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镜大战,谁是赢家?

在刚刚结束的六周年庆典上,乐刻正式发布了家用健身镜产品——LITTA。
经过六年的摸爬滚打,这个以健身产业革命和基础设施提供者为使命的品牌,已经逐渐被传统线下同行们所接受。但这次他们一个鹞子翻身,又杀回了线上,成为当下火热的家庭健身场景的搅局者。
可以肯定的是,乐刻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发布健身镜的公司,在刚刚闭幕的体博会上,不少展商都把健身镜摆在醒目的位置上,看上去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在媒体的热炒和资本的疯狂助推下,百镜大战似乎已经不可避免。
以往百团大战、共享单车针尖对麦芒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战场只有少数人能坚持到最后。
甚至连乐刻创始人韩伟也表示,虽然乐刻这次亲自下场,但短期之内健身镜赛道也许不会有赢家。
对于这个判断,我个人表示认同。甚至我会更悲观:也许一两年之后,这个产品就会和曾经的共享健身舱一样,成为一个健身创业的反面教材。
为什么我说家庭健身镜内成不了气候,具体可以参考之前写的文章《家庭健身是新一轮风口还是自嗨?》。
简要来说,原因可以总结为三个“不成熟”:技术不成熟、健身文化不成熟、基础(内容)建设不成熟。
先说技术,如果不是利益相关者,还在继续鼓吹AI教练碾压线下黑科技的人,非蠢即坏。
冷冰冰的机器没有温度,也做不到检测的精度。尤其连智能手机都得堆好几颗镜头的时代,健身镜一个摄像头就想搞定人体复杂的动作监测和反馈?
除非《三体》的内容成真,世界被二相箔毁灭,大家都变成二维生物。
再说文化,在95%的跑步机都变成晾衣架的今天,家庭智能健身器材,有点像十年前3G时代的直播软件,发心很早,但当先烈的可能性比较大。
能让直播短视频行业蓬勃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智能手机的大范围普及和高速网络的基础保障。
家庭健身场景亦是如此。
即便在美国,Peloton的最早一批用户也是产后宝妈,她们有大量的宅家时间在家照顾小孩,又有了身材恢复的焦虑,还有足够大的房子,那么一台能让她们在家训练的设备就成为了刚需。
但在国内,中老年人有广场舞,年轻人即没钱买房,也不爱生孩子……
而当有了足量的装机数之后,内容生产者才能在其中觅得商机。所以手头什么都没有,就想要靠卖镜子赚钱,简直是做梦!
当然赚投资人钱的除外。
最近一篇名为《Fiture:权力的游戏》的文章里,作者透露这家半年疯狂拿3亿美金融资的Fast Company,在北京国贸以每天10万人民币的投入开形象店,但魔镜的出货量至今仅有四千多台,并且内部已经开始出现了大范围的人事变动。
此后该文章很快被举报,但目前还可以看到。
令人瞠目结舌的数据,和围绕信息真实度背后的争议和角力,至少证明了,健身镜市场并没有媒体通稿上说的那么美好。
但对于乐刻的镜子,我完全没有吐槽的欲望,因为实在太便宜了。
官方售价2499,现在1999就可以领回家。不管你当成一个高档家居镜,还是一个大号显示屏,这个价格都不算很离谱,何况市面上的同类型健身镜最贵的要卖到8000多,还要啥自行车啊。
韩伟说现阶段是亏本卖镜子,我绝对是相信的。并且他还表示,乐刻的镜子可以开源,用户如果不满意,可以装别家的内容。
这话说的很聪明,一下子就把道德压力甩给了同类型产品。
你不是号称有顶级教练吗?不是有几千平的好莱坞级别影棚吗?不是签约了国际健身偶像吗?不如大家都开放硬件,把选择权交给用户?
用脚趾头想想,这个倡议一定不会有同行响应。
因为伤害性很大,侮辱性也极强。
谁都知道近三年乐刻大肆招揽明星教练,甚至到了让人感觉有点人才浪费的地步。而六年数百家线下场馆的经营,也积累了足够多的课程内容和用户训练偏好数据。
有了健身镜这个载体,以往看似多余的生产力一下子就有了释放的空间。我询问了几个任职乐刻的莱美培训师,他们毫无悬念地将全员登上LITTA的屏幕。
但即便有了这些人才和内容的积淀,也得想办法让健身镜先走入千家万户之后才能效用最大化。
那么最粗暴简单的方法,就是以一个用户普遍能接受的价格去打开市场。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在这个被资本和媒体催熟的早产儿赛道,需要乐刻LITTA这样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鲶鱼。
在这次LITTA发布会上,我并没有看到健身镜实物,估计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打磨,不过乐刻强调说,镜子只是他们眼中居家健身的渠道,他们希望打造一个居家健身内容品牌,而不是健身镜品牌。
这种另辟蹊径的打法是否能成功,还是个未知数,毕竟内容端还横亘着Keep这条大鳄,中国用户是否愿意长期为健身内容付费,还没有被完全验证。
故事的最后,或许只有那个给大部分品牌提供代工的幕后屏幕大厂和动作捕捉摄像头技术提供商,才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的最后,厂商争的你死我活,用户如果能坐享其成也挺好,如果他们不介意隐私风险的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