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感觉叫饥饿
每到饭点的时候来到学校食堂,总能看到整桶整桶被学生弃置的饭菜(我想多半是因为量多吃不下了,或者是嫌学校的饭菜不合自己的胃口)。学生们对此可能早就已经习惯了,并且还有着一份心安理得,觉得自己既然花钱买来了饭菜,吃不下的部分自然是要倒掉的。
现在的孩子,早已不同于我自己读书的那个年代,他们早就过惯了衣食无忧的日子,那份播种收割,挥汗如雨的体验从来就不曾有过。他们一点都不用担心自己的下一顿,不用担心明天甚至是将来的粮食。一句话,今天的他们从来都不用担心会挨饿,也就绝对不会知道这世间还有一种感觉叫作饥饿。
那么饥饿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其实对我来说,这样的的感觉也已经是很遥远很遥远的记忆了。闲谈的时候我的母亲曾经和我这样描述她在六十年代末期有过的生活:在农田里辛苦了一天,简单吃点可以充饥但难以下咽的食物(诸如仅有的菜叶,番薯丝)然后早早就上床睡觉,为的是节约体力消耗,以便用睡眠暂时消除饥饿带来的不适。母亲说那时往往就是在肚子的咕噜声中睡去,然后又在肚子的咕噜声中迎来一个更加饥饿的黎明。
我的父亲和我说,粮食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正是因为当年的他曾经有过受冻挨饿的经历,所以对于粮食便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
父亲常常自豪地跟我说,你是到县城工作了,但你和那些工作的人不一样,因为你不用买粮,因为你的父亲自己会种粮,我们自己的家里有的是粮食。每次回家,父亲都会骄傲地领着我看家里积存的稻谷,我想这是父亲,也是我们全家“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的底气。
还有我的老岳父,早些年在他还很康健的时候就和我聊起过他为什么就来了遂昌。他说那时在温州乡下苦呀,后来听说到遂昌有白米饭吃,毅然只身一人来到了遂昌谋生。也许正是因为如期而至的遂昌白米饭给了我慈爱的岳父太多美好的感受,后来他干脆举家迁居到遂昌,然后进一步开枝散叶,如今一大家子十多口人其乐融融。
后来每次家人聚餐,记忆力已经大不如前的他反复地念叨:现在的生活真的太好了,每天都有那么多好吃的饭菜,再也不用担心受饿,这就是幸福。每每这时我的妻子也不忘说起自己小时候在温州乡下吃番薯丝的经历,她说对于“难以下咽”这个词产生最真实的理解和感悟就来自自己的童年时候。
我想起西方信奉上帝的人每次饭前都要做一番祷告,那其实就是为了感谢主赐给大家食物,是为了赞美主给他们带来的美好生活。我在想,在今天,我们实则应该满怀热忱地去爱这个国家。为了让那样一份饥饿的感觉永不出现,我们要做的除了努力和上进之外,应该也包含珍惜今日所拥有的那些看似简单,甚至不经意间就会被忽略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