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劲前练的是操,懂劲后练的才是拳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看此文用

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

和美太极

懂劲前练的是操,懂劲后练的是拳
练拳近十载,和拳友们一起共同经历了种种学拳悟拳的生活,有感。对于大多数想学拳和刚入门学拳的人,基本都会问第一个问题。

一、练太极拳究竟练什么

许多人以会的套路越多为能事。于是,从24式开始,陈氏老一老二,新一新二,各式剑法,太极刀,棍等。不少人就是抱着多学架子的认识来学拳的。没有或者很少交流 练拳的心得体会,解读太极理论,切磋推手等。

陈小旺说,练太极拳就是练丹田,通任督脉。拳套里的不同姿势可以打通不同部位的经络。你的拳场就应该明明白白表明 目的是养身健体练丹田通经脉,是从着熟而悟懂劲”。

百花山------李亚萍成为杨氏太极第六代传人,她的拳场遍及北京。她当年也是练陈式太极拳的,后改杨拳,她的同修也都功力精进,今年参加北京国际太极拳比赛得到24枚奖牌。她有一句话精到,有人问陈氏和杨氏在掌上是不是差不多,百花山说, 陈氏太极劲灌手指,杨氏太极没有手,就到腕 。厉害啊,一语道破陈杨的区别,悟道了啊。专修,修得深,修有得,才能集聚人气。

二、要明白什么叫太极拳

为什么叫太极拳?为什么要这样练?

练习太极拳首先要明理,就是要明白太极的理。闲暇时要读拳经,理论实践相结合。理论上,有许多论文可以学,难的是要让大家懂得。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

三、用意不用力的误解

用意不用力,是对初学者而言,目的是要找到柔劲,柔劲从松而来。不用力,才能去除僵劲拙力。柔劲从小到大,初始柔劲小,久之增大。太极劲最主要的是掤劲,功力深的掤劲大。除了手上有,身上也有,身上每一个接触点都要有掤劲。

拳友功夫不到,还没有练出掤劲,一经搭手,就发迷,不用力吧,对方推得自己没跟,东倒西歪,一用力吧,更没跟,被对方引进落空,因此为“不丢不顶”苦恼。

你不用力,对方说你丢了,你用力,对方说你顶了。为什么?告诉你,你没有掤劲,你用的是拙力,是力,不是劲。没有掤劲打底,别的劲都不可能有。拳家一搭手就知有没有,就是摸对方的掤劲。

你找到柔劲,放松了,才能产生内气,内气才能通经络,才能以内气催外形。这就是以意领气,气到了,形随气动,气不到,形截然不动。这时候掤劲才有了。练到这个程度,才能追求保养内气,充实内气,到丹田充实饱满,才能产生刚劲。

内家拳就是从柔入手练出刚劲。真正技击击倒敌手的是刚劲。淮确的说是内家刚劲------区别外家刚劲。外家是从刚劲入手练出柔劲,少林有类似太极拳的柔拳。

用意不用力,是不用力,不是不用劲。要化掉后天拙力,找到先天本力------劲,劲分八种,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在走架时细细体会。太极走弧形,圆弧就是点围绕圆心所作的运动轨迹。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每个人练起来各不相同。

有人是两个点连成一条线,中间没有过程。有人是以寸为单位运动,有分为单位,毫为单位,理论上达到纳米单位如果你是寸为单位,遇到分为单位的,那么你听不出对方的劲,对方对你的劲的力点方向大小了如指掌。

用意不用力,就是说不练肌肉。把肌肉忘掉。那么练什么呢?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所以练太极拳是不主张打沙袋举杠铃的。据说练成松空后,肩不挑手不提,就是怕肌肉紧张影响松空。初练推手,不到5分钟,就气喘吁吁,肩部肌肉酸疼。而久推之后,肩部肌肉就不酸疼了,要点是不要用肌肉,自然就是用筋骨皮了。用肌肉发出的是局部力。

四、练拳听音乐和打拳快慢问题

古人练拳好像没有音乐,但也不尽然。焚着香,抚着琴,达到一种境界。听着音乐练拳,感觉会比较轻松。自己练的时候,就要慢,不要受时间限制,可以听音乐。初学者借助音乐达到心平气和的和美太极心境,达到感官的愉悦从而表现在太极里。或者在心烦意乱时,是音乐和缓慢的太极由外向内慢慢 控制意念,让心平静下来。

心烦之人伴着音乐练习太极十分钟后就发现没那么心燥烦乱了,这是由慢和缓调整到了慢的呼吸,从而缓解了内心的急躁烦乱。而太极功底达到一定境界后,音乐固定的音律可能阻碍自己行拳的发挥。

五、何时开始可练推手

练拳第一个阶段是着熟,就是动作熟练,知道每个姿势的用意,知道劲从哪里走,能松沉柔,一起手,手上便有意,似有内气催动。此时就可以进入推手练习,也就是进入渐悟懂劲阶段。只有通过推手练习,才能进一步感知什么是柔,什么是松,什么是掤劲、捋劲等。

由此检验自己练拳的架子正确与否,毛病在哪里。练习推手,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对松、沉、柔、化的理解,从而在走架子时对“意”有进一步的理解。

你要想把拳场办的红红火火的,那么你就推手吧。只有推手才能引起你的真正的兴趣,才能使你真正开始懂得太极拳,热爱太极拳,爱一辈子;才懂得太极拳就是十三势,才能化繁就简,做减法,舍掉一部分,才能得到一部分,舍得舍得,有舍才能得,最好的选择就是放弃,十选一,放弃掉九个,剩下的就是最好的。

多不见得比少好。练108式不见得比40式功夫高。有人只练起势,搂膝拗步,倒卷肱,如封似闭,云手,野马分鬃,单鞭,收式,共8个式,一样出功夫。

只有推手才能聚集起人气,因为推手是要两个人合练的,而且是与不同的练家切磋的。每个人的劲都不一样,交流多了才能见多识广。推手还是很实际的推拿按摩,双方推起来,是给对方按摩,疏通筋骨,是给你练放松。

每天一早见面,就可以推起来,不必做弯腰压腿的淮备活动,先从直立态开始推起来,逐渐活动开,架子也逐渐放低。20-30分钟,到微微出汗,正好可以走拳架子。

你推过手,再走架子,你会发现自己对拳架子有新的理解,手上,会觉得有东西------掤劲的感觉。当然也可以先盘架子后推手。你会不断理解体会外三合内三合,体会虚实的转换------这些也只有通过推手才有感知,这就是“懂劲”的开始。

到这时候,你会发觉单推手就是懒扎衣的一种用法,四正手就是云手、如封似闭、搂膝拗布、野马分鬃的运用,你才会在走架的时候把内在的东西体现在架子里。

这时,才知道太极十三势是根本。才理解入门弟子一套拳学三年,一个式子不过不学下一个式子的道理,才知道入门先站三年桩的道理,才知道学拳容易改拳难的道理,才知道几天学一套拳架不敢说“会”,才知道“会”几十套架子不懂架子内涵等于零。

当你循序渐进学架子,才懂得原来传统太极拳编排套路极为科学,从起势到第三金刚捣椎,是基础的基础,必须反复练,反复体会领悟,进而把一个单式反复练,练到条件反射,才懂了一个式子。如此循序渐进盘架子和推手相结合,“懂”在其中矣。推手不是技巧,推不过人不是技巧问题。

六、练拳悟道 品味太极

太极拳是一首诗,一幅画,是无声的音乐,流动的雕塑。太极拳不是打出来的,是品出来的,只有品出来的太极拳才有味。

太极拳不是武夫拳,也不是体操,是哲学的拳术,是文化拳、化脑子的拳。太极拳是由人体内在的物质所产生的辨证运动,因此说太极拳是聪明人练的拳。

太极拳符合古代朴素的阴阳之理。太极拳与《易经》的「相生相克」同出一辄。太极拳理论融会了古代哲学、中医经络理论和气功养生理论,动作讲阴阳,讲虚实,讲矛盾的转化。

太极拳还是集佛家、道家、儒家思想为一体的「道德拳」。处处讲究以善为本、中庸和无为。即使用在搏击上也是「随屈就伸」、「捨己从人」。这是一种善与美的结合,是外在与内涵的高度统一。

太极拳的产生和发展由来已久。自老子始就在修炼符合太极之理的拳术。宋人又创太极图。到明清,太极拳日臻完善,并形成五大流派。著名太极拳大家杨禄禅京城比武无敌手,打出了太极拳的赫赫威名。

光绪的老师翁同龢观看杨禄禅比武大为惊叹,对王公大臣说:“杨进退闪躲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似太极浑圆一体也”。并赠一联:手捧太极震环宇,胸怀绝技压群英。此前,太极拳叫三十七式、炮捶、绵拳、化拳、沾粘拳。此后,太极拳名传遍神州大地。

太极拳不是体操,练太极拳不能练成太极操。太极拳是意识指挥身体行拳的运动,不是操。太极拳和太极操在外人看来并没有多大差别,甚至还认为太极拳外形不美观。这是不懂得太极拳的缘故。

李雅轩先生讲:“现在练拳人中,99%的人打的都是不对的,因为,他们不懂得太极拳。”

其实,太极拳和太极操内在的区别是非常大的。太极拳需要拜师,太极操不需要拜师;太极拳需要口传心授,太极操跟著练就会;太极拳是传承,太极操是普及;太极拳练的人少,太极操练的人多;太极拳僻静处练,太极操广场练。

太极拳每次练一套,太极操每次练七、八套;太极拳一遍有一遍的体会,太极操十年还是十年的重复;太极拳找拳味,太极操找外形到位;太极拳练意气,太极操练动作;太极拳用脚说话,太极操用手比画;太极拳练内功,太极操练外形;太极拳是用减法练拳,太极操是用加法练拳;太极拳是拳练人,太极操是人练拳;太极拳膝盖不伤,太极操膝盖会疼。操可以练成拳。

真人动图全解系列

1、【真人动图全解】太极拳十大技巧

2、【真人动图全解】二十四式太极拳

3、【真人动图全解】四十二式太极剑

4、【真人动图全解】陈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

5、【真人动图全解】国体版“八段锦”

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众号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