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花入馔 · 餐桌上的风雅
古人云:“草之晶在花,桃花于春,菊花于秋,莲花于夏,梅花于冬。四时之花,臭色高下不齐,其配于人也亦然。潘岳似桃,陶元亮似菊,周元公似莲,林和靖似梅……”以花喻人,四时花卉被赋予了人的性格,感受花韵之外的胸怀和独特气息。南宋文学家杨万里吃梅花粥后写诗道,“才看腊后得春饶,愁见风前作雪飘。脱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一碗普通的粥因为梅花而平添几分清雅朴素的韵味。
顺应时节,以花入馔是一件和品茗、读诗一样风雅有趣的事情。古书中说仙人“食桃李葩”,古人研究餐花饮露的食谱往往出自文人笔端。《本草纲目》中认为吃鲜花可以美容护肤,健脑益智,让人耳聪目明,我们从中选取几道时令花馔,尝试复原古人的吃花现场以飨诸君。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诗经·国风·周南》
春天,浮云聚散间,花红柳绿,娇艳的桃花盛放,烟气氤氲,似一片绯红云海,招蜂引蝶间更是引得路人艳羡。桃花、桃木、桃子自古是吉祥之物被大众喜爱。
桃花味苦、性平、无毒,具有疏通脉络、利水消肿等作用。做桃花糕,取牛奶、冰糖、藕粉佐以桃花瓣,将洗净的花瓣与牛奶一起打碎,加入白糖和藕粉在小火中慢慢熬煮成浓稠的糊状,倒入模具放凉后冷藏2小时。桃花糕凝固后,可以点缀花瓣或其它装饰。一天中申时与一壶香茗相配,清香绵软,入口即融的桃花糕,最合时宜。
绰约新妆玉有辉,素娥千队雪成围。
我知姑射真仙子,天遗霓裳试羽衣。
影落空阶初月冷,香生别院晚风微。
玉环飞燕元相敌,笑比江梅不恨肥。
——《咏玉兰》(明)文徵明
经济繁荣时期也是饮食文化的兴盛期。在不断探索新食材的古人眼中以花入馔最能满足古人顺应时令,体味自然的追求。“炸花片”便是风雅文人中流行的一种。明代王象晋在《群芳谱》中写道,用玉兰花裹面炸,外层金黄酥脆的面糊,里面藏着白玉般的玉兰花瓣;一道镶金裹玉,清香怡人,让人未及举箸已香透心底。玉兰又称辛夷,有益肺气、散风寒、通鼻窍,养阴美容的作用。炸花片既能赏心悦目又可饱腹,实在是风雅之极。诗中描写新开的洁白优雅的玉兰花,仿佛绰约多姿的美人刚刚妆点过面容,焕发着美玉一般的光彩。类似的“炸花片”除了玉兰常见还有炸荷花花瓣的,另有一种清香韵致味道在其中。
瓮澄雪水酿春寒,蜜点梅花带露餐。
句里略无烟火气,更教谁上少陵坛。
——《蜜渍梅花》(宋)杨万里
梅枝插瓶可供欣赏,梅花落英可以入馔。梅花除高洁的隐喻外,又因原料易得,烹调简单而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用梅花泡酒、煮粥、做醒酒汤。诗中的“蜜渍梅花”按同时期林洪《山家清供》中所记“剥白梅肉少许,浸雪水,以梅花酿酝之,露一宿。取出蜜渍之,可荐酒,较之扫雪烹茶,风味不殊也。”且将新雪试新茶,一食一饮皆风雅。蜜渍梅花用来佐酒,风味与扫雪烹茶别无差别,还另有一番滋味。
在中国历代饮食文化中呈现小而美的雅致一面。古人吃花,其实是审美和心灵的慰藉,以美好的花入素朴的食物中,体现了饮食者对味觉和精神的双重诉求。
【在自然中感知天地,于日常中收获惊喜】
作 者:燕 枫
编 辑:黄 今
石香云
签 审:鲁 光
制作人:汪 鑫
监 制:洪 琳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