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篇):新郑郑韩故城
郑韩故城遗址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及韩国都城的遗址。位于河南新郑洧水与黄水河交汇处。《竹书纪年》《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记载,最早的郑国在陕西,春秋时期,郑武公东迁,灭郐、虢两国,在有熊之墟上建立郑国都城,为了区别陕西的旧郑,改名新郑。战国时期,强大的韩国灭郑之后,迁都到新郑。郑、韩两国先后在此建都,长达500多年之久。1961年郑韩故城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韩故城分东西两区。西城为宫城和贵族居住区,东城为手工业和平民居住区。郑韩故城的城垣均是用土夯筑而成,城墙高一般为10米左右,最高可达16米、城墙基宽40—60米,顶宽2.5米。2100多年过去,郑韩故地至今仍城垣逶逦,巍巍壮观,它是世界上同期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垣之一。
1923年在西城南部李家楼发现春秋晚期郑君墓葬,1964年后勘察发掘。平面呈不规则形,分为东、西二城。西城中部是宫城,其中的梳妆台基址,南北长135米,东西宽80米,高8米。
1923年8月25日工人们挖到地下10米多深的时候,意外挖到了四件青铜器。驻兵郑州的北洋陆军第14师师长靳存青认为,钟鼎重器非一般文物,应归国有。靳便将前期出土的70多件铜鼎、铜鬲等物品,运往郑州保存,并派官兵监护现场。挖掘工作到了10月5日,获得的青铜器、碎铜片、陶器和贝币已有1500多件,它们被统一命名为“新郑彝器”,发掘的古墓也被称为李家楼大墓。
郑韩故城城墙全部是黄土或红黏土分层夯筑而成,保留在地面上的城墙,绵延20多公里,城墙下部为郑国城基,上部为韩国增高加宽部分,最高处达18米。留存至今的古城墙,成为世界同时期保存最高大、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
1996年7月,新郑市文物局在进行普探时,在郑韩故城东城区西南部,发现一座长25米、宽21米的特大墓葬和一座长约10米、宽约8米的车马坑。2002年,河南省文物局在此发掘出郑国国君墓和车马陪葬坑,并认定这一带是以郑国国君为中心的郑国高级贵族墓地。贵族墓地占地约240亩,墓葬4000多座,6米以上的大型墓葬180余座,且不乏15米以上的特大型墓葬,大中型车马坑23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