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父母不在了,有些兄弟姐妹就不来往了?背后原因现实又扎心
我国的传统就是逢年过节,一家人团聚吃一个团圆饭热闹一下。有父母在的时候,子女们都是拖家带口的奔向父母家,有人出钱有人出力,即使是只出人的,也没有人在意。
如果父母不在了,剩下的兄弟姐妹相处,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联系都会越来越少,更别说聚在一起吃饭过节了,背后的原因太现实。
父母不在了,姐弟俩6年后重聚差点认不出
前段清明节的时候,杨阿姨一大家子,开车陪着杨阿姨回到娘家祭祖,杨阿姨家兄弟姐妹五个,她排老四,下面还有一个弟弟。
车子刚到村口,就看见有一个人朝着车里招手,杨阿姨看着来人眼熟,摇下车窗跟想要问对方是谁,结果听见对方喊了一句“四姐”,杨阿姨才认出这是自己6年未见的弟弟。
情绪有些激动,眼泪控制不住地往外流。自从父母前几年相继去世,自己忙着带孙子,已经有6年没回老家了,自己的亲弟弟差点没认出来。
弟弟和弟妹热情地招待着,祭祖回来的路上,弟弟有些不好意思地跟杨阿姨提出一个要求:“姐,我想吃你包的荠菜馅饺子了!”
姐弟俩四目相对红了眼眶,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春天的时候,带着弟弟上山挖荠菜,一挖一大筐,回家之后包饺子,调荠菜馅是杨阿姨最拿手的活儿。
杨阿姨点点头,虽然多年不见,但姐弟俩的感情一如既往,一顿荠菜馅饺子就轻松打开了话题,那种回家的热络感觉很暖心。
兄弟姐妹因为父母不在变疏远,背后原因很现实
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而兄弟姐妹是我们留给我们的“礼物”,是我们最亲近的人。
1)父母是牵着“风筝线”的人
父母在的时候,兄弟姐妹们逢年过节都有“奔头”,无论什么原因都阻挡不了回家过节,父母在的地方永远是自己的家,完全没有其他顾虑。
长大后的子女,像是漫天飞舞的风筝,为了各自的前途努力着,但飞得再远,只要父母这个“牵线人”,紧一紧手里的线,就会义无反顾的回来。
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就没了“牵线人”,想要相聚总会有很多顾虑,也就渐渐变疏远了。
2)“偏爱”让兄弟姐妹心生芥蒂
兄弟姐妹多了,性格多有不同,父母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好。被“偏爱”的子女往往有恃无恐,特别是涉及财产分割上,很容易引发矛盾。
父母在的时候,这些事不会放到明面上,看在父母的面子上,即使再不甘心也不会表现出来。
父母不在了,这些积怨就没必要藏着了,还可能因为财产的问题闹得老死不相往来,疏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3)为人父母后要围着子女转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子女也会成家立业,成为父母有自己的子女,甚至抱上了孙子,为了自己的小家操持着。
父母不在了,子女可能会忙着带孙子,如今很多老人退休后的生活,要比在职还忙,家里的事儿总是忙不完。
而且老家没有父母,原来的老房子大多给了兄弟姐妹,想要回去看看,也要考虑人家一家是否愿意接待,顾虑比较多,索性就不回去,忙活自己的事儿了。
4)距离成为重聚的“束缚”
兄弟姐妹多了,一般长大之后都各奔东西,虽然现在交通通讯都很方便,但年纪越来越大了,出远门身体折腾得受不了,距离远也就成了兄弟姐妹重聚的“束缚”。
虽然兄弟姐妹血脉相连,但少了父母,总是少了归属感,即使回到老家,也会有一种“寄人篱下”的不适感,想要相聚总是被现实的原因“打败”。
如果兄弟姐妹里有一个比较权威的“主心骨”,每年都会张罗着相聚,其实团聚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