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真“坑人”
文:苏浩鑫 聂传安
前不久,我们测试了所背的一二段位的三十余首诗词。
苏浩鑫同学是二班背书速度很快的一位娃,语文水平也高,按理说默写也不是什么问题。
但是就有一个一般人都会而他却写错的字。
原来,他想得太多了……
“亭院深深深几许”。一行字在我的笔尖泻下后,我心满意足地拍拍胸口,总算在收卷前写完了老聂出的诗词测试题目。(题量大,时间短,够这些孩子辛苦的)
当试卷发下来时,发现在这句词的“亭”字上面多了一个鲜红的叉。我百思不得其解,这个字为什么错了呢?(我们局外人问:这个字为什么也能写错呢?)
清楚地记得我当时的思考过程。(追忆考场那一瞬间)
我先将这首词在我的脑海中迅速过了一遍:“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无计留春住;对,'无计留’!这肯定是一首送别诗,仅是把春代指了什么。”(确定此词为“送别诗”……)
因此,就应该是这个“亭”了。因为老聂曾经说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而这里的“长亭”就是古代人们送别友人、家人最后停留的地方。而且,我还背过一首典型的送别词“雨霖铃”,那里面也出现了“长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可是高中教材里的词啊。这鑫娃,背了不少东西啊)
孤例难以为证。我还发现了一个词,就是“杨柳”,而杨柳在古代也是代表着离别。很多很多的送别诗都带有它,例如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例如聂胜琼的“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例如王之涣的“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在做题时居然想了这么多!第一首为书上所有,第三首为老师所补充,第二首则为自己所背——好不容易找到了个聂姓词人,却是北宋京城名伎……)
因此,万分确认,此处应为“亭”。(与“送别”相关,与“杨柳”相关,所以必是“亭”字……)
可欧阳老先生却写“庭”!(是啊,人家明明写的是“庭院”……)
不得不说,欧阳修真能“坑”人。(欧阳修说:多情却被无情恼……)
浩鑫厉害!
仅看试卷,一个“亭”字上一个大大的叉,我们仅仅会以为这是浩鑫记忆有误,说不定随口狠狠地骂他一句连这么简单的字都写错。
但是看了文章,我们才知道因为这个字他找了诸多证据,而这些证据又证明了他积累之丰厚。
那许多诗词,都是一般初一孩子所未能掌握的呀!
所以即使结果是错的,我们依然会对他一路精彩的思考而喝彩。
对,他错了,依然错得美不胜收!
不过还是要说一下。浩鑫看似写错了一个字,其实是逻辑推理出了问题。
根据文章,概言之,其推理过程如下:
大前提:出现“杨柳”一词的诗都为送别诗,送别之地都有亭;
小前提:欧阳修词中有“杨柳”;
结论:那个“庭”字就应该为“亭”。
这是一个典型的三段式推理。如果要结论正确,那么大小前提必须正确。
但我们一眼看出,他赖以为基的大前提太过绝对:有杨柳的不一定都是送别,送别之地不一定都有亭,如“杨柳青青江水平”,如“客舍青青柳色新”……
欧阳修词中的“杨柳堆烟”,说的却是深院中早晨时杨柳笼上层层雾气的景象,是写伤春之情,并非离别,也与亭子无关。
所以,浩鑫的结论自然不靠谱。
欧阳修没坑人,是浩鑫自己挖了个坑自己躺下去了。
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包括思维品质的提升。
这将是以后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