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O
organic composition of capital 资本有机构成 |
资本有机构成(organic composition of capital)
随着机器和机器生产的发展,劳动过程在资本追求剩余价值(参看资本;剩余价值条目)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化。机械化使一个工人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这就意味着每一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的价值下降了(参看使用价值;价值条目)。然而,要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只有相对地增加一个工人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将其变为产品的生产资料的数量,这反过来也就意味着在用于生产出一定的产量的生产资料单位上所需要的工人人数的减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率的提高通常就等于与使用生产资料相联系的工人人数的减少。生产资料的数量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所需要的劳工之间的比率,称为“资本技术构成”(TCC),它从使用价值上看就是资本有机构成。由于没有办法对各种各样的生产资料和具体的劳动力进行衡量,TCC只不过纯粹是理论上的比率,它的提高跟生产率的提高是同样的意思。
资本有机构成当然是可以从价值上来衡量的,但其结果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概念(这种概念往往是被歪曲的)。如果价值毫无问题地反映使用价值的话,那么生产资料对劳动力的比率的提高,同时也就意味着在价值上固定资本对可变资本的比率的提高。但是,由于生产率的提高使价值降低,因此这一点对于从价值上来看资本有机构成究竟意味着什么,还完全不清楚。举例来说,随着生产资料数量的增长,生产资料的单位价值下降了,而把这两者放在一起的产物——不变资本——可能增长,也可能减少或维持不变,这要看具体的数量而定。在这种框架结构内,那些认为资本有机构成在价值上必然会提高的人,他们的论断势必沦为一种没有实质内容的东西,除非是从一种含糊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出发去看待资本的实质。
然而,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因为从价值上考察资本构成的动态,是马克思对于工业周期、工资运动、失业以及利润率的分析(参看积累;利润率下降;劳动力后备军;工资等条目)的中心。我们在这里要依据弗埃和哈里斯所提出的见解(见“参考书目” ①、 ②)来说明问题,因为他们的见解是不含糊的,而且是跟马克思的分析相一致的(参看《资本论》第1卷第23章,第3卷第8章)。马克思把“资本有机构成”(OCC)定义为资本技术构成(TCC)的价值反映(按:马克思认为,“由资本有机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这种技术构成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译者)。在这里,投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以它们的“老的”价值来估算的,并且从生产率提高而引起的价值变化中提出抽象的概念。由于OCC的变化只不过是TCC的变化的价值反映,所以OCC的变化是跟TCC的变化直接成比例的。与此相对照的是,“资本价值构成”(VCC)是TCC的价值表现。在这里,投入是以现行的或“新的”价值来估价的。VCC和OCC之间的差别,反映了由于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的价值变化(可参看斯迪德曼的指数,见“参考书目” ③,第132—136页)。因此,TCC的提高总是引起OCC的提高,但其总的效果只不过是在VCC中记录下来,它可能提高,也可能不提高。
那么,这些范畴是怎样使用的呢?通过从一切资本所共有的东西——它们的自我增值的能力——的角度出发来对积累进行分析,马克思说明了相对剩余价值是如何通过机器的采用(TCC的提高,它使生产力不断地发展,参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条目)来取得的。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工人使用更多的原料和运用更多的机器,投入的价值得到积累。与此同时,由于生产率的提高,产出的单位价值下降了。至于确切地说这些价值是如何下降的,这决定于在生产中形成的价值是如何地在交换中实现的(参看竞争条目)。但是,由于调整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在从先前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投入价值(OCC)和根据现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价值来进行计算的这同一投入价值之间(VCC),便出现了差异。对于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来说,这种差异可以表现得特别明显。“老的”价值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根据现行价值进行调整(即贬值),如果这种差异是特别明显的话,那就可能使积累过程发生突然的中断(参看经济危机条目)。因此,马克思关于资本构成的各种概念,不是用来说明一些没有时限的、四平八稳的增长过程,而且适用于一种辩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价值关系的实质(通过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地增值)不断地遇到这些关系的存在形式(如许多资本实行竞争)的障碍,而调整可能时而中断。
以上的论述也提示我们,为什么那么多的马克思主义者会在各种资本构成的问题上感到困难。这是因为增值过程包含资本的整个周转过程,即生产和流通两者。流通不是生产的一种附带现象,但是也不能把资本一般地归结为许多相互竞争的资本。因此,生产价值的形成和这些价值在竞争中的实现,会涉及各种矛盾的决定因素;而各种不同的资本构成,便是旨在抓住这些真正的矛盾的范畴(有关这个问题的最近的争论见“参考书目” ① ④;同时参看矛盾;辩证法条目)
(SM)
参考书目
① 本·法恩和劳伦斯·哈里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争论问题》,载米里班德和沙维尔合编《社会主义记录》,1975年英文版。
② 同上作者:《重读<资本论>》1979年英文版。
③ 伊恩·斯迪德曼:《斯拉法以后的马克思》,1977年英文版。
④ 伊恩·斯迪德曼等:《价值的争论》,1981年英文版。
有组织的资本主义(organized capitalism)
这个词是由鲁道夫·希法亭在他从1915年至20年代中期发表的文章中使用起来的,试图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发生的变化;它大体上是在《财政资本》(1910年)一书中已经勾划出来的思想的发展(参看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条目)。有组织的资本主义被认为具有以下特征:(= 1 \* ROMAN I)由于大公司和银行占统治地位和国家在调节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加强,经济计划得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采用;(= 2 \* ROMAN II)这种计划扩大到国际经济中去,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关系之间出现一种“现实的和平主义”;(= 3 \* ROMAN III)工人阶级对国家的关系也要作必要的转变,这意思是说,现在工人阶级的目标应当是把那种由大公司所计划和组织的经济转变为一种由民主的国家所计划和管理的经济。希法亭的这种想法在当时受到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家(其中包括布哈林)的批判,他们认为它夸大了资本主义在战后的稳定性并且鼓励了改良主义的政策。然而,在过去10年中,它又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我们可以看到它跟近来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些说法有某种近似之处。
(TBB)
参考书目
① 吉尔德·哈尔达克和狄特尔·卡拉斯;《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简史》(1975),1978年英文版。
② 鲁道夫·希法亭:《阶级的事务合作?》,1915年德文版。
③ 同上作者:《当代的问题》,1924年德文版。
④ H.A.温克勒编:《有组织的资本主义──前提与开端》,1974年德文版。
东方专制制度(oriental despotism)
参看亚细亚社会条目。
生产过剩(overproduction)
这是这样一种情况,即各种单个的资本、工业和部门在它们的整个产品的销售上遇到困难,从而引起总产量超过总需求的普遍状况。在资本主义竞争的无计划性的条件下,产品的产量和需求相适应、资本家的计划得以实现、从而使一切部门达到平衡这样一种状况,只不过是偶然发生,或者是在理论上的理想化而已。生产过剩是危机的伴侣,但要说它是危机的原因,则有所争议。古典派和新古典派的政治经济学所依据的萨伊定律,否认生产过剩有持续的可能性,并且认为通过在利润率不平衡的指导下进行活动的资本的运动,经济是有能力实行自我调节的。主张生产过剩的理论家们则认为,危机开始于在一个部门中生产对需求的过剩,然后扩大到其他部门中去,形成越积越多的不平衡,而不是使平衡得到恢复。杜冈—巴拉诺夫斯基曾运用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的公式(参看再生产公式条目)来演算出由两个部门的产量不平衡而导致普遍的生产过剩的例子。对再生产公式的这种运用目前仍有人继续研究,然而它并没有能够根据资本主义的表现(单个的或集体的)来解释危机的始因,从而仍有争议。(参看经济危机;消费不足条目)
(MD)
参考书目
① 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理论》,1942年英文版,第1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