首,供乐府吟唱之用。诗中淮阴风情,足堪入歌,可见唐时淮阴水上盛况。

整体赏析

刘禹锡用这五首短诗,道尽了当时淮阴市的盛况,刻画了有着淮阴特色的地域风情,讲述了发生在淮河岸边动人的故事,表现了当地船妇的内心情感。其写景“簇簇淮阴市,竹楼缘岸上”、“烟波与春草,千里同一色”等句,颇能抓住特色展现淮河岸边的市井景象以及两岸的千里景色,颇富民俗风光。其刻画船妇的心理情感也极为细腻,表现得含蓄婉转。比如第三首明明是写女主人公思念丈夫,却不着一字,而偏偏写女主人公想到自家船上的细节,格调清新,传情婉约,情意绵绵。尤其用“早早使风来,沙头一眼认”两句表现女主人公期待丈夫早早归来的心理,颇为含蓄有味。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在第四首体现得极为典型。早春时节,淮水轻荡,紫燕双飞。船妇在船埠给自己的丈夫送行。诗中省去了一切送别场面的描写,一开篇就抓住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集中笔墨描写她的内心独白。“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女主人公与丈夫分别之际,深情难舍,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不知究竟从何说起。首句忽然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什么东西令我羡慕?次句的回答更出人意外:羡慕丈夫船尾的燕子。这一问一答,痴人痴语,既不关情,也无涉送别,似乎很不切题,但三、四两句一转,便使前面的疑团涣然冰释,整首诗的感情画面顿时活跃起来。“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她想燕子能随船飞行,在樯竿上停留,自己丈夫无论是宿夜还是进餐,它天天都能见到;而人不如燕,自己反不能相随左右。这就把女主人公的一片深情和盘托出。诗不说女主人想以身相随,而说羡慕随船远行的燕子,委婉传意,以曲取胜,显得含蓄蕴藉。羡慕燕子,意在希望能像燕子那样天天见到自己丈夫的食宿情况,出语温柔体贴,细腻地表达了少妇对丈夫的款款深情。诗用比兴体托物抒怀,此乃乐府本色。与南朝乐府民歌《三洲歌》机杼相同,神理暗合。刘禹锡在诗前小序称:“作《淮阴行》以裨乐府。”可见诗人学习南朝乐府民歌的用心。
这一婉转的表现手法也表现在第五首的“无奈晚来时,清淮春浪软”两句上。所谓“春浪软”,即春浪柔软不大之意,这就意味着船夫不会因为风疾浪大而赶回,如此则船妇、船夫相见也就不可能了,故船妇颇感到“无奈”。此处着一“软”字,堪称神来之笔,它与昂昂的船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隐隐约约透露出女主人公那份失意和难以排解的春情。

名家点评

宋代黄庭坚:“《淮阴行》情调殊丽,语气尤稳切。白乐天、元微之为之,皆不入律也。”(《山谷题跋》)
明代钟惺:“极似六朝清商曲,的是音响质直。”(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二八)
清代何焯:“不道破,更有余味。”(卞孝萱《刘禹锡诗何焯批语考订》)
清代宋顾乐:“绿波千里,去路方长,春浪悠悠,正堪送棹。词丽情探,乐府妙作。”(《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