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现在的茶没有以前的好喝?20年喝茶经验的老茶客,深度分析
为何现在的茶没有以前的好喝?作为一个茶行业从业者,老杨经常需要面对这样的问题。在和茶友喝茶时,忆苦思甜,很多人都觉得,跟过去的茶相比,现在的茶,不管是香气还是味道,都没过去的好。老杨自己喝了二十多年茶,也有类似的感受。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老杨总结了10点,大家可以看看,有什么想法,请在评论区留言。由于内容比较多,我们分两部分来说。今天,我们先说前5条,主要包括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品种和环境等因素。
第一,从手工茶全面倒向机制茶。
20年前,各大产区茶叶加工,大多以手工为主,机制茶的数量并不多。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茶叶销量大增,完全依靠手工制作,压根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再加上技术进步,茶叶生产机械大量普及推广,越来越多的手工茶转向机制茶。老杨家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坚持手工炒茶。进入两千年之后,家里也多了一台炒茶机和烘干机。随后这十几年逐步更新换代,到现在全部换成全自动一体成型机,真真切切见证了茶叶加工从手工到机制的整个过程。
手工茶考验制茶师傅的技术和经验,大师傅做出的手工茶,品质优越,香气浓郁,口感丰富,有很大的变化和提升空间。每个人喝了之后,可能都有不同的饮茶体验。但是机制茶千篇一律,品质虽然稳定,但变化却小了很多。大家喝的都是一个口感,自然评价就差了一些。
第二,新品种正在替代老品种。
理论上,一种茶树原料可以加工成任何一种茶叶,因为六大茶类主要是根据制作工艺来进行区分。但是,在制茶学中,有一个适制性的理论。通俗来说,每一种茶树,都有其独特的品质特点,只适合制作某一种茶。这种适制性,其实是在长期种植加工过程中,被茶农所发现和挖掘。比如说,最好的西湖龙井都是用核心产地的群体种来制作,最好的普洱茶都是用高山老树原料,最好的黄山毛峰都来自于当地土种。
但是,随着全国茶园种植面积大规模的扩张,很多无性系优良品种开始向外推广,比如乌牛早和龙井43号以及大白毫等等。导致,各地生产的名茶,已经被新品种所取代。现在的黄山毛峰,既有红旗一号,也有龙井43号,原来的群体种反而越来越少。西湖龙井茶也是如此,龙井43号喝乌牛早成为主流,群体种数量稀少,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以后的老茶树更少,会逐步被新品种茶树所取代。不同的茶树品种,香气口感肯定有些差异,这就导致现在的茶叶口感,跟过去相比,变得更加复杂多变,让人摸不清头脑。
第三,早春茶的冲击大。
这一条,其实是第二条的延续。各地大量引种新品种以后,大大提前了茶树的开采时间。因为不管是龙井43号还是乌牛早,最大的特点都是发芽时间早、生长速度快。往年黄山毛峰开园时间要等到3月底,西湖龙井不会早于3月15日。但今年浙江茶园早在2月6日就已经开园采摘,黄山茶在3月初也已经上市。
虽然有天气暖和的因素,但总体上还是因为早品种茶的原因。早春茶贵在时间早,芽型好看,但是口感比较淡,香气有些弱,一点都不耐泡。尤其是与正常生长的高山老品种相比,口感差了不是一星半点。那些喝惯了群体种的老茶客,自然是觉得现在的茶没有以前好喝了。
第四,规模化量产让茶叶变味。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叶种植生产,主要以家庭分散小规模种植为主。以前,每家每户一片茶园,多使用有机肥,每年采摘一季,茶叶的整体品质高,内含的营养价值多,口感也更好。但是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茶叶消费规模的不断增长,新开辟茶园多以规模化和标准化为导向,管理越来越科学,茶园也越来越好看,但品质却在下降。
一方面,大规模茶园只能选择平整地块,海拔低,近距离接触人类生活区和工业区,受环境污染的影响大。另一方面,为了提高产量,现代新建茶园会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每年至少要采茶三季,从春茶到夏茶再到秋茶,茶树养分消耗大,茶叶内质就会差一点。所以,现在的茶口感不如过去,是正常的事情。
第五,不可忽视的环境因素。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给我们带来更好生活,但同时也让环境变得更加糟糕。有句话说,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糟糕的年代。茶叶作为食品之一,过去不打农药,不用化肥,是纯天然绿色健康产品。现在大规模种植,化肥农药除草剂,无可避免。因此,现在农残超标问题,肥料茶问题比比皆是。之前火热一时的铁观音,就因为农残超标和香精茶砸了招牌,让消费者避而远之。更重要的是,现在大环境出了问题。哪怕茶园不用农药不用化肥,但是周边的农田,其他的农作物,可能还会用到。流动的地下水和天空飘过的硫酸雨,都会给茶叶生长带来影响。在一个完整的生态链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脱钩,都会导致问题出现。在污染如此严重的今天,茶叶品质大不如前,也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
以上5条主要是说茶树种植生产加工及环境因素方面的变化,导致了茶叶的口感跟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下一期,我们继续来讲消费体验升级、消费群体迭代、茶叶真假及添加剂问题。感谢阅读,如果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观点,欢迎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喝茶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