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胃散加减治疗脂肪肝

第 962 期

作者 / 陈沫金

编辑 / 钱秀华 ⊙ 校对 / 刘刚

王×× 男 34岁 蕲春县漕河镇个体经营户老板。2001年5月20日,诉以自半年前,因右胁胀滿不适去医院就诊时,经B超诊断为脂肪肝,看到电视上的广告说:“脂肪肝会引起肝癌、肝硬化”之后,心里十分恐慌。便四处求治,没有什么效果,昨日经人介绍,故而前来应诊。患者除右胁胀滿之外,其它并无大碍,脉弦,舌红少苔。询其饮酒否?喜食肉否?答曰:“然!”知为湿热蕴于肝脾,拟用平胃散加柴胡、山查、决明子为丸,日服三次,一次6克,三月后复查,脂肪肝已恢复正常。

按:脂肪肝是脂肪性肝病的最初表现。正常人肝脏内只含有少量脂质,占肝湿重的2%~4%,其脂质包括三酰甘油、脂肪酸、磷脂、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由于疾病或者药物等因素、使肝细胞内脂质积聚超过肝湿重的5%,或在显微镜下每单位面积含有脂肪滴的肝细胞超过30%,就称之为脂肪肝。

脂肪肝是一个病理名称,在肝组织的肝细胞内可显示有大小不同的脂肪泡或脂肪滴,脂肪肝的确诊应以肝组织的病理检查为准。脂肪性肝病的病变过程,一般分为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内积聚的脂质依病因不同而不同,但大多脂肪肝的脂质为三酰甘油。

脂肪肝既可由肝脏本身原因所致,系肝脏脂质代谢异常的结果,也可能是因为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肥胖与高脂血症等,影响肝脏脂肪代谢的病理状态。因为各种不同原因均能引起肝脏脂肪蓄积过多的病理改变,故可说脂肪肝是一种病理诊断或临床病理综合征。但是,近年来随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在检查中发现无其他任何疾病的单纯性脂肪肝,而且检出率呈上升趋势,故脂肪肝也作为一种疾病诊断概念使用,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随着人们生活习惯与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临床B超技术的进步与广泛应用,近年来脂肪肝的检出率日益增多,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某些地区,脂肪肝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据欧美学者统计,脂肪肝发病率占平均人口的10%,在肥胖与糖尿病患者中占50%,酗酒者中占57.5%,根据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部分调查结果,我国的脂肪肝发病率在5.2%~11.4%之间不等,其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脂肪肝已是健康体检时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异常升高的常见原因,约35%的人的肝功能异常是因脂肪肝而引起的。

脂肪肝是由于营养失调、大量饮酒、糖尿病、肝炎、代谢和内分泌障碍等因素或疾病引起的甘油三酯在肝内沉积过多所致。

长期酗酒是引起脂肪肝的常见原因,这是因为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可干扰肝细胞对脂肪酸的代谢,从而引起肝内脂肪沉积而造成脂肪肝。饮洒越多,脂肪肝也就越严重。酒精在引起脂肪肝的同时,还可诱发肝纤维化增生,而引起肝硬化。

营养过剩也是引起脂肪肝的常见原因。长期高脂肪、高糖饮食,超过机体热量和代谢的需要,过剩的营养物质便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形成脂肪肝。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营养不良,如缺少某些蛋白质和维生素,也可引起脂肪肝。

肝炎患者易发生脂肪肝。在肝炎的基础上,肝脏易发生脂肪沉积,加上某些患者长期高糖高热量饮食,极易诱发脂肪肝。约有50%的糖尿病患者伴发脂肪肝,这与糖尿病患者易发生血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此外,活动过少、重度贫血、服用某些损害肝功能的药物、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等都可引起脂肪肝。

中医学虽然没有脂肪肝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脂肪肝大致属于中医学的“痰证”、“瘀证”、“胁痛”与“积证”等范畴。多因长期嗜食肥甘厚味,饮酒过量,或起居失宜,多坐少动等因素,使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导致痰浊内阻,气机郁滞与血脉瘀阻,气、血、痰、浊互相搏结,聚滞为积,形成脂肪肝。病位在肝,涉及脾与肾,证属本虚标实。本虚多因外邪侵袭,脾胃损伤,脾虚及肾,终至脾肾两亏;标实则多表现为气滞、痰阻、血瘀。治疗上当根据轻重缓急,标本兼治。

在中医古籍中,没有脂肪肝病名,也无相对应的专病名称,脂肪肝在中医学中究属何病,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有从症状上来命名的,如《内经》中的“肝满”、“肝胀”的论述,主要症状为胁胀、胁痛,符合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关于“胁痛”也早在《内经》已有记载,《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灵枢·五邪》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也有认为属于“积聚”、“癥瘕”、“肝痞”、“痞证”、痞满”、“癖积”、“鼓胀”、“黄疸”等。根据其病机推测,本 病与中医理论中的“痰”、“湿”、“瘀”、“积”等密切相关。归属于“痰证”、“痰浊”、“痰癖”,是因本病与水液吸收排泄障碍所致的痰涎停留于体内有关;归属于“瘀证”、“瘀血”,是因本病患者血液运行受阻,有瘀积之义;归属于“肝郁”、“积证”、“食积”,是指脂肪肝患者腹内有结块,或胀或痛,《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说:“积者,脏病也,终不移”;归属于“痰湿”、“肥气”“、“湿阻”,是因为本病与肥胖有关,肥胖者不能将水谷精微正常地布散全身。

本病病位在肝,与肝胆脾胃肾均有关。过食肥甘厚味,过度肥胖,或饮酒过度,或感受湿热疫毒,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等均可引发本病。究其病机,多为湿阻、痰凝、气滞、血瘀、食积、热蕴等,致肝胆失于条达,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景岳全书·积聚》说:“积聚之病,凡饮食,血气,风寒之属皆能致之”。《景岳全书·胁痛》说:“但察其有形无形,可知之矣。盖血积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按,气痛流行而无迹,或倏聚而倏散”、“凡房劳过度,肾虚羸弱之人,多有胸胁间隐隐作痛,此肝肾精虚”。在“国标”中,脂肪肝被命名为“肝癖”。余以平胃散中苍术之运脾,厚朴、陈皮之消胀,加柴胡以疏肝,山查、决明子之消脂,故收良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