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业负担谈作业前置的设计
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是否参加校外学业类辅导班和学习压力感受是衡量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指标。”作业是课业系统中的核心因素。2018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各省市《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都围绕“严控书面作业总量”“科学合理布置作业”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措施。作业是教学过程和管理需要突破的关键。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学教材研究室吴有昌在其译著《教育目标的新分类学》中指出,根据教育目标新分类的理论,人的学习过程由“自我”“元认知”“认知”三个系统和一个知识领域构成,面对任务的时候,三个系统都基于学生的“知识领域”,不断地相互作用,获得相应的学习结果。“作业”作为一种学习任务,内容、完成的方式、作业量等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从而导致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作业内容不够激活学生的“自我系统”,作业的价值、效力不被认可;“元认知系统”失控,不能规范其它系统,消极怠工;“认知系统”不能很好利用存储的认知、技能完成“知识领域”中的知识提取、理解、分析和运用;学生被迫完成作业的时间增加,但效果达不到教师和家长心目中“理想”状态,于是教师、家长都希望以更多的时间来完成更多的作业来弥补,“作业”的恶性循环周而复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
2015、2016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
(来源:《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2018.7.25)
“作业”是学习过程,也是评价过程,还是教学检测的工具,在课业负担系统中存在以下突出的问题。
1.主动与被动
2.质与量
3.共性与个性
4.形式与效果
“作业”的问题,需要从教育质量标准的规范和执行等很多方面系统解决。“作业前置”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可行性策略。将作业“翻转”到教学过程的前端,可在课堂前、单元教学前甚至学期前,或开设“作业超市”,学生将从“被动”变为“主动”,调用自身的学习系统和知识领域的认知、情感和动作,嫁接新旧知识的桥梁,发现问题并自主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增强学习动力和自主性。学生还可以打破教师设计的程序,根据已有的知识领域,开启个性化的、深层次的学习历程。具体策略如下:
1.终局思维
2.评价前置
3.驱动任务
(来源:《未来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