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缠论理论与均线系统的奥秘
这是一篇探讨交流文章,我只是发表我自己学习缠论对缠论与均线的个人理解,并不代表每一位学习缠论的人都是这么理解的,所以理解错误还望大家海涵。
昨天有一位缠论好友说很想知道缠论与均线的关系,其实技术理论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只不过缠论在其它技术理论上做了进一步的升华,增加了更多的知识概念股点,通过级别的应用贯穿了该理论!扯远了,今天主要是想跟大家来聊聊关于缠论理论与均线系统之间的关系。
其实缠中说禅原文中有提到过均线与k线的关系,但只是一掠而过,并没有做过多的讲解,今天这篇文章里关于均线系统与缠论各个知识点的关系老哥我做了部分推理,有可能不符合一些缠友的理解,但是这也没关系,各抒己见,吸收有用的,这才能让大家在学习缠论的路上更上一层楼。
其实在缠论108课中,缠师开始讲课程的时候,曾经提出过长短期均线的三种走势,即飞吻,唇吻,湿吻三种情况,然后才开始用笔,线段,中枢的方法去试着解释市场的走势,一般用的是1分钟,5分钟,30分钟,日线这样的级别差来分析市场走势的,很显然,这个级别差是不等的,1分钟和5分钟之间是5倍,5分钟和30分钟是6倍,而30分钟和日线是8倍,当然缠师也说了可以用3分钟,15分钟,小时,日线作为不同级别的分类,很显然,这个级别是可以有多种分法的,而现实的市场走势是由着自己的性子在走的,不会说按照人观察市场自己定义的级别去走,本身是个混沌过程,难道市场走出个1分钟,3分钟,10分钟这样的级别差去走,就说市场错了吗?肯定是不可能的,是我们观察市场,而不是市场由着我们的方法去改变,那么,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更快的发现走势是在怎么走呢?比如说市场走的是30分钟走势 ,你一直用小时级别去观察,就会觉得吃力,虽然技术水平高的会自己过滤,自己微调,但是总是走势走的比较别扭,从而产生不 踏实的感觉。由于缠师用笔和线段这两个概念去解释走势,那么,我们就会在这是一笔还是一段的犹豫中磨磨蹭蹭,弄得脑袋瓜子生疼,最后也判断不出走势到底在怎么走,走得是什么级别,从而影响对走势的正确判断。
个人认为,缠师创造出笔和线段还有中枢这三个概念,完全是出于对走势稳定不稳定的考虑,如果一笔的回调或者反弹就达到目的了,市场是不会非得出现一段走势的(这也就是V转,也就是某个级别的小转大),反之,市场一笔的回调或者反弹没有把反向能量释放完,就会用三笔也就是最低等的一段去完成,如果最低等的一段都没有把反向能量释放完,就会用5笔,7笔去完成,在走势上就可以显示出笔中枢,笔中枢的延伸,笔中枢的第三买卖点等走势。
如果我们认可了市场本身走势其实是靠力度和能量维持的,那么其实我们对于走势的关注点应该在能量方面下功夫,可以用成交量,盘口变化,各种指标去判断,但是我们主要用缠论的形态学方面去做交易,所以最好用和缠论结合的某些的方法去判断这种能量和力度比较好。
其实,缠师已经把这个方法讲了,108课前面的均线缠绕也就是湿吻就是某个级别的中枢在形成,飞吻就是次级别的走势,而唇吻是可以看作你观察的级别的半周期级别(也就是你看的是1小时图,那么唇吻大概就是30分钟或者20分钟的缠绕走势),而不同级别的均线本身就是力度和能量的形态显示,如果我们把这不同级别的均线和线段,中枢,笔结合一下,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级别的有序递加和反转腾挪的世界,是一个认知的飞跃的世界,从而让自己的思维产生跳跃感的那种兴奋,会让你对交易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的。
所谓缠论能不能看懂,实际上就是在你看过108课以后,能不能体会到“走势必完美”的意义,即级别和自同构的含义。只要能看懂并且理解,就能明白了缠论的要义了。整个缠论的核心其实就是“分类”,而这也是所有走势技术分析的核心所在。
缠论就是基于“分类”核心上的走势描述语言,而这种语言,就是“级别”。而“级别”的规律,就是“必完美”即自同构,因为只有自同构的走势才能组成级别,而所谓级别,则是在自同构基础上用某种标准去划分走势。所谓“必完美”,就是走势必然遵循在某种标准划分下,存在是“成、住、灭”三个阶段,即开始、进行和完成,或者说是“成、住”两个阶段,因为成(生)和灭,也可以看做一个概念,即新陈代谢,万物法则。
缠师曾经在文章中说过,“基于自同构的技术分析才是正确的道路”,要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去设计自己的技术分析方法。
任何的分析方法,必然建立在一定标准之上,比如说达到一个什么程度,说明性质(级别)有所变化,比如说我们规定到了18岁就是成年人,到了60分钟就是一个小时之类,这些标准都是由人来定义的。其实本质上来说,这个世界上的任何标准都是人所规定的,因为自然数“1”就是人规定的,而在自然界并不存在一个具体的数字“1”,所以佛学中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要在K线走势上设定自己技术分析的标准,可以用很多种办法,但必然要遵循两个原则
1、不可逆,也就是不存在未来函数,昨天和今天收盘的价格不能到了明天就给你改了,否则不具备可分析性;
2、自同构,也就是这个相应的标准要有符合“成、住、灭“的循环规律,否则一个股票一直上涨永不停息,也不具备分析性。
有了以上两个原则,才有“分类”的可行性,比如说有人告诉你“双头”形态的走势即将预示着大跌,这种分析就没有意义,因为完全可以双头以后大涨也可以,因为“双头”不遵守自同构性原则,只有“一头”遵循,就是某级别走势的转折,因为这是必然有的,而“双头”只不过是走势的四个转折之后形成的走势形态,并不一定告诉你第五个转折之后不能创新高。
如上图,2、4转折的双头,在第5个转折之后创新高,所以用分类的核心思维去分析走势,就不能有一根筋的思维,而是以自同构的标准去分析。
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在基于以上两个原则,设定级别的标准只要符合实际,或者说只要适合自己的习惯就可以。很多人争论你的中枢和我的中枢划分不一样,所以你的是错的,我的是对的。这种“意识形态”类的争论,其实一点意义都没有。就和讨论“公里”和“英里”谁对谁错一样可笑。
为什么选择MA均线作为分析的指标?因为其符合“不可逆”和“自同构”原则:
不可逆:因为今天和之前收盘时所对应的MA均线值在明天和以后都不改变;
自同构:因为MA均线就是某周期连续收盘价格的均值,所以必然有连续收盘价靠近和离开MA均线这个规律,而且这个规律在不同的时间周期下都遵守。
MA均线遵循了这两个原则,就必然可以用MA均线来组成“级别”,也就是说前面所说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再强调一次,是人为设定的,并不是天然有的,所以不要和我讨论使用MA5和MA4的正当性。
下面举个例子,我们用MA4和MA8来作为一个最小单位的级别标准,这个MA4金叉MA8是“成”,未死叉之前是“住”,死叉就是“灭”。
日线图上,MA4和MA8
120分钟图上,MA4和MA8换算为MA8和MA16,MA公式采样率乘以2
60分钟图上,MA4和MA8换算为MA16和MA32,MA公式采样率乘以4
30分钟图上,MA4和MA8换算为MA32和MA64,MA公式采样率乘以8
上面可以看见,使用MA4/8的双均线组,在换算到四个不同周期上都是保持一致的。这里的重点是“保持一致”,也就是大小周期联立,因为只有联立了,通过“放大镜”去观察小级别才有意义,如果放大以后,大级别有变动,那就代表当下的分析采用了不同标准,因此分析没有了统一标准,分析的结果就有问题。
通过观察,我个人认为MA8和MA16的交叉前后的K线走势是最接近缠师的“笔”分析方法(是接近,不是等于),而MA4均线,则最接近一个分型成型的力度,那么MA4\8\16均线组,我就作为了一个最基础的分级标准,即缠师所说的A0。
上图即为日线周期上的MA4\8\16均线组,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图上自己画画,其实我个人认为,缠师的笔分法,是从均线演化过来的,关于我这个“认为”是不是正确我不知道,但是缠师博客原文中从来没有在任何图中画过笔段,也没有画出过中枢,只有均线。其实这也不是关键,关键的是适合自己。
上图为60分周期上的MA4\8\16日均线组,放大4倍采样率,即MA16/32/64。看一下就知道联立是没问题的。那么在60分钟图上,MA16均线形成往下,就知道日线周期哪里的顶分型有了,跌破MA16死叉MA32就知道日线一笔往下力度有了,如果接下来MA32死叉了MA64,那么就代表日线一笔下敲定了,在这种情况下,60分钟K线跌破MA16的时候,再迟钝的人也应该减仓了,减仓以后就看走势表现,进入分类观察,是否死叉MA32,再做决定。当然,你还可以再放大到15分钟去观察做决定。
上面的例子我不多举了,主要是说明为什么会使用均线来作为缠论应用依据,其实使用均线的好处,有一下几点:
1、使用的人多,这点很关键,因为很多人都在使用的时候,就意味着合力的体现;
2、看起来方便,也就是效率高,1分钟之内了解走势状态,不需要递归,更避免了“分析走势要从最小周期进行笔段递归”的本末倒置的分析方法;
当然,你可以改动参数,就想缠师用5日线作为短线的判断标准一样,使用系统MA5/10/20/60用来判断走势,再加一条MA30在中间作为牛熊分界线,只不过大小周期联立起来有点麻烦。
上图就是在日线上用MA5/10/20/60用来判断走势,再加一条MA30作为牛熊状态判断。其实30日线就是6日周期上的MA5,也是走势中线的判断关键,和60日线组合起来,对中线走势状态立刻就能有判断,上证指数现在明显就是在走中线的盘整,因此买卖点只有短线上,即5日线主导的走势。
我记得缠师曾经讲过短线上,60分钟周期跌破MA5可以作为一个走人的依据,这其实是联立 区间套判断的方式,即在60分钟的MA20(紫线,也是5日线)上,设定MA5/10均线(白/黄线),一旦形成针对MA20的背驰或盘整背驰,就撤退。上图就是个典型例子,这是标准的4倍放大区间套。当然,不是所有的走势都能够这样判断的,不但涉及联立区间套,还牵扯到走势动力和资金管理,具体方法在以后文章中我也会说到,这里就提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