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瑞: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若干思考

本文字数:4795字

阅读时间:13分

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也就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主动适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战略谋划和康庄大道。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科学内涵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双循环”有“一般内涵”和“特殊内涵”之分。“双循环”的“一般内涵”是指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循环都处于双循环的“一般状态”。从经济活动的规律来看,在经济全球化、产业链和供应链全球布局的今天,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在内循环的同时,都不同程度地主动参与或被动卷入了外循环,只不过内循环与外循环的比重、结构有所不同,这就是“双循环”的“一般内涵”。

从经济发展战略导向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选择以外循环为主,还是以内循环为主,或者是内循环与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是由其发展阶段特征所决定的。美国、日本等世界发达经济体所走过的“以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主——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演进路径,就诠释和佐证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双循环”的阶段性特征和路径抉择。

中国过去的经济循环也是一种“双循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是一种特殊时期的“双循环”;在没有实行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参与国际循环的路径主要是“转口贸易”,那时中国的“双循环”是一种低水平,外循环严重受阻的双循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依托加工贸易“大进大出”,使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外贸依存度一度高达64.24%,同样是一种以国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

现在所强调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双循环”,是以创新引领为第一动力、以协调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以绿色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以开放为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共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双循环”。也就是说,现在所强调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双循环”。我们现在所强调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已经不是“一般内涵”的“双循环”,而是具有“特殊内涵”的“双循环”。

现在所强调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特指中国已经由一度的国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旧”发展格局,转变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即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逻辑和战略抉择

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深刻、厚重和系统的理论逻辑,是中国突破“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战略抉择和“中国方案”的有机组成。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仅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外严峻复杂形势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应急之举,更是顺应大国经济发展规律,把握中国经济发展主动权,扩大中国市场优势,稳定和优化产业链供应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中国高质量发展活力和可持续发展韧性、进一步深化中国的改革开放,重塑国际合作新势能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手棋”。

1.把握中国经济发展主动权的高位谋划

中国经济具有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的特点,不仅是“全球工厂”,更是全球最大的市场。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我们掌握国际分工主动权,保障中国经济体系安全稳定运行,是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保障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的稳健运行。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大国经济循环和大市场的逻辑。特别是14亿人口生存与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内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时俱进地适应了国内基础条件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际环境变化的特点,更体现了守成大国发展阶段转型的战略谋划;不仅仅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修复经济均衡的有效应对,更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过程中,基于新发展理念引领的发展格局的主动转型。

2.大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

历史上的经济强国大都是贸易强国,17世纪的荷兰、18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均是如此。因为,国际循环不仅能弥补本国资源禀赋的不足,而且能让该国通过学习效应、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等带动国内循环,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但是,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要想维持一个大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内循环仍然是内生性的决定因素。

从西方经济发展历史看,生产资料的扩张是资本主义早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这一过程维持了上百年,但终结于生产过剩导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国内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日本、德国、美国、英国等这些大国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一旦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必须要逐步从外向型为主的双循环,演进成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

中国内需规模和内需结构已完全具备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坚实基础。中国经济要实现外循环乏力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顺势而为,主动作为,扩大内需,“堤外损失堤内补”,实现可持续的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3.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长期战略是高度契合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诉求中有大量中国的、民族的、地方的元素和特质,需要以畅通国内大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高性价比的商品、服务、文化、生态产品等来满足。这样,才能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只有把14亿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放在国内大市场上来实现,才具有保障性和安全性,才能增强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经济的外循环为主并不是发达国家的标志,也不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单靠外向型经济支撑不起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更支撑不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特别是,中国一度在沿海地区“两头在外”的外循环,出口1000亿美元的代工品,进口800亿美元的零配件,扣除进出口流通费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大约就是100亿美元。但是,其对外依存度则高达1800亿美元。虽然“两头在外”的外循环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这种“打工型”外循环属于低端的外循环,从而绝不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

与此相反,发达国家出口500亿美元的芯片,就可能实实在在对该国经济贡献500亿美元,但它的外贸依存度比我们低得多。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看,2019年美国GDP总量是21.5万亿美元,外贸依存度只有19.5%,美国过去十几年一直维持这样的外贸依存度。日本也只有25%。欧盟作为一个经济体,其外贸依存度大约在22%。美日欧盟均是把内需作为一个磁铁,吸引天下各国与之相关联,最终靠内生的产业链供应链——“芯片”成为其强国战略的“压舱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中国遵循高质量发展演进规律的中国实践。

5.重塑中国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新势能的大国路径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大国经济在全面崛起和创新布局没有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为主的“定盘星”,是难以形成不断改进的竞争力和驾驭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未来国际大循环提升和顺畅的基础,是中国竞争力和价值链地位全面提升的关键,是摆脱简单开放带来的比较优势低水平锁定效应的关键,是建立安全高效经济体系的关键。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和延续,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的“运动战”,是未来“十四五”期间重塑中国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新势能的大国路径。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鲜明的“五新”特征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有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双循环一般的属性,更有与其他国家经济不同的中国经济双循环特征;它既有与中国过去双循环的某些共同属性,更有中国新时代和新阶段的新使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特点和亮点在于“新”,凸显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主动性”“全面开放性”“发展高质性”“区域差异性”和“多层嵌套性”等五个层面。

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主动性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体现战略主动性的双循环。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中国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不仅具备全球最完整且规模最大的工业供应体系,同时还拥有超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巨大和需求多样的国内消费市场,已具备了构建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的有利条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理念在中国经济循环战略上的主动践行,也是新发展理念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认识和实践中的深化和提升,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战略主动战。

2.“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全面开放性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体现开放性的双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是闭关锁国,也不是“出口转内销”。其目的在于激发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地联通,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即使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内循环”,它一方面以国内分工体系和产业体系为支撑,以国际循环为补充,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为载体的动态发展体系,新时代的内循环体系是开放的;另一方面,“内循环”也要利用外资、外企、人才和技术在国内生产,是开放性的“内循环”。

也就是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除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拓展“外循环”的新空间之外,还要着力把一部分过去需要进口的商品转化为引进外资在国内生产,把部分过去的“外循环”转变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内循环”。

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发展高质性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体现高质性的双循环。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在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赋予新动能。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外循环”层面解析,中国必须要提升中国进出口商品与服务的质量、效率和动能,提高单位外贸依存度的“含金量”和科技含量。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内循环”层面解析,我们必须促进国内经济向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产品质量优良化方向转型。

4.“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区域差异性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体现区域差异性的双循环。过去沿海“外循环”强势的省份,可能受到的冲击较大,转型发展的紧迫性更加强烈,“壮士断腕”的决心更大,措施更有力。这些区域会迅速地将外向型经济模式切换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模式,更多关切深耕国内市场、固化产业优势,市场经济“赢者通吃”和“马太效应”的态势可能更加显性。内陆地区的省份,“外循环”比重虽然不大,但基于“一带一路”建设步伐的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构建,外贸呈现出难得的“逆势增长”好势头。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外循环”,其对象国和地区结构也呈现出区域差异性。与中国外贸摩擦大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其比重会降低;欧盟、一带一路地区特别是东盟、日韩等参与中国“外循环”的比重会呈现增长势头。因此,各地要根据其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以田忌赛马思维,各显神通,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5.“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多层嵌套性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体现多层嵌套性的双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是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两个循环简单的物理组合。这种“双循环”新格局是“内循环”与“外循环”的“物理组合”与“化学反映”的多元复杂排列组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不同产业之间的循环、地区之间的循环,各种大力模式的交织循环、复杂循环、多元循环等;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不排除有个别的产业存在“外循环”为主现象。


文章来源:区域经济评论
感谢发布媒体及原文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版权问题请致电联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