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不一定是你以为的 - 探究幸存者偏差的本质与启示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总听到一些感觉是很有道理的观点,比如
Gay 都比较帅
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
总感觉以前的东西比较耐用
遇到装死可以逃过一劫
袜子总会丢一只
这是为什么呢?.
这些看似很符合逻辑的观点背后,都存在一种普遍偏见,这就是本文的主题:幸存者偏差。
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 三个小故事
该在哪里加固飞机呢? - 幸存者偏差来源
在1940左右的二战时期,英德两军频繁进行空战,因此双方的都损失不少轰炸机与飞行员。当时的英国空军就在研究:在轰炸机什么部位装上更厚的装甲,提升飞机的防御能力,以减少飞机损失呢,但是由于装甲很厚,会极大的增加飞机自身的重量,因此不可能将飞机全部用装甲包起来,只能研究在飞机最容易遭受攻击的地方装上装甲。
当时的英国空军就研究了那些从欧洲空战中飞回来的飞机,如图上所示,根据飞机被打到弹孔分布,最主要集中的地方是机翼和尾翼的部分。据此,研究人员给出的方案就是,在弹孔最为密集的地方装上装甲,也就是机翼或尾翼。
但是这一方案被美国军队统计学家Abraham wald 否决了。wald 连续写了8篇研究报告,指出那些飞回来的飞机虽然机翼或尾翼被打得千疮百孔,但是仍然是幸存者,也就是说这些被打穿的位置不是最致命的部位。而想要拯救那些飞机或飞行员的性命,更正确的是研究那些被打中并坠毁的轰炸机。只有研究那些”未幸存者“,才能找到最致命的飞机部位并装上装甲加强。后来的Wald的建议被英国军方采纳,在后面的战场中挽救很多飞机与飞行员的性命。
这个英国二战飞机的故事,被普遍认为是”幸存者偏差“的来源。
两个关于幸存者偏差的实验:
股神的存在
在纪录片《统计概率知多少》中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用短信群发或者是邮件群发信息,第一次给其中的2500人发某一只股票会涨的信息,然后给另外2500人发某一只股票会跌的信息,第二次再把这2500人分成两拨,一拨发股票会涨的信息,另一拨继续发股票会跌的信息。
然后不断地往下分,到第二十拨的时候,总有几个人是连续20次接到预测百分之百准确的信息,这个骗子在他们的心中那就是股神一样的人物,然后就把钱委托给这个骗子,骗子拿上钱就跑路。
幸存者者偏差的另一种形式,是人们普遍相信事情会自然而然地往好的方向发展。这种思维模式就是在短时间内,他相信事物是随机的,但是长时间内他就不相信事物有随机性了。
超能力
早在20世纪30年代,约瑟夫莱茵博士就开始测试是否真的存在超感知觉(ESP)。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测试了是否有人能够成功猜出一副洗牌的顺序。
他最初使用常规格式的扑克牌,但后来又转而使用专门设计的Zener牌,防止参与者会默认只猜测他们熟悉的扑克牌与真正的猜测牌是一样的。
在他的实验中,他让500人猜测这些卡的顺序。猜对了的参与者就会被转移到下一轮。他们被要求再次猜测,那些正确猜测的人又被转移到下一轮,以此类推。
最后留下的人被认为具有心灵感应能力,因为他们能够在每一轮中正确猜测。
这个实验其实和上面股神的案例相似也是一个幸存者偏差的典型案例。博士只专注在猜赢的一组人,其实这是一个概率问题而不是谁拥有什么心灵感应能力。
幸存者偏差 其实是一种逻辑谬误 ,被采集样本并不是完全随机样本,而是经过筛选后的样本,这样就造成我们只能看到一部分的信息,而有大量的信息或样本被忽略。
幸存者偏差的产生客观源于:未幸存者不会说话 - 因为他已经没有发声的机会了,而我们人呢又比较倾向于从成功者寻找原因,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再来看文章开头我提到的那些观点,我们知道了”幸存者偏差“ 就可轻易破解认知这些看似很对的观点:
- 为什么gay都感觉比较帅? 因为你压根不太会注意到那些不帅普通又老实的gay;
- 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 是的,因为运气差的,根本笑不出来;
- 你感觉以前的东西更耐用,那是因为不耐用的老东西,现在基本留不到现在;
- 遇到熊装死可以逃过一劫?是的,“这是逃回来的人告诉你的吧”
- 袜子为什么总是丢一只? 因为两只袜子都丢了的话就不容易发现袜子丢了
其实幸存者偏差在生活中的案例也是随处可见,我们每天可能都生活在这样的观念中却压根没有觉察,比如最常见的可能就是:
所谓的“读书无用论”
“本科硕士读完了。还没有人家小学没毕业的活得好”
“好多大企业企业家,比如扎克伯格 比尔盖茨,大学都没毕业”
这些都是读书无用者的调调,这些观点基本上是看到了那些“低学历的精英 ”和“高学历的颓废者”,而没看到绝大大多数的 “低学历的劳动力者”和“高学历的真正精英”,据官方学历统计:大专以上学历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2%,在社会经济中,学历任然是改变命运的重要基石。
低学历者人数众多,而其中的励志与成功者是真正的幸存者,他们故事被广泛传播与讲述着,有的甚至被拍成了电影。这就给人一种错觉,似乎学历不重要了,而大部分低学历的平庸者,我们却看不到他们,因为作为“未幸存者”,他们已经没有发声的机会。其实这也是一种生动效应,故事越传奇越励志,就越影响我们对真实情况的认知。
“细节决定成败”
“幸存者偏差的这种认知谬误” 也体现在我们一些约定俗成的观念上,最典型莫过于“细节决定成败” 这是一句存在很久并被喊烂了的一句口号
这就话看似没毛病,细嚼起来总感觉不太对,最常见的情形是面试。很多面试技巧力都会叮嘱面试者注重面试过程的细节,往往这些细节决定了面试者成功与否,甚至很多公司还会故意个面试者偷偷设置细节考验的环节。比如故意把垃圾丢在地上,看面试者会不会主动拾取放到垃圾桶等。但是这一的逻辑存在很大的漏洞,至少从我自己这么多次面试经验来看,没有遇到一家公司会把精力放在这个上面,按正常逻辑一家公司要招人,首要考察的是应聘者能力与职位或职责是否相匹配,这是面试过程考察的最大因素,远大于其他因素,确实注重细节也是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绝对不是决定性的。如果一个公司因为一个细节不到位,而忽视的应聘者的真正能力的考察,应视为失职,也是一种损失,而从注重细节的角度看待面试,看到也只是全是这方面的例子,所以就造成了幸存者偏差,如果把所有的求职者的例子都纳入分析范围,结论绝对不会是细节决定成败。
其实现实世界远比想象中复杂,每个事件背后都不可能只有一个原因,而且每个因素直接又是相互影响的。
我从知乎随便搜索了人们常见的问题来看,比如“为什么 。。。”中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这一现象的普遍性。
幸存者偏差的本质是什么
幸存者偏差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逻辑推理谬误,这种谬误就是我们很容易看表面上明显生动的样本,忽视了大量不生动样本,从而造成我们对事实归因的推理错误。
具体是如何发生的 ,我们可以试着从概率论角度利用贝叶斯公式分析下:
贝叶斯公式:表示B发生的情况下,A发生的概率。
贝叶斯公式
使用条件概率的定义和全概率公式可以推导如下:
利用关于读书无用论的例子与解释这个公式如何进行逻辑推理;
假设我们想知道读书或者说学历对成功有没有决定性影响或还是没有学历更好。
那就是看低学历而成功的概率大还是高学历的成功概率大。我们先看这个概率直接不好算,我们先算低学历的成功的概率,即在低学历的前提下成功的发生的概率。怎么算呢,根据贝叶斯公式,我们可以先求全部样本中成功者有低学历的人概率以及成功者的概率,然后套在公式里,P(B)就是低学历的概率,而P(Ai)就是成功者的概率,P(B|Ai)就是成功者中是低学历者的概率,而后P(Ai|B)是低学历者成功的概率,最后把他们带入贝叶斯公式,就可以计算出我们的想要的结果,这里公式的分母就是P(B)
通过计算我们会发现 P(Ai|B) 会明显小于它的备择假设也就是 高学历的成功概率 也就是说,读书并非无用,高学历者要比低学者的更容易成功。
但是幸存者偏差 逻辑推理漏洞又是如产生的呢 ,根本原因在于观测样本,因为未幸存者不会说话,我们也看不到他们。所以我们很容易把他们忽略,并没有计入到完备样本C中,也就是说我们忽视那些低学历而未成功的样本B,只记录低学历却成功的一小部分A,因此 A+B < C ,甚至A 就等于C,如果基于此就认为低学历对成功没有影响而高学历没啥用的结论就是“幸存者偏差”了。
贝叶斯原理其实是每个人都会用的用来评估某件事发生概率的方法,但是我们几乎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样的一个思考过程,也不会具体计算数值,但是这样的这个思考过程确实是存在的。但是为什么会计算错误这就和我们的认知方式有关系了。
心智模式缺陷
《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把人的心智模式分为类型一与类型二两种,类型一 是一种本能反应的认知模式,这与我们人类进化的一些本能有关也和大脑神经网络稀疏有关。而我们人类95%的的行为与决策都和类型一有关,本能反应的认知模式是在人类亿万年的进化中形成,稳固而有效率,但是在面对一些需要复杂处理的问题,却经常不够用,体现在过于主观、忽略隐藏关键信息、从而造成决策错误。“幸存者偏差”其实就是其中一种 。
如何避免幸存者偏差
建立理性心智模式
我们说幸存者偏差本质是一种理性心智模式缺陷,缺乏逻辑推理、科学决策和概率思维,以及人性的认知懒惰。
要从根本上避免:“幸存者偏差这种思维缺陷,就得建立理性思维习惯,学习逻辑推理与概率思维 积累优质的心智模式 特别是多元思考模型比如数学、统计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相关知识 。
以下是我推荐的两种理性思维模式
完全析取推理 - 系统思维 以上帝的全面的视角看待事物,避免陷入思维偏见 完全析取推理(disjunctive reasoning)指的是在解决推理任务时,当需要做出判断或选择解决方案时,充分考虑到所有可能的选项。这是一种具有高度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策略。人们由于无法弄清当前问题的所有备选方案而做出了许多欠佳的决定。析取推理是一种系统性且速度较慢的信息处理方式,类似《思考快与慢》中类型二加工 进行完全析取推理要求人们克服成为“认知吝啬鬼”的冲动,也就是说,避免在对信息进行肤浅加工的基础上给出答案。实际上,在被告知需要进行完全析取推理时(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性),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然而,事实却是绝大多数人在遇到问题时都不会自动进行完全析取推理。我们也许会认为高智商群体在这一类需要使用析取推理的问题上会表现得优秀很多,其实,在没有明确告知需要使用析取推理的情况下,高智商人群采用这种推理方式的可能性和普通人相差无几。
备择假设思考 -就是逆向思维 。
正所谓:兼听者明 偏信者暗 备择假设的定义:备择假设是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其包含关于总体分布的一切使原假设不成立的命题。备择假设亦称对立假设、备选假设。 比如,不仅要看遇到熊装死可以逃过一劫的概率 也有找没装死但幸存下来的人的谈谈了解他成功的概率,如果这两个概率一样或者后者比前者概率更大,就不能证明遇到熊装死幸存的机会更大。
了解错误的思维模式
具体常常表现为以下几种
生动效应
人容易接受比较形象生动的信息, 比如:“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越稀松平常的事情,媒体是没有兴趣报道的,因此,见诸报端或荧幕的事情一定是个案,你需要提防的重点永远都不应该在那里,因为你会更容易死在一些看起来平凡的事情上。 同样你观察得越仔细,体验得越多,其实得到的结果偏差越大。
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 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一旦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爱屋及乌”、“一俊遮百丑”都是光环效应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多和失败者沟通 -从本质上讲,成功是偶然的,失败是必然和普遍的,要多向失败者取经,避免重蹈覆辙。如果一件事情中找不到任何的失败者,一定非常可疑,成功者是幸存者,只能作为参考。
立场偏差
人会为自己相信的东西寻找证据,也是为什么人们对自己偶像不管好的坏的都照单全收。
实践与认知升级
因为有的时候,两方的信息都比较有限,怎么办?
这个时候需要通过不断实践 来获得反馈,看这个思维或观念是否有助于你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不断纠正自己的观念与思维方式。然后再回馈到实践中去。这其实就是 认知 - 实践 - 认知升级 —实践 的回路,其实这也是破解一切认知偏差的根本方法,因为只要是正确和科学的思路方法,必然是符合自然与社会的规律,才能帮助我们行动与实现目标,错误的观念或心智模型,必然带来负反馈。而通过不断建立的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才能更好地带领我们走上成功之道。
启示
重视第一性原理
任贤齐,当年凭借一首“心太软”开始红遍大江南北。 据他本人透露,当年有几十首作品寄给了唱片公司,《心太软》也是其中之一。 唱片公司在审核的时候,本来已经将这首歌“丢进垃圾桶”,但由于最后没有找到心仪的歌曲,就在回去翻找的时候翻出了这首“遗珠”,连他们自己都想不到,最后竟然会如此之火。
与成功学名人一样,BAT的成功亦得益于时机、市场、政策、信息不对称、运气、厚黑学的践行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其中相当部分属于冰山之下、不便曝光于世的因素。
基于量子混沌理论我们现在也知道世界是不确定的,任何复杂事件背后都不能只有一个原因,而且各因素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蝴蝶效应”。关键是在不确定世界中找到最根本的那部分即第一性的原理,这个至关重要。
第一性原理就是找到客观世界运行中最本质的那一条,对事物发展起到根本性影响的因素,在这个纷繁复杂不确定世界中尤其重要,当你找到影响事件的第一性原理,就不会被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影响,而能更专注于解决核心问题。“幸存者偏差就是阻碍我们进步的第一步,即迷惑我们对客观世界真相的认知” 也只有破解认知迷思,才能发现本质。
失败值得尊重 努力了就有价值
当我们想学习成功的方法时,我们总是倾向于寻找世界上那些最伟大的几个,比如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伊隆马斯克等,这时候我们总是关注是什么品质让这些人获得巨大的成功,基于光环效应,我们似乎被他们的背后的耀眼的光环遮蔽的双眼。
幸存者偏差的存在使我们忽略了那些追随者尝试与获胜者走相同道路但是失败的人。
罗尔夫·多贝里在《清晰的思考艺术》写道:
“在每一位受欢迎的作家背后,你都可以找到100位其他书籍绝不会出售的作家,在他们身后还有100名没有找到出版商的作家,还有另外100人,其未完成的手稿在抽屉里聚集了灰尘。
其中每一个都是100个人,他们梦想 - 有一天 - 写一本书。然而,你只能听到成功的作者,并且没有认识到文学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说过:“如果你把成功归为一组并寻找使它们相似的东西,那么唯一真正的答案就是运气。”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说到: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因为失败是必然的,而成功才是偶然的,所以还是那句老话: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成功不可复制 、从失败的过程学习成功的经验
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的,构成成功的各种必要因素构成与水平不一样,必然其对成功的贡献率也不一样,另外加上 除了自身条件以外的客观因素 存在 比如时机 不可抗力外部因素发生, 比如黑天鹅事件,我们不光要知道别人是如何成功的,而更要了解很多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事实上,失败者的经历对我们更有用。因为相似的经历,但是有人成功,有人却失败,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其中两者的差异。用更加实际的方式是弄清楚失败的案例是如何发生的。如果没有信心把一件事情做好,那就想一想,做不好的情况有哪些,当你把这些信息列出后一样一样地克服掉,那么成功就会变成一种必然。只有了解失败者缘何失败,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成功者缘何成功。
因此我们应该同时向成功者与失败者学习:
向成功学习的是:优良的品质 、开阔的眼界、 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把握机会的能力。
而向失败者学习的是:认知短板,避免重蹈覆辙教训。
努力提高成功的概率
一个想要成功或者说成为最后的”幸存者“,除了自身能力之外 ,也就是你要不断学习积累专业知识和经验,还有很大一部分因素和外界环境有关,比如:时势。
恩格斯曾经说过,“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有另一个人来扮演的。”
曾经的手机霸主诺基亚陨落的故事也告诉我们顺势才能有机会生存。
而当今的科技巨头的成功史,很大程度得益于时代趋势,国家政策红利 等因素。
其实还有很多的历史用事实告诉我,任何成功者都无法抛弃时势而存在,厉害的人都顺势而行。
时势:指时机、社会趋势等,这部分不是靠自己努力就可以获得的,但也不是一味地等待,守株待兔,而是可以通过策略和行动是可以改变自己的时运,提高自己成功的机会。
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哪怕是有同样能力,最后真正成功者还是很少,这是客观事实。但是哪怕概率再小,成功也是可能的,我们不应该老想为什么我那么努力都不能成功,而是应该思考我为什么不能成为那几率很小的成功的那一部分呢。
最后,幸存者偏差不仅是一个普遍的思维谬误,也是我们发现时代机遇的一个认知突破口,对于一个终生学习者,不仅要从过去的成功者与失败者学习经验,也有懂得顺应时势 把握规律,然后通过自己的实践不断纠正自己的认知,形成属于自己的面对与应对这世界的方式,从而实践自己的人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