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照上的笑容,可以预测你未来是否幸福和长寿?

2021-06-24 08:16

毕业照上的笑容,可以预测你未来是否幸福和长寿?

每年的毕业季,毕业生们都流行把身着学位服的毕业照晒到网络上。多年以后,再次浏览这些照片,聊一聊同学们的八卦,也许会惊讶地发现有的人离婚了,有的人早逝了……

世事难料,你想现在就通过网络上晒出的照片猜测他们的生活、预测他们的未来吗?这也不是不可能的!有两项心理学研究就告诉我们,婚姻和寿命的信息可能早就隐藏在照片中人们的笑容里!

笑容多少预测婚姻状况

美国迪堡大学心理系教授马修·赫滕斯坦(Mathew Hertenstein)等人收集了306名心理系校友和349名其他系的校友的年鉴照片。由两名受过训练的实验人员(经过训练以后两人打分接近,误差较小)对每一张照片里人物的眼轮匝肌和颧大肌运动的强度打分,再将两块肌肉运动强度的得分相加作为笑容的强度。

研究人员又通过邮件了解了这些人后来的婚姻状况。和照片里笑容强度比对后发现,笑容强度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预测日后的婚姻状况。照片里笑容越少的人,离婚的可能性越高,笑容越多的人,离婚的可能性越低,而且男性和女性都存在这种趋势。

笑容多少预测寿命长短

另一项研究来自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的欧内斯特·阿贝尔(Ernest Abel)和迈克尔·克鲁格(Michael Kruger)的实验。他们收集了来自1952年的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选手注册时拍的登记照片,挑出230张目光注视相机的照片,并放大两倍。

邀请资深作家和四名成年人对打乱顺序的230张照片按照嘴周围的肌肉,缩颧大肌,眼角周围的肌肉,眼轮匝肌等运动情况打分。

结果发现,截止到2009年6月1日,照片里笑容强度越大,他们的寿命越长。

其实影响寿命的因素有很多,尤其对于职业运动员。所以研究人员排除了一些可以考察的因素,比如出生年份,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职业生涯长度,婚姻状况,大学入学等,得到的结果是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医学统计中用来考察与生存有关的因素对寿命的影响的模型)的笑容强度效应仍非常显著!也就是说,我们确实可以通过笑容强度来预测寿命……

会不会是因为这些人的笑容比较有吸引力,所以他们得分更高,人生也更顺利呢?为了排除照片中面孔吸引力的影响,实验人员又进行了后续研究。他们重新评定了照片的吸引力得分,但是发现吸引力得分并不能预测寿命。

笑容。就是笑容本身,预测了你的未来。

为什么笑容能预测未来?

从两项实验的结果来看,照片里笑容越多的人,离婚的可能性越小,寿命越长。反过来,笑容越少的人,离婚的可能性越大,寿命越短。这或许是因为照片里的笑容能反映稳定的人格特质和潜在的情绪状态。

也有研究者从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理论解释了这个现象。人的一生都在寻找与基因相适应的环境。有积极情绪基因的人可能会找到有利于愉快婚姻的环境,甚至是找到本来就具有积极情绪的伴侣。

如果从情绪的社会功能解释,基本的情绪状态,比如开心和伤心,会产生不同的自动反应模式,这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生理和认知加工,并最终影响到人生中重大的生活事件,比如婚姻和寿命。

表情是具有符号价值的。笑容能够传达友好的信息。照片里爱笑的人,现实生活中可能更爱笑,那么笑容里传达的友好信息有助于维护稳定的亲密关系。

另外,情绪是可以传染的。看照片里的人在笑,人也会无意识地发出笑的动作。那么经常看伴侣笑的照片,不知不觉地跟着笑,和伴侣的关系自然会得到提高。

看来照片里的笑容意义重大!照相的时候别再耍酷了,露出你“婚姻幸福,健康长寿”的笑容吧!

积极心理学还是心理学上一个新兴领域。这样一个相关研究也许还不足以给出特别令人信服的结论,但是无论如何,多年以后看到自己毕业照上年轻、灿烂的笑容,那张老脸上也会泛起傻笑吧。

祝大家,毕业季快乐!

参考文献

[1] Matthew J. Hertenstein, Carrie A. Hansel, Alissa M. Butts, Sarah N. Hile (2009). Smile intensity in photographs predicts divorce later in life. Motivation and Emotion, 33,99-105.

[2] Ernest L. Abel, Michael L. Kruger (2010). Smile Intensity in Photographs Predicts Longevit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4),542-544.

[3] Bandura, A. (2008). An agentic perspective on positive psychology.In S. J. Lopez (Ed.), Positive psychology: Exploring the best in people (Vol. 1, pp. 167–196). Westport, CT: Greenwood Publishing Company.

[4] Izard, C. E., & Ackerman, B. P. (2000). Motivational, organizational, and regulatory functions of discrete emotions. In M. Lewis & J. Haviland-Jones (Eds.), Handbook of emotions (2nd ed., pp. 253–264).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5] Fridlund, A. (1994). Human facial expression. An evolutionary view.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6] Dimberg, U., Thunberg, M., & Elmehed, K. (2000). Unconscious facial reactions to emotional facial expression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1, 86–8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ID:Guokr4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