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我这一辈子
这是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江南四大才子形象。其中,左一是唐伯虎,左二是徐祯卿,左三是祝枝山,右一是文徵明。这部电影里,徐祯卿和文徵明一闪而过,根本没什么戏。而这种剧情,也正是现实:唐伯虎最风流潇洒,祝枝山最桀骜不驯,徐祯卿才华横溢但英年早逝,文徵明,是最没特点最不显眼的那个笨小孩。然而今天回忆起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依然抢镜,但他的命运令人唏嘘;徐祯卿早没了动静,祝枝山晚景凄凉,只有文徵明一直坚强地生活着,坚挺地存在着,那个7岁还不会说话的笨小孩,最终完美逆袭。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1九次落榜,收获两样至宝从26岁开始,到54岁收兵,文徵明连续9次乡试失利,时间跨度长达27年。26岁第一考,文徵明满怀希望。如果此次乡试中举,转年参加会试再成,27岁中进士,从此走向仕途,他就重复了父亲文林的脚步。可惜,他落榜了。没关系,再等三年。29岁,文徵明又来了。这次,他抱的希望更大。同年好友唐伯虎也来应考,两人互相鼓气,信心十足。发榜了,首次应考的唐伯虎乡试第一、高中解元,而文徵明,再度名落孙山。作为一个自信满满、志气爆棚的年轻人,乡试连遭挫折,打击不可谓不大。当他把这个消息写信告诉父亲文林时,文林回信祝福了两句唐伯虎,然后对文徵明说:儿幸晚成,无害也。这是句老话。文徵明七岁不会说话,所有人都很着急,文林却不慌不忙说了这句话。文林少年得志,他绝不相信儿子“考商”如此之低,因此,他再一次用这话安慰和鼓励儿子:没关系,你迟早能考上。可是,文林死也想不到这个儿子和自己如此不同。在文徵明再次落榜的转年,文林便因病死在了温州知府任上。“儿幸晚成,无害也。”文徵明把对父亲的思念,化作生活学习的动力,32岁,48岁,54岁……他从一个翩翩少年,一直考到中年大叔,只是这条路,始终没成。
文徵明小楷但27年的坚持,使文徵明收获了两样至宝。屡考屡败,不仅没有打垮这个笨小孩,反倒让他练就了受用一生的品质:执着沉稳的个性,与豁达开朗的心态。考试虽然失利,但文徵明的诗文书画水平一直在提升,位列江南四大才子岂是虚名?仕途虽然无望,但文徵明一直坚守底线。当宁王朱宸濠慕名来请,文徵明托病不受。唐伯虎却去了,去了发现宁王有造反之心,努力装疯才全身而退。一个是去了才发现问题,一个是没去就发现问题,两人都是聪明人,但境界毕竟差了一点。我们常说唐伯虎是不幸的,一桩科考作弊案毁了他一生。可文徵明呢,9次乡试落榜,27年挫折满路,他也有理由破罐子破摔。但他没有,他把人们眼中的不幸,化为自己人生路上的大幸,那就是愈挫愈勇,愈挫愈奋,愈挫愈豁达。文徵明寡言少语,沉稳持重,人称其“古貌古心”。他的温和敦厚更为人所称道,据文徵明次子文嘉描述,有人犯错,文徵明也决不当面斥责,可他只是温柔地看一眼,就让犯错者惶愧汗下。文徵明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名声和威望,绝不会沿仕途、财路而来,它们源自一个人长久而孤独的修炼。2三年北漂,种下百年人脉嘉靖二年,屡试不中的文徵明遇到了一生中的贵人。这个人是工部尚书李充嗣。在李尚书的推荐下,54岁的文徵明以贡生进京,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翰林院待诏。从此,文待诏的称号就喊开了。可是,这实在是个很勉强的“官职”。待诏,字面直解,就是等着招呼。职位低到尘土里,俸禄也少得可怜。但不管怎样,文徵明终于由此进了官场。三年的北漂,看似不起眼的官职,却被文徵明玩得风生水起。在明朝初期到中期,在京城任职的苏州老乡很多,有的职位很高。而在苏州老乡眼中,文徵明虽然官职低微,但他的诗文书画,却是一等一的棒。因此在北京这几年,文徵明不是在写字画画,就是在写字画画的路上。在苏州帮的带动下,文徵明的字画成为当朝抢手货,假如手里没张文徵明,说明你这官当得没级别、没格调。达官贵人们的追捧,也引得文人雅士们附和,文徵明以一手好字画,用最小的官职,博取了巨大的声名。
文徵明赠画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再老实厚道的人,也难免有几个不怀好意的对手。因此,害了红眼病的人,就想把文徵明这小得不能再小的“待诏”给剥夺。沉稳的文徵明,再次做出豁达的举动:再见,北京!人虽然走了,字和画却留下了。这些文人雅士间的交流之作,被收藏者当做宝贝,历经流传与流转,由赠礼又变为商品,价值一路上涨,文徵明的名望也与日俱增。有人估计,文徵明三年北漂种下的书画种子,为他生成了至少百余年的人脉。你的字画再好,我手里没有,也与我无关;但我手里有你的字画,我一定会说你的好。文徵明,分明是书画圈的战略专家,收藏界的布局大师。3收了一批好学生文徵明告别待诏,告别北京,回到家乡苏州时,已经是位退休老人。漫长的赶考路和短暂的仕途都已结束,但作为书画大师的文徵明,他的春天才刚刚开始。此时,徐祯卿已经离世15年,唐伯虎离世3年,祝枝山走到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年,贫病交加,十分拮据。文徵明次子文嘉曾以好纸好笔向祝枝山求字,并付以酬金。这其实是在文徵明授意下,一种不露痕迹的慈善。文徵明活到58岁,那三大才子都已随风逝去。此时的他大概想不到,居然还有美好的31年在前面等着他。在这31年里,文徵明收了不计其数的学生。他的温厚,博学,才华,令苏州抱着望子成龙梦想的家长们趋之若鹜。
文徵明行书当然,文徵明不开青少年书画培训班,也不搞什么大明国展冲刺班,他的学生,要么是世交之子,要么是苏州杰出青年。带学生,对老师也是好事,开拓思路、教学相长,文徵明继承了老师沈周的衣钵,同时又将所学传给更年轻的人,使得吴门画派名满天下,影响深远。文徵明的学生中,既有像陈道复这样一生布衣但才华出众的高手,也有更多饱读诗书最终走上仕途的官员。当众多学生有了权势和地位,老师的身价自然会拔高。作为在世时就拥有极高威望和影响力的书画家,文徵明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学生们的众星捧月。当然,这种情形绝对是文徵明的无心插柳。也许在内心深处,他只是想当个好教员。4养了两个好儿子文徵明23岁时,娶了昆山吴家的女子。与风流的唐伯虎不同,文徵明夫妻恩爱,白头偕老,一生情感不变,从未传过绯闻。这是吴氏的幸运,也是文徵明的幸运,更是文氏一族的幸运。文徵明努力工作,吴氏勤劳持家,生下两个儿子,长子文彭、次子文嘉,二子均成大器,不仅继承家学,精于书画,更在朝廷上有相当声望。祝枝山没有这个运气,徐祯卿没有这个福气,唐伯虎生子早夭,后来生了个女儿嫁给王宠之子,此后便再无音信。如果用迷信一点的说法,两个好儿子,大概是文徵明忠厚老实的福报吧。但文家的福报并未限于三代,从文徵明父亲文林开始,直到明朝结束,文家代有才人出,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文徵明曾孙文震孟书法第四代,文彭子文元发,诗文书画俱精;文嘉子文元善,虽英年早逝,但书画也有大名。第五代,文元发长子文震孟,书画高手,曾任礼部左侍郎,次子文震亨,长于诗文书画,著有《长物志》十二卷;文元善之子文从简,也是位书画名家。以诗文书画贯穿大半个明朝,这是文徵明带领文家创下的奇迹。
文徵明晚年小像从一个7岁不能言的笨小孩,到90高寿的得道仙翁;从考秀才被骂写字烂,到小楷、行书、大字俱领一代风骚的书画大师,文徵明完美逆袭的一生精彩至极。他的一生,值得欣赏,值得品味,值得思考,值得借鉴。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这是晚年唐伯虎在桃花庵中所作诗句,数十年悲苦,让他看穿世相人生:富不过三代,官不过二代,都不如快活在当代——这是唐伯虎的人生观。然而他的一生太过匆匆,没能亲眼看到他的小弟、笨小孩文徵明所经营的一切,他当然也理解不了文徵明用几代人验证的那条真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