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一七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下载
一、说大纲: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其中领域之二“表现”要求“初一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能够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与风格,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和意境。”,“能够依据歌曲的内容及情绪进行即兴创编活动。”。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二、说教材:1、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所教授的内容是人音版7年级第14册第1单元“难忘岁月”里的《游击队歌》。歌曲的节奏活跃、富于变化,曲调轻快、流畅,充满旺盛的活力,具有鲜明的进行曲风格。歌曲生动地刻画了游击战士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刻画了游击战士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群体英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击侵略者的坚强决心。歌曲为G大调,4/4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A段明亮轻快,巧妙地、恰倒好处地塑造了游击战士勇敢顽强、机智灵活、乐观豪迈的英雄形象。B段节奏发生明显的变化,显得沉着、坚定,与A段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展现了游记战士坚定、勇敢、豪迈、乐观的精神面貌。再现A段与第一乐段形成统一,无比清晰地表达了游记战士抗战到底的决心。
2、教材的地位、作用:《游记队歌》作于1937年年底,首次演出受到八路军总司令高级将领的热烈欢迎,随后便流传到全国各地。1942年拍摄的影片《自由中国》曾用此歌作插曲。此外,曾为大型记录片《华北是我们的》作配乐。1964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用它作重要素材,至今,这首歌仍然保持着久唱不衰的魅力。把《游击队歌》纳入初一的音乐教材,对于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这是十分必要的。
3、教学目的:(1)了解《游击队歌》的相关文化及历史背景,感受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战士英勇、豪迈的精神风貌。
(2)能辨别歌曲的演唱形式,用轻巧、弹性有力的声音与他人一起背唱《游击队歌》。
(3)能积极参与听赏、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并从中体验上音乐课的乐趣。
4、教学重点:(1)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背唱《游击队歌》。 (2)感受歌曲的情绪,表现歌曲的内容。
三、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本课所教的歌曲学生都比较熟悉,估计能唱者较多,但是对歌曲的结构形式弱起节拍的演唱不甚了解,能唱容易,但是唱出时代的感受,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较难。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赏”“歌唱”“创造表现”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绪,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法:1、视觉图像法:结合多媒体欣赏教学,让学生的视觉、听觉、情感同时参与,使内容具体形象化,加大了教学信息量,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表现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对比演唱法:让学生分析歌曲结构,用不同的情绪和声音演唱歌曲的两个乐段,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表现歌曲的思想感情。 3、创编表现法:师生共同创编声势节奏,即能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又丰富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带来的愉悦。
五、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播放VCD《咱当兵的人》,师生一起跟唱,体验军旅歌曲的特点(热情、自信、乐观、豪迈)。
教师:军旅歌曲大多反映了军人热情、乐观、坚强、豪迈的性格,同时,它也表达了人们对军人的一种情感。一些经典的革命歌曲常常传承着一定的历史与文化,讲述着一段段难忘的流金岁月。1937年年底,音乐家贺绿汀在救亡演剧一队工作,在山西临汾八路军办事处写了一首歌曲《游击队歌》,首次演出受到八路军高级将领的热烈欢迎,至今保持久唱不衰的魅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脍炙人口的军旅之歌。
2、新课教学:听赏不同演唱形式的《游击队歌》
(1)、听赏《游击队歌》(合唱)(整体感受)。 要求: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并思考歌曲描述了怎样的一个音乐场景。
方法:结合所了解的历史,谈谈歌曲的时代背景,游击队员的作战方式,学生眼中的抗日战争。(影视作品:地道战、南京大屠杀、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等)。教师小结:这是一首描写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歌曲生动地刻画了游击队战士在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机智、灵活、勇敢、顽强、豪迈的人民英雄形象。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战士深入敌人后方,在平原上,在铁道上,配合八路军作战,当时人们都相信,抗日战争一定能胜利,因为真理在我们广大人民手中。
(2)、观看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片段,再一次听赏《游击队歌》。 要求:引导学生分析歌曲旋律、节奏的特点,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旋律采用级进、四度跳进逐渐上行的写作手法,节奏紧密、富于变化。歌曲具有鲜明的进行曲风格,生动刻画了游击战士坚强、勇敢、豪迈、乐观的英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击侵略者的坚强决心。
(3)、聆听《游击队歌》(轮唱),进一步感受歌曲的表现形式以及音乐的艺术魅力。
要求:帮助学生分析歌曲的几种演唱形式,区分合唱与齐唱、轮唱与重唱、领唱与独唱。
学唱歌曲:(1)、学生轻声视唱旋律,注意后拍起唱的弱起节奏。(2)、随琴用lu模唱旋律,声音要求轻巧、有弹性。(3)、学生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4)、学生跟琴唱词。
3、分析歌曲结构:(1)、分析歌曲结构(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A—B—A)
(2)、歌曲第一乐段的旋律、节奏特点,采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 (旋律:级进、四度跳进逐渐上行。节奏:紧密轻快、舒展有力。表现游击队员不畏艰险、英勇善战的革命精神。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学生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演唱第一乐段的旋律。)
(3)、第二乐段旋律、节奏有何变化?表现游击战士怎样的精神面貌?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节奏由紧密变为宽松,旋律给人一种豪迈有气势并且乐观向上的感受。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
(学生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第二乐段的旋律,然后完整演唱全曲,注意歌曲的情感与力度表现。)
4、创编表现:声势节奏创编:师生共同创编简单、富有动感的声势节奏,通过跺脚、拍腿、拍手等动作,使学生学会灵活地运用身体的节奏动作为歌曲伴奏。(1)声势节奏练习时,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组练习其中一节奏型,然后交替进行,各种节奏熟练以后,可将拍手、拍腿、跺脚同时进行声势节奏练习。 (2)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在此声势节奏基础上,进行再创编。
(3)教师、学生对再创编的节奏进行点评。
5、小结:(1)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之间相互补充)。(2)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游击队歌》,了解了《游击队歌》的相关文化及历史背景,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获得了愉悦的感受与美的体验,最后,请同学们再一次演唱《游击队歌》,并用声势节奏为歌曲伴奏。
七、教学特色(总结以上过程和策略,我的教学特色是): 1、面向全体学生 突出学科特点;2、创造合作互动尊重独特体验
3、运用现代手段 打破时空限制;4、实现学科整合 了解多元文化
八、教学启示:本课以人文理念为主线,注重情感体验,从情境切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回顾历史,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处理学习的过程与情感处理方式,通过听赏、分析、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不断加深情感体验的深度,体现了音乐课程“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理念。
《四渡赤水出奇兵》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讲解、分析、学习,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组歌的概念和特点,体验力度、速度的变化在作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让学生在音乐中了解历史,以及体会长征精神。在讨论、探究、合作的愉悦过程中掌握演唱、演奏技巧,以达到对作品的深层感悟和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长征组歌》,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战胜政治上、军事上以及自然界的无数困难,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的英雄壮举,进而对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和讲解,使学生懂得组歌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难点:速度、力度的变化在作品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再这首曲子的歌词中: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以及我们领袖毛泽东,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历史事件?(震惊中外的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征组歌中的第四个乐章《四渡赤水出奇兵》
一、音乐知识讲解。师: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要欣赏一样艺术作品,首先就是要知道它的创作背景:介绍长征组歌(何为组歌)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曾参加过长征的一位名叫肖华的将军回顾他在长征中的真实经历,写成了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史诗。随后,晨耕、生茂、唐轲、遇秋等作曲家选择其中的10首谱成了组歌,分别描绘了10个环环相扣的战斗生活场面,并巧妙地把各地区的民间曲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曲调融合在一起,最终汇成了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 整个组歌共分为《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芒》、《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10个部分,接下来我们简要的来看看红军长征的经过!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四渡赤水出奇兵》,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编写的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当中的第4首。
3.接下来,请同学们分段欣赏视频片段《四渡赤水出奇兵》
欣赏时,请思考以下问题 :告诉同学们欣赏音乐作品的几个要素: 1.旋律歌词 2.表演形式 3.节奏速度 4和声伴奏
由这几个方面得出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绪以及思想。每段所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怎么样的?这首合唱曲合唱的形式都有哪些?(教师可解释:演唱形式如有齐唱、混声合唱,领唱,跟唱、对唱、轮唱,独唱等
聆听第一段:请学生回答它的演唱形式,第一段女声领唱——跟唱,轮唱
教师讲解:“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开头几句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自然环境。所以演唱者也用十分缓慢的节奏,和悠长的曲调来表达红军长征环境的艰苦,
PS(横断山脉位于我国西南部,因横隔东西交通,故名“横断”。) 范唱曲调:说明节奏缓慢,旋律悠长,(引入贵州,云南等地干旱的事件)中间的的滑音解释(演唱手法是模仿哭腔,最后的水似银哪,运用语气词来表达叹气的感觉)所要表达红军长征路途艰苦,行路之难。(节奏缓慢,通常以小调式来表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对比欣赏。
聆听第二段:第二段女声合唱—男声合唱—混声合唱;讲解何为混声合唱:表现了军民鱼与水般的关系,互相支持,互相依靠。
2、“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这两句写沿途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聆听第三段:1.第三段表演形式男声齐唱;“横断山……压黔境”,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语气沉重。对比第一段 钢琴演示。
聆听第四段:1.第四段男中音领唱。而后勇跟唱轮唱的合唱形式。2.表现的情绪是自豪的,愉快的(可对比欣赏《猪八戒背媳妇》。3.突出表现和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以少胜多,出其不意的军事艺术。
视频讲解 四渡赤水的大概过程。
学唱第四段:教师范唱,学生跟唱,而后进行跟唱游戏,男女生配合。总结: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四渡赤水出奇兵这首曲子,了解了长征的经过,通过音乐欣赏到了红军不怕艰苦,顽强抗敌的作风,以及毛泽东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最重要是我们要领悟这些长征精神,用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去。
《保卫黄河》
教学目的要求 :1、聆听歌曲、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感受、体验其音乐内容、音乐情绪及不同表演形式的不同效果,理解其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
聆听《四渡赤水出奇兵》,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内容、音乐情绪,认识歌曲的演唱形式。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辨认乐曲的曲式结构。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进入音乐课礼式,上课(让学生做好上课的准备) 二、导 入:
三、进行新课:1、欣赏齐唱、轮唱《保卫黄河》。《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歌曲的齐唱为多乐句的单乐段结构,后面采用卡农的形式写成轮唱,具有进行曲的风格。歌曲以跃动的、生机勃勃的音调,以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步扩张的音型,生动地表现了游击健儿前赴后继、英勇战斗,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奔赴战场的壮丽情景。这首歌采用了民间打击乐的节奏和广东狮子舞音乐的旋律为素材,从而使歌曲显得明快、豪放,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在齐唱之后,采用二部、三部、四部轮唱的形式,形成一种此起彼伏的浩大声势。在轮唱中,“龙格龙格”的衬词穿插其间,使音乐显得富有变化,妙趣横生。这种艺术手法,很容易使人联想:革命的武装力量在斗争中逐步发展壮大。它犹如黄河的滚滚洪流,势不可挡,侵略者必将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在轮唱之后,有一大段器乐的间奏。它不仅进一步渲染了气氛,刻画了形象,还用逐步转调的方法为歌曲的最后部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转调后的合唱,更凸显了中国人民誓将侵略者消灭干净的坚强决心。
2、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
《保卫黄河》采用自由变奏曲式写成: 引子用了《怒吼吧!黄河》的音调为素材:
随后糅进了歌曲《东方红》的音调:
这段引子象征着毛主席、党中央发出了战斗号召。钢琴由慢到快地奏出华彩乐句,表现全国人民紧急行动起来。随后,乐队再奏《怒吼吧!黄河》的战斗性音调:
继而引出《保卫黄河》的主题,表现抗日军民斗志昂扬、奔赴战场的情景。
主题之后的七个变奏分别在A大调、D大调、bB大调、F大调、bG大调、bA大调、bB大调上发展变化,展现了一幅幅英勇抗战的壮丽画面。时而由乐队奏出硝烟弥漫、战马奔驰游击健儿勇敢杀敌、革命队伍千军万马势不可挡的伟大气势;时而又由钢琴和乐队奏出抗日军民与敌人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在音乐逐步达到高潮的时候,《东方红》的音调由木管声部和弦乐声部强力度地奏出。它象征着有了毛主席的领导、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伟大的抗日战争逐步走向胜利的坦途。
变奏八(尾声部分)再次奏出《保卫黄河》的音调,并将音乐推向高潮结束。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以群众歌曲的音调为基础,广泛吸收了民间音乐的因素,使这部巨著的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懂。这部合唱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历史,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展现了抗战必胜的前景。这部合唱具有写实性、史诗性、交响性的特点,也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时代特点,为我国现代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典范。
(教学意图:1、欣赏齐唱、轮唱的《保卫黄河》,对歌曲有一定的了解,为后来的协奏曲欣赏打下基础。
2、聆听钢琴协奏曲应着重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为了理解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内容,要引导学生感受、辨认乐曲的曲式结构。为此,老师要有适当的、简要的解释。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要求背唱《保卫黄河》。在欣赏了齐唱、轮唱及钢琴协奏曲形式的《保卫黄河》后能对作品进行简单的分析。
《阿伊亚——非洲的灵感》
一、教材和内容分析:《阿伊亚——非洲的灵感》是选自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第十四册第2单元的知识内容。他是以1=B调,总体节拍是6/4拍的一首无伴奏的三重唱歌曲,是典型的非洲音乐,具有典型的非洲鼓点的节奏特点,这首歌曲他原是一首中非的民间歌谣,没有很多的歌词,而且旋律和节奏也是十分的简单,特殊音符只有休止符号,并没有其它过多的节奏类型,而且歌词也只有“嗨呀,嗨呀,”一类的衬词,歌曲的主要思想内饰是,表达了一种思念的感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教学目标: 在新时期下,看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就要看他的课程理念。
在新课标中要求,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鼓励音乐创造,培养民族意识,并且与三维目标紧密相结合,因此我给本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歌曲,能够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阿伊亚——非洲的灵感》这首歌曲,并且能完整的进行三声部的演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和学唱歌曲之后,学生能够基本的掌握各个音阶,音层的关系,以及歌曲的节奏,音色,和旋律的特点。并且进行简单的音乐创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本堂课的歌曲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思乡爱国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中一年级的同学,相对于低年级的同学来说,他们的生活范围和生活领域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他们更加具有好奇心,他们的体验感受和想象能力都有了进一步的增强,这个时期的学生以逻辑思维为主,创新的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增强,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评价水平也逐步提高了。音高掌握也基本到位,但是学生对音乐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并不是很好。在这一个阶段里的学生正处在变声期阶段,所以在课堂当中不适合强度大,难度高的训练,而且学生的表现欲望也比较强,但是有时候又胆怯,希望得到老师,学生的尊重。
四、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歌曲,能够自然,流畅,并且有表情的演唱好歌曲《阿伊亚——非洲的灵感》
五、难点:通过聆听,学唱,过程中,学习歌曲时,掌握好歌曲的音阶和音层关系,以及非洲音乐的节奏,旋律的律动感的特点。
六、教学方法和教具:在本堂课当中,我将采用,示图法、讲解法、讨论法、谈话法、聆听法、欣赏法等,在借用钢琴,音响,多媒体课件等教具,同时相结合,使用与课堂当中。
步 |
老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师意图 |
|
组织 |
1.播放一首非洲音乐《阿非里戈》.学生陆续的进入教室,坐到位置上。(用另外一首典型的非洲音乐代表歌曲,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入这节课所要上的歌曲内容。) |
|||
二、 情境创设 |
刚才听的这首 歌曲是一首非洲音乐,十分的活跃,感觉像回到了原始部落,那今天就给同学们上另一首非洲音乐名字叫《阿伊亚——非洲的灵感》 播放歌曲《阿伊亚——非洲的灵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我会提出两个问题:a.同学们:听了音乐之后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的歌曲么?你对这个地方有所了解么?b.听了这首歌曲之后,觉得他的音乐情绪是怎么的?3.展示关于非洲地方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系列图片。 |
1.学生回答问题, 2.学生能够简单的说说自己对非洲的了解,并且说出非洲地方有哪些特色。(例如非洲的鼓,非洲的民族服装特点,非洲人的印象等) 3.学生听了音乐之后,说出音乐的感觉,音乐情绪是中速的,与《阿非里戈》比较起来,并不是十分的欢快活跃,觉得是缓慢的。 4.学生观看组图,了解非洲的地理文化,了解非洲黑人们的乐器。 |
用一首非洲歌曲,直接把学生的情绪引入到课堂当中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用问题法,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听音乐,寻找出音乐的情绪和节奏的特点。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是一首表达思念的歌曲,明白要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好这首歌。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不同的音乐风格和特点,并且用图片展示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更直观更具体的了解到,非洲这个民族的地域特色,以及这个民族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一种精神。 |
|
三、 新 课 教 学 |
播放音乐《阿伊亚——非洲的灵感》,让学生感受音乐旋律的律动。把音乐中难掌握的句子罗列出来。 让学生反复多次的练习,这几句的音高以及和休止符停顿的时间特点。 2.课堂中,拿出准备好的鼓,让学生分组演唱进行小比赛,用鼓声来代表重音和休止符号。 聆听三重唱,学习另外的两个声部,再集体进行三重唱的演唱,按实际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进行视谱学唱,难唱的句子,则由我来范唱,让学生跟唱。 让学生来进行打节奏比赛,然后进行三重唱的演唱。看哪组打的最好。再给不足的一组进行示范和改正。 |
学生说出自己难掌握的句子 2.让每一组拍一个学生代表上台来拿着鼓,然后进行演唱第一声部,唱到重拍和休止符的时候都击一下鼓。 3.学生学习第二个声部和第三个声部,进行视谱,听着旋律跟唱,难的句子由我来示范,让学生跟唱,反复的练习。 4学生分小组进行比赛打节奏,打出歌曲的特点,音乐的律动感。 其他的学生在台下监督,看哪组打的最好。 |
在这个环节当中我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能够深刻的感受非洲音乐的特点,了解非洲音乐的节奏的特点,非洲音乐特别多的就是鼓点类型的节奏,带有很多的休止,所以课堂中利用我们中国的小鼓来代替非洲鼓,进行小组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鼓点节奏音乐的特色,并且让学生进行三声部学唱和练习,对于初中生来说,很少接触三个声部的练习,觉得学起来很起劲,所以,在学生学唱三声部的时候,会花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唱好三声部,提高学生的音乐演唱水平,丰富自己对音乐演唱形式的了解。在最后让学生视谱,打着拍子来演唱歌曲,能够让学生再次结合着节奏特点来进行演唱,不仅仅得学习了音乐的节奏,而且也学习到了更多的演唱形式。 |
|
四: 拓 展 延 伸 |
首先,我将播放一个电影《我是谁》的一个片段,这部电影是由香港著名的演员成龙主演的,他在剧中是扮演一位流落在非洲民族的外来者,失意之后在非洲土地上与非洲人民一起生活,然后围着篝火伴着非洲音乐一起跳舞的电影片段。 2.谁是模仿王,让学生自主的发挥想象,然后用自己的音乐形式,进行音乐创造,进行模仿。 |
1.学生观看影片。 2.学生进行音乐创造。 3.学生利用《阿伊亚——非洲灵感》里的旋律进行简单的歌词创编,用旧的歌词来填写新的旋律。 几个同学一组,进行男女生轮唱,合唱,打节奏的方式。 学生观看影片,创编一些简单的非洲舞蹈动作。 学生能够通过观看影片,模仿功夫演员成龙,在剧情中搞笑的动作以及表情。 |
在这个环节中,是开发学生的大脑的环节,我利用大家都熟悉的演员的电影来启发和诱导学生去想象,去创造。 在观看影片的同时,又给学生带去了乐趣,用娱乐,搞笑的画面来吸引学生,给学生带来欢笑,使学生在我的课堂当中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吸收音乐的知识内容。然后给学生们分析非洲音乐和舞蹈的作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对其他民族音乐的知识了解。 |
|
八、课堂总结:总的来说,这是一节培养学生积极的学唱歌曲《阿伊亚——非洲的灵感》这首歌曲的一节歌唱课,培养了学生分析音乐的能力,本节课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改进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倒带,改进了老师一味的范唱学生跟唱的教学模式,节约了很多时间,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娱乐,轻松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在拓展延伸这个环节,学生的积极参加,和活跃的气氛,以及学生的创造能力都超出了我的预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积极性,把课堂知识内容融入到生活当中来。这种效果很不错,让学生体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又能够学习到知识的一种课堂模式,但是这种课堂教学过程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我会努力的去改正不足之处,以期取得更好的成绩。
非洲鼓乐 教案
理念:音乐是民族性的文化,也是多元化的文化,本课围绕“非洲的灵感”这一单元,选择了具有浓郁的非洲风俗的鼓乐为主要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感受,体验非洲鼓乐的特点及其对相关文化的了解与接纳,进而产生兴趣,以此来扩大学生的欣赏视野。
教学目的:一、帮助学生了解喜爱非洲鼓乐。 二、感受、体验非洲鼓乐、并为歌曲配上鼓乐伴奏
教学重、难点 :一、感受、体验非洲鼓乐节奏;二、运用非洲鼓乐节奏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师击鼓、学生进教室;2、出示图片;3、揭示课题、非洲鼓乐
情境导入:用直观感性的设问,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与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 1、图中文鼓的特点? 2、感受鼓乐 3、师总结引出非洲鼓语 4、学生创设自己的鼓语
5、找出图中的组成部分 6、引出鼓在非洲的又一象征
7、感受鼓乐:(1)听鼓乐、拍节奏;(2)介绍有特点的非洲鼓乐节奏(学生对非洲鼓乐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突出本课的重点,对非洲鼓乐加深一层了解,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解决了本课的难点,加深了对非洲鼓乐节奏的了解)
三、学生创编:1、复习歌曲《啊》 2、编配节奏型
四、课堂小结:在非洲鼓语中结束本课。学生对鼓乐的认识由理性上升为创编,使学生产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课后反思:这节课,我曾在市直中学的新课程展示课中上过。以下是本人的教学反思与听课老师的课后的评价。
这堂课中,我突破以往旧的教学观念紧紧围绕课题,始终以“玩鼓”为主线,巧设问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只要每位老师,巧设教学环节,就会使学生从被动转变为主动的学,学生就会喜欢上音乐课。
《鼓乐》及《非洲民间音乐片断》
设计思路:《鼓乐》及《非洲民间音乐片断》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初中音乐七年级14册第二单元,本课主要是通过几首西非及南非的典型音乐让学生感受非洲音乐的主要因素是节奏。而表达节奏的主要乐器是鼓,而鼓被称为非洲传统音乐之魂等特点。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特征,我在本节课的每个环节中,采用游戏、创编、讨论、参与实践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在氛围上注重以鼓的节奏传情来打动学生,使他们乐于参与主动探索,用亲身体验让学生对非洲音乐的强大艺术魅力加深印象,认识非洲音乐对世界音乐重大贡献的意义所在,使学生认识艺术的感人之处正在于源于生活才能高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鼓乐》及《非洲民间音乐片断》使学生了解鼓是非洲音乐节奏的基础,用鼓的多变的节奏表达不同的情感等特点;2、通过聆听《非洲民间音乐》及《战士的舞蹈》让学生认识两件非洲的特色乐器马林巴和南非鼓;3、通过模仿《鼓乐》的节奏创编演奏活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在唤醒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同时达到使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参与的教学目的;4、通过本课活动培养学生表现自我、健康自信的心理品质。
教材分析:《鼓乐》是非洲加纳共和国的一首民间鼓乐曲。这首乐曲具有典型的非洲音乐节奏特点——即“跨节奏”。在这首乐曲中铃铛、拉托、鼓按照顺序逐渐加入演奏,每个人的节奏与别人是不同的,但又在同一周期里反复演奏形成非常复杂彼此跨越的节奏效果。《非洲民间音乐》是冈比亚人由两架马林把一起演奏的,音色明亮悦耳,两个声部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战士的舞蹈》是由南非鼓独奏的乐曲,这是一种较大的鼓,声音洪亮,是一种表现战士们勇敢热情舞蹈的伴奏音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欣赏《鼓乐》及《非洲民间音乐片断》使学生充分认识非洲音乐表达节奏的主要乐器是鼓,而鼓是非洲传统音乐之魂。通过对节奏的认识和感知能力,从而进一步认识节奏的变化、力度的强弱对表现音乐情绪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与导入:
1、声音训练:呼吸的练习(音阶上、下行)
2.复习歌曲《阿伊亚——非洲的灵感》【设计意图:演唱在音乐教学中永远是学生的主要实践活动之一,所以对学生的声音训练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复习歌曲巩固已学内容,自然的引出本课内容】
3.反馈课下搜集情况,导入新课:a.请学生到前边把自己收集到的到的有非洲音乐影响的流行歌曲及音乐作品的音像资料通过多媒体介绍给大家。 b.教师在屏幕上展示非洲大陆的版图并让学生找一找西非在哪?加纳共和国的位置在哪?并谈谈对其的了解。【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收集成果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有成就感,也体验到了探究学习的乐趣,寻找西非加纳共和国并让谈其印象,意在使所学知识相互整合,倡导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探索及知识的横向联系能力。】
二、感知新课: 1.欣赏来自加纳共和国的一首民间鼓乐曲《鼓乐》。
2.对学生提出问题:从这首乐曲中你听到了几种不同的打击乐器?这些乐器是按照怎样的方式参与演奏的?你感觉这首《鼓乐》在节奏上有山么突出的特色?
3.学生讨论发言得出结论:乐曲中有铃铛和五个鼓(即拉托)。
铃铛和鼓1、鼓2、鼓3、鼓4、鼓5各种乐器按照顺序逐渐加入演奏,并不断反复,最后6件乐器同时演奏。 每个人的节奏与别人是不同的,但又在同一周期里反复演奏形成非常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即横向保持同样长度纵向形成节奏变化。
【设计意图:这部分主要通过观赏、聆听《鼓乐》演奏及针对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自己感受西非《鼓乐》的主要特征,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评价音乐的渴望培养鉴赏音乐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感受音乐的内涵,而不是流于好奇、好玩。】
4、模仿《鼓乐》、创编节奏、演奏实践:(1)班学生分成三组,任务要求:以4、4拍,每组创编一小节节奏。
( 2 )让每组自制一个鼓(可用鼓的代用品)要求:熟练演奏自己的创编节奏。
(3)模仿《鼓乐》演奏方式完成下列创编方案: 每组按照顺序逐渐加入演奏,并不断反复,最后三组乐器同时演奏。 要求:节拍正确、节奏清晰,达到横向保持同样长度纵向形成节奏变化的演奏效果。
(4)演奏实践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设计意图:这一模仿《鼓乐》创编节奏的演奏实践活动,完全是以学生为主要参与者,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已在给学生一个创造、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在自我创造中体验学习音乐的乐趣,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得到的是成功的喜悦,体验到音乐感人的魅力,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充分体现音乐是一种参与的艺术是一种实践的艺术。是一种全身心地投入而产生情感共鸣的艺术特征。】
5.认识特色乐器马林巴和南非鼓【设计意图:采用先听片断再去辨别音色的介绍乐器的方法,意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加深印象。寻找乐曲所在国家的位置意在使所学知识相互整合倡导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探索积及知识的横向联系能力。】
(1)在非洲大陆的版图并让学生找一找冈比亚在哪? (2)聆听 《非洲民间音乐》,并说说马林巴的声音特点。
(3)在非洲大陆的版图并让学生找一找南非在哪? (4)聆听 《战士的舞蹈》,并说说的南非鼓声音特点。
三、知识拓展:听三段不同菲格的音乐片段【设计意图:这个知识拓展的目的在于巩固对非洲音乐的认识提高辨别能力使学生对各种不同的音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知道音乐的不同在于风格。】要求学生说说它们分别来自哪个地区,并说明理由。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分别为:拉丁美洲、美洲、亚洲。
小结: 1.总结归纳非洲音乐的主要特征。 2.讨论非洲音乐对西方流行音乐的影响及现代非洲受西方音乐的影响都有哪些。 3、揭示非洲音乐对世界音乐的重大贡献及艺术魅力之所在。
【设计意图:通过对非洲音乐的总结归纳、探究式的讨论意在把本单元的知识引深和拓展培养学生用联想的开放,也通过讨论探究的方式拓展学生对非洲音乐的认识,揭示非洲音乐对世界音乐的重大贡献及艺术魅力之所在。使所学内容进一步提升。】
《十送红军》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十送红军》。我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本课选自人音版七年级教材第十四册第三单元《长江两岸》,本单元主要是学习长江两岸的民歌,这是第一课时唱歌课。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其主要种类、风格《课程标准》从音乐学习的角度入手,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领域,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表现包括演奏和演唱两方面,其中对于演唱的的要求是:能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能够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积极参与齐唱、轮唱及合唱,并对指挥的起、止、表情等作出正确的反应。能够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与风格,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和意境。能对自己、他人、集体的演唱作简单评价。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其主要种类、风格也是我们音乐探求的目的。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他们特别喜欢唱歌,愿意合作交流,能够大声的演唱歌曲,对音乐的学习表现出极大的探索热情。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学生的了解,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认知、能力目标:能够用深情怀念的情绪演唱《十送红军》; 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我国江南地区的民歌级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
引导学生聆听和感受音乐,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歌曲演唱情绪的理解、把握。为了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法和学法:(一)教法。在一节课中采用的方法很多,我主要用以下几种方法:
1、范唱法:范唱,能调动学生学习歌曲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唱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听觉上保持对音乐的热情,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作为一个音乐教育老师,在唱歌课教学中应力求通过范唱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诱发学生兴趣,引起美感,产生共鸣,使学生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在审美的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提高素质。因此,在导入环节中,我先范唱歌曲,激发学生兴趣。在学唱歌曲时,再欣赏歌唱家的演唱,使学生置身其中,聆听并感受音乐,并在此基础上学唱歌曲,表现音乐。同时,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我会走进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学唱,解决问题;2、启发、讨论法:对本节课的难点——歌曲情感的理解,采取教师启发,师生讨论法,加深学生对于歌曲情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
(二)学法指导:体验式音乐学习:是指在从“体验”中实行对“音乐知识”的学习。音乐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没有学生主体参与体验,就难有真正的音乐教学。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自己亲身主动地去体验、领悟、探寻,与音乐融为一体,才能对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实行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
最后,我来具体说说教学过程。在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人入胜;二、学唱歌曲,演绎音乐;三、查找音乐,拓展延伸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人入胜导入环节,我将直接演唱歌曲《十送红军》。既给学生直观感受,又能激发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这是那个地区的音乐?你知道歌名吗?随之,结合地理知识,了解长江两岸的省份。导出课题《长江两岸》。
(二)学唱歌曲,演绎音乐:1、完整欣赏全曲,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意境。
欣赏过程中,要求学生随音乐哼鸣,这样既完成简单的发声练习,又让学生熟悉了旋律。欣赏完后回答问题:这首民歌的情绪是怎样的?这首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们可能会说出一些比较相符的答案)在此,我给予学生肯定与可观的评价,并激发鼓励学生学会这首歌。
2、学唱歌曲。学生只有在熟唱歌时才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
读歌词,品意味。 歌词教学也是本课中不能忽视的一个环节。我采取了让学生朗诵歌词——加方言朗诵,增加学生朗诵歌词的趣味性,并体会江西民歌的方言特色。
看歌词,听范唱,学歌词,唱旋律。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采取教师范唱、学生轻声吟唱,全体学生合唱,分组练唱等方式来达到熟唱歌词的目的。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于歌曲的感受和分辨能力。在学生分组练习过程中,我将在学生中间进行单独指导,适当的提问个别学生,询问他们认为的难点并和学生一起解决。在唱熟练歌词的情况下,我会和学生一起唱旋律,并分析讨论旋律的特点。然后,以组为单位进行演唱评比,提高学生的演唱激情。
3、体会情感,用情歌唱:好的一堂课除了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完成教学难点,也为了培养他们表现的意识和能力,我向学生介绍歌曲地创作背景(※),并引导学生分析歌曲,探讨比较适合的演唱情绪。为了更好的加深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师生共同赏析宋祖英的演唱,增加感性认识。 最后,我们师生有感情的共同合作演绎《十送红军》。
(三)、搜集音乐,拓展延伸:最后,我将总结全课,推荐湖北、江西的其他民歌让学生欣赏,同时要求学生课下搜集长江两岸其他省份的民歌,下周课上学习交流。通过课后延伸,再次启发和调动学生继续求知的欲望,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使得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得到了无限的延伸。
采茶舞曲》
教学目的要求:(一)喜欢我国江南地区的民歌及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
(二)能够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采茶舞曲》
教学重难点:1、用方言演唱《采茶舞曲》;2、由于歌曲的旋律颇为婉转细腻,因此要注意演唱的准确性及流畅性。
3、为把握歌曲的风格,要注意旋律中连音与顿音的细致要求。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1 听着音乐进教(播放《采茶舞曲》)。2 师生互相问好(创设良好的音乐气氛。)
二、导 入: 教师弹奏《采茶舞曲》的主旋律进行导课。
三、进行新课:(让学生在聆听音乐和实践的过程中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
1 听《采茶舞曲》的录音范唱磁带。
2 介绍《采茶舞曲》—— 作于1958年春。这首歌原为越剧现代戏《雨前曲》的主题歌。后来,根据这首歌又创作了歌舞曲《采茶舞曲》,因而得以广泛传唱。《采茶舞曲》揉进了越剧唱腔的音调,流畅而柔美,富有浓郁的江南特色。歌曲的前四句歌词(第1—16小节),旨在赞美江南秀美的景色及茶乡西湖的新气象。这一部分的音乐优美婉转,细腻中带有轻巧的色彩。歌曲后面的六句歌词(第17—36小节)先是表现采茶姑娘的劳动景象,而后则表现采茶姑娘的心情。因此,从音乐上看,先用跳动活泼、明快清新的旋律来表现劳动的景象。它的句幅较小,而动作感很强。随后,将句幅拉宽、音调上扬,突出地展示出采茶姑娘的兴奋、幸福心情。
3 跟随录音学唱《采茶舞曲》,提醒学生注意方言的发音。 4 跟着钢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布置作业: 比较《采茶舞曲》和《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两首歌曲的风格特点,说说自己的印象。发挥学生动脑和总结能力。
《欢乐歌》
目 标 |
【 知识目标】能够感受《龙船调》的内容及地方风格【能力培养】用《欢乐歌》与《小放驴》作比较,感受、体验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并认识《欢乐歌》的创作特点。 了解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特点。【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对江南地区的民歌及民间音乐喜欢和热爱。 |
|||
重点 |
注重感受音乐的风格特点 ,体会地方风格的音乐特点。 |
|||
难点 |
乐曲的背景简介、感受两首歌曲的演唱情绪。 |
|||
教法 |
讲解法、 分析法 、 拓展法 |
|||
板书 |
《欢乐歌》:1、江南丝竹介绍 ;2、民间乐曲 3、歌曲中背景的介绍和分析乐曲的风格特点 |
|||
教学环节 |
教 学 内 容 |
阶段目标 |
学生活动 |
|
导 入 |
在江南的丝竹乐曲中,有著名的八大名曲。江南丝竹具有抒情优美、清新流畅、典雅细腻的风格特点。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江南丝竹乐曲——《欢乐歌》。 |
由江南丝竹引入乐曲进入新课。 |
学生进入状态 跟随教师思路进入新课 |
|
新课学习 介绍背景 初次播放 感受音乐 初步欣赏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 再次感受江西歌曲带有越剧的特点 |
背景介绍: 《欢乐歌》是江南丝竹中的八大名曲之一。乐曲的旋律流畅明快、起伏多姿,结构富有层次。这首乐曲采用将母曲放慢加花变奏的手法发展而成。 从音乐情绪上看,乐曲开端的第一变奏给人以优美抒情、典雅明朗的印象;乐曲中间部分的第二变奏,既延续了第一变奏的音乐情绪,又渗入了欢快活泼的因素在内;乐曲的最后——母曲部分,形成乐曲的高潮,其情绪欢快活泼、喜庆热烈。总之,它表现了人们在节日期间无比欢乐的心情。 |
对乐曲的来源讲解。乐曲的旋律流畅明快,结构富于层次性。 对学生讲解这首乐曲的结构特点。 在变奏乐曲中 对乐曲的表现情景介绍,理解歌曲表达的意境。 |
学生了解乐曲选自哪里?乐曲中的分析了解乐曲的旋律等特点。 学生了解乐曲的结构,有变奏曲式的结构特点。 学生理解歌曲中表达的意思。 |
|
江南丝竹介绍 作品分析: 创作内涵 |
江南丝竹:江南丝竹是我国传统器乐乐种之一,主要流传于江苏、上海一带。 乐队中常用的乐器有:二胡、琵琶、小三弦、扬琴、笛子、箫、笙、鼓、板、木鱼、铃等。 |
介绍江南丝竹的流行地。 介绍丝竹乐队的规模。 学生理解了乐曲中演奏时的乐器有哪些? 讲解江南丝竹的风格特点。 |
学生了解乐曲的流行地。 学生了解丝竹乐队的规模。 学生。理解了乐曲中演奏时的乐器有哪些? 学生了解江南丝竹的风格特点。 |
|
巩固提高 总 结 |
书上27页4. 5题:在次复听一遍音乐片段,对乐曲的风格作以更深刻的了解 本课重点掌握乐曲的风格特点。 演奏江南丝竹的乐器有什么? 江南丝竹八大名曲都是什么? |
巩固学习 复听作品 总结本节课内容 |
共同做题 加深印象 学生一起总结 |
|
《摇篮曲》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以柔和、甜美的音色;舒展、恬静、安逸的情绪学唱这首世界著名歌曲《摇篮曲》,感受歌曲中柔情真挚的母爱,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2、运用音乐肢体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情感,使之深入理解作品,表现作品,创作作品.
3、了解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在艺术歌曲创作上取得的成就和贡献;了解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
教学重点、难点: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和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全曲.
教学过程:一,课前欣赏,创设情境: 多媒体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学生伴着甜美的音乐走进教室 (设计意图:运用熟悉的旋律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师生交流,酝酿情感: 1,教师: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是什么? 2,小组交流:向同伴讲述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
三,共诵古诗,深化情感
1、教师:母爱就像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就像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唐代诗人孟郊,历经坎坷,穷困愁苦,而母亲的笑容却时刻令他梦萦魂牵。在他得知母亲将来的消息时,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携妻将雏,到溧阳城外迎接母亲.母子相见热泪盈眶,望着母亲苍老的容颜不仅怆然饮泣感慨万千,提笔赋诗。于是熔铸了这首饱含母爱的《游子吟》.诚挚深切,传诵千年!
2、学生:饱含深情地共诵古诗,表达自己对母亲真挚的爱。 (多媒体展示孟郊的《游子吟》)
四,聆听歌曲,体验情感
过渡语: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母亲就把自己的心分成两半,一半变成摇篮,一半变成摇篮曲,没有比睡在母亲心瓣里更幸福的了,没有比伴着母亲的摇篮曲入睡更甜美的了!
1、聆听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让学生初步感受经典音乐的魅力。
2、教师: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母亲哄宝宝入睡时唱的歌曲,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亲切祝福。)
教师:歌曲具有哪些情绪特点 (舒缓的、亲切的、宁静的、甜美的)
3、教师范唱,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情绪,鼓励学生轻声模唱。
4、讲故事:1858年,勃拉姆斯在汉堡指挥女声合唱团时,与女歌唱家法柏夫人相识,她很喜欢演唱勃拉姆斯的歌曲。十年后――1868年,法柏夫人生了第二个男孩,作曲家闻讯后,决定写一首“摇篮曲”向她表示庆贺。于是,便从《德意志儿童绘画读本》一书中选取一首童谣并将其改编成歌词,创作出这首脍炙人口的《摇篮曲》.
五,学唱歌曲,表现情感: (一)带入歌词学唱,体会歌曲意境
1、学生轻声朗读歌词,领会歌词大意。(指导纠正个别字的咬字吐音,并按节奏进行朗诵.)
2、学生挑选歌词中描写的事物,构思出一幅温馨画面。(多媒体展示图案:小宝贝、母亲、丁香、红玫瑰、天使、圣诞树
3、结合画面复听录音,并随录音轻声跟唱,体会歌曲意境。 4、教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学唱歌曲。
5、学生聆听教师范唱,边听边划拍子。思考: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塑造了什么音乐形象 (摇篮摆动的音乐形象)
6、让学生用小哼鸣哼唱旋律,并自己设计动作(如摆动身体,晃动手臂等),体会摇篮摆动的律动感。
7、指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演唱。 8、随录音伴奏演唱全曲。
(二)学唱旋律
1、教师视唱旋律,学生小声跟唱。 2、请学生找出旋律中难唱的地方,大家一起交流与练习。
1)弱起小节(讲解定义,举例说明,歌唱要领); 2)附点节奏; 3)倚音(讲解定义,举例说明,歌唱要领)
3、学生随钢琴齐唱旋律,边唱边律动。
(三)、整体演唱,对比练习: 1、学生把歌词带入,饱含深情的演唱全曲。
2、复听录音,分组讨论:自己的演唱与录音上的范唱有何不同然后各组发言,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打破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启发他们自己寻找差距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力度、音色、情感等方向分析,并划分音乐结构,体会情绪上的前后对比。)
总结:演唱时音量应稍弱一些,音色应更柔和一些.歌曲的结构为二部曲式A―B,第一乐段A表现母亲轻拍
小宝宝入睡的情景,给人一种安详、宁静的感觉,应用轻柔的、甜美的声音演唱;第二乐段B饱含了母亲的深深祝福之情,应用略带激动,期盼的情绪演唱,声音应稍微突出一些。
3、学生在对比练习之后,分组完整的演唱歌曲。
(四)介绍作曲家:勃拉姆斯 (学生观看多媒体录像,观后总结.)
六、欣赏中外《摇篮曲》,总结摇篮曲的音乐体裁。
1、聆听舒伯特的《摇篮曲》。 2、播放多媒体录像:独具中国风味的东北民歌《摇篮曲》。 3、讨论:两首歌曲的不同点,你更喜欢哪一种 。(前者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旋律舒展,大方;后者通过环境描述进行含蓄的表达,曲调极富中国民族特色.)
4、总结:中外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的特点(多媒体展示):
1)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 2)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3)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 4)最常见节拍是6/8拍,其次是3/4拍、4/4拍。
七、肢体表演 ,激发情感
1、分小组进行舞蹈配合练习,要求各组充分发挥团结协作与创新精神,创编出有特色而又能恰当表现歌曲的舞蹈
2、小组表演,各组互评,教师小结。(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作能力。)
结 束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而对于每个中华儿女来讲祖国就是我们共同的母亲!祖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抚育我们健康成长的摇篮。她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还有勤劳善良的人民,我们永远热爱自己的祖国母亲,永远不能忘记这片深情的故土,就像绿叶永远忘不了对根的情意一样!那就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努力学习,以更加优异的学习成绩回报母亲,回报祖国,真正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材!
(下课:学生在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的歌声中走出教室.)
鳟鱼钢琴五重奏(说课稿)
一、说教材:(一)教材内容:本节内容是人音版的第14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鳟鱼钢琴五重奏》
(二)教材分析:作曲家舒伯特根据诗人舒巴尔特的诗《鳟鱼》,创作了声乐作品《鳟鱼》,旋律轻松、活泼,顿音记号和连续四个十六分音符的多处运用,形象地表现了鳟鱼在水中的灵巧形态。《鳟鱼钢琴五重奏》是一首变奏曲,充分运用音色、速度、力度、调性、节奏等对主题进行变化,细腻地再现了故事情节,形象而生动。
主题:小提琴的演奏舒缓,小鳟鱼的生活平静、悠闲。
第一次变奏:钢琴在高音区主奏主题,弦乐器的衬托,表现河水的清澈透明,小鳟鱼的活泼、愉快。
第二次变奏:中提琴演奏主题,钢琴与之遥相呼应,小提琴以六连音的和声华彩来伴奏,描绘小鳟鱼在清澈透明的河水中悠然自得地嬉戏的情景,“我”的心情也受了感染。
第三次变奏:大提琴、低音提琴深沉的音色,钢琴快速、激烈的音响都预示着危险即将出现;但庞大的主题音乐与快速的伴奏衬托出鳟鱼的单纯、无辜。
第四次变奏:音乐色调突然变暗,钢琴地六连音的反复,小提琴、中提琴与之相呼应,大提琴、低音提琴则奏出装饰的低音部,音乐更显得紧张不安,示意渔夫无情地闯入小鳟鱼愉快、美好的生活,使小鳟鱼遭遇不幸。
第五次变奏:主题由大提琴奏出,其他乐器伴奏。音乐充满了惋惜和叹息,表现出作者对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
结束段:活泼、轻快地小快板,主题旋律再次出现,在小提琴、大提琴上轮流演奏,钢琴声部也再现出歌曲《鳟鱼》的半奏音型,与开头相呼应。
(三)教学重、难点:对于《A大调钢琴五重奏》这样寓意深刻的作品而言,其欣赏应当以培养兴趣爱好为主,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风格与特点,从而更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寓意。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教材的特点,我认为了解变奏曲式和室内乐作为本节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变奏曲式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目标:1 .能够熟悉《鳟鱼五重奏》的主题旋律,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有所了解。
2.结合欣赏音乐作品,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变奏手法等相关音乐知识,
3.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去获得对变奏曲式和变奏方式的了解,对作品中所塑造的音乐形象的认知,对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的体验,从而较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寓意。 4.在聆听《鳟鱼》第四乐章时,能分辨各种提琴的音色。
二、教法、学法:我将采用的教法是:1、引导法:对每一个变奏主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变奏的作用
2、比较法:通过和另外一首变奏曲的的比较,启发学生对其比较。
三、学法: 1、观察法:利用课本上的谱子及乐器图表,观察其每段主题的演奏不同之处。
2、体验法:学唱主旋律,再聆听在其之上的变化。
四、教学程序: 1、课堂引入:先是让学生在屏幕上观看《鳟鱼》歌词并聆听《鳟鱼》这首歌曲,了解这首歌曲的讲述内容,并熟悉歌曲的主旋律,可先学唱一下这首歌,因为将要学习的《鳟鱼钢琴五重奏》是在这首歌的旋律上改编的,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授:接下来是讲解《钢琴五重奏》的创作背景,作曲家舒伯特根据诗人舒巴尔特的诗《鳟鱼》,创作了声乐作品《鳟鱼》,旋律轻松、活泼,顿音记号和连续四个十六分音符的多处运用,形象地表现了鳟鱼在水中的灵巧形态。《鳟鱼钢琴五重奏》是一首变奏曲,充分运用音色、速度、力度、调性、节奏等对主题进行变化,细腻地再现了故事情节,形象而生动。 本节课只听他的第四乐章。带问题聆听,这首钢琴五重奏和刚才听的那首《鳟鱼》歌曲有什么不同。
3、欣赏钢琴五重奏《鳟鱼》。
(一)完整聆听:1、师:同学们,舒伯特还创作了一首《鳟鱼》钢琴五重奏,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的第四乐章。边听边思考两个问题:主题出现了几次?有哪些乐器在演奏? 2、完整聆听,并请学生边听边用手势把主题出现的次数示意出来。
3、认识变奏曲式。在学生关于主题出现了几次的讨论中,发现主题虽然共出现7次,但它们跑来跑去、变来变去的。有了这个发现,老师把音乐的结构写出(主题 + 出现五次+ 结尾),并简单介绍变奏和变奏曲式。
4、认识钢琴五重奏。在回答第二个问题后,老师介绍钢琴五重奏,使学生认识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钢琴五件乐器演奏。意图:完整聆听时,通过两个问题和手势示意,使学生思想高度集中,在初步聆听、讨论中,认识钢琴五重奏和变奏曲式。
(二)分段聆听:1、看谁耳朵灵。 以音色分小组,第一小组代表钢琴;第二小组代表小提琴和中提琴;第三小组代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由学生从5个变奏的乐段中挑选乐段听,要求在欣赏的过程中,当听到你们组代表的乐器出现,就请举手表示,主题在哪个乐器组,就请该组把手举过头顶,看谁的耳朵最灵敏。
2、找变化。 (1)在变奏乐段的音色听辩后,老师请学生对这一变奏乐段和原来的主题进行对比欣赏,要求听出主题的变化在哪里?(音色、节奏、调性、速度、力度等)
(2)对不同的变奏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及不同的表现力,通过第一次变奏和第四次的变奏进行对比感受,方法是在琴声中歌唱(音色、速度、力度要有鲜明对比),然后分男女声歌唱。【设计意图:提高举手、举高手这一小小动作的参与,使欣赏时,学生对音色的注意高度集中,使其对音色的听辩也迅速起来。通过变奏乐段和原主题的对比欣赏、讨论,使学生对变奏手法有较清楚的了解,通过对比歌唱,对变奏的表现力有进一步的体味。】
4、学唱主旋律,讲解变奏:在原旋律的基础上加上一些修饰或者围绕原旋律作一些变形,使乐曲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听起来和演奏起来更多变,有利于乐曲更好地表现其感情。变奏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一段相同的旋律能通过不同的方法变幻出很多形式的变奏曲。 每一个变奏主题都用了不同的乐器作为主奏乐器,利用教学光盘的乐器表让学生了解各种提琴的声音,熟悉过之后,利用讲《鳟鱼》故事的方法分主题聆听各种乐器在每个主题中的作用。
课堂过程设计说明:在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让学生自己找不同。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体验能力,学会自主探索。
《惊愕交响曲》
一 、说教材:九年级第一学期艺术(音乐)教材,自我任教以来,深刻感受到教材的艺术魅力:1、以艺术的本质特征为主线:艺术的生活性、艺术的自然属性、艺术的民族性、艺术的描绘性。2、以人文主题构建块面内容:渗透学科知识;艺术形式的交融(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歌舞剧、音乐与诗歌、音乐与美术)。3、以感受为主要学习方式。4、以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为最终目标。
我在实践教材时的指导思想:1、加强学科德育。2、发挥学科特点。3、增强人文内涵4、落实学科知识
教材结构由两个单元组成,共六课。教材所选音乐作品赋有经典性、 民族性、 时代性、 多样性、趣味性、 交融性。
二 、说教学内容 :《惊愕交响曲》(第一、二乐章)是第一单元第二课的音乐长廊板块中的一首听赏曲,作曲家海顿,奥地利人,维也纳古典乐派第一位大师,后人称其为“交响乐之父”。《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作曲家在力度上的表现手法,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典交响套曲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其中第二乐章通常是抒情的慢板乐章。在《惊愕交响曲》这部作品里,海顿却出人意料地在第二乐章中用极弱的力度陈述主题后,立即加上乐队全体的强奏,使观众为之愕然而得此名。像这样的力度和情绪的对比及其所产生的效果,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来看,这却是一大创举。
在教时安排上,我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围绕第一乐章的赏析及交响乐队的简介展开教学,第二课时主要赏析第二乐章,让学生感受音乐、对变奏旋律片段的分析,从而学习掌握对音乐再创和实践的能力的培养。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
三 、说教学目标:音乐欣赏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感受与鉴赏能力和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为首要任务。因此,在教学目标方面,我是这样制定的:1、通过聆听音乐,了解音乐家海顿,让海顿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并从中懂得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的优秀品格;2、在欣赏欧洲古典音乐作品过程中,让学生领略音乐中古典气质和美感,从而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认识其精华所在;3、结合作品欣赏、作品分析,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变奏手法等相关音乐知识,并试着运用有关知识创作简单的变奏旋律。
四、说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感受欧洲交响音乐艺术魅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2、学习变奏曲式及《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作品的曲式结构分析。 (2)教学难点:旋律的变奏创编
五、说教法、学法: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有所提高,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集体探究,教师适当引导,建立一种师生共同学习探究的课堂模式。
说教法:1、建立开方式教学环境。 所谓开放式教学,我的理解是,开放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现在课堂主动权的下放: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音乐家海顿的资料进入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其次,开放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开放,学生欣赏古典音乐的同时,了解维也纳的作曲家及作品风格。
2、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最出彩的就是乐段的变奏,所以,让学生创编旋律变奏也是一种实践性教学,学生在创编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是对原作旋律形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这样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创造音乐以及学习、积累音乐文化的广阔天地,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
(二)说学法:课前自我学习探究的自主学习方式。通过互联网、书报等了解维也纳,了解音乐家海顿。这样在课堂上不再被动,而是主动接受知识。并且个人学习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让自信心在实践活动中成长。教师在组织教学是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主体参与的机会,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在为一段旋律创编一段小变奏时,鼓励学生全体参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不限形式,各显其能,很多学生都把自己最自信的一面表现出来,培养他们学习音乐的自信心。
六 、说教学对象:九年级的学生就像个小大人,自我意识膨胀,个性张扬,有着很强的“成人感”,但是,就因为这种成人感,使得他们在情感体验上也日益丰富,例如对亲情、爱情、友情、师生情等等,都有更多的体会,所以在音乐的情感体验上更加生动形象,我的学生们,他们也具有这些共性,但我更能感受到他们的青春的气息,他们时尚,有时我还没听过的乐队,他们已经可以说上几句了,喜欢流行音乐,特别喜欢酷的、动感的音乐。喜欢老师和他们喜欢同一类的歌手或者音乐。对于课本上的音乐兴趣不大,但对于音乐家的故事、或者一些有价值的音乐常识还是很感兴趣的。
七、 说教学过程
导入:快乐导入教学,在新课标的新理念下,我追寻着快乐教学,追寻着快乐课堂,试着让学生在快乐自然的课堂上感受快乐,体验快乐。用优美的语言、亲切的目光将学生的情绪很快的引领到轻松和谐的氛围之中。
出示课题——典雅的乐章,教师深情的朗诵介绍维也纳。 创设情境,认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家。
师:说说这几位音乐家是谁?(教师展示幻灯片) 生:学生讨论说出。
(说明:1、开门见山出示课题。 2、用深情的朗诵与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聆听:新课标中说“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 《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最有特点的就是主旋律不断变奏和力度的变化,在这个环节,通过完整的欣赏,师生共同分析作品要素,围绕主旋律几个变奏旋律的赏析,让学生了解变奏曲式的概念。
1、在聆听后,请同学们思考三个问题: (1)为什么用“惊愕”作为该乐章的标题? (2)谈谈对乐曲的感受。
(3)《惊愕交响曲》最有特色的表现手段是什么?说明:通过作品音乐要素的分析,让学生深刻感受作品独特的音乐风格。
2、、作品分析 :(1)、唱一唱主题音乐(说明:第二乐章的音乐特点主要是主题变奏,先学唱主题音乐,有助于学生对主题音乐变奏有更好的把握。) (2)、分析主题变奏:<a> 分别赏析主题音乐及各段变奏音乐,教师适当引导。
<b> 学生思考:每段变奏音乐有何特点?说明:通过逐段赏析变奏音乐,让学生更深入的解读作品。
概述变奏曲式(说明:在学生主动思考后,再给出变奏曲式的定义。)
实践:参与音乐实践,获得审美体验: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注重学生有效参与,只有不断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
用各自喜欢的变奏手法,为一段旋律创编小变奏。(教师出示旋律片断)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创编。展示成果。
聆听《小星星变奏曲》(说明:让学生更完整感受并掌握变奏曲式)
畅谈:欣赏完作品后,再让学生去体会音乐家的魅力,课前让学生自学海顿的音乐生涯,在课上讨论如何学习虽然是贫苦出身的海顿,但却对自己理想不轻言放弃的精神,畅谈如何对自己的理想拼搏的精神,从中懂得平凡的生命也可以有伟大的理想,只要持有信心和毅力。
《难忘今宵》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课改的动力是转变教师陈旧的一言堂观念,让原先的教学“死水”变得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使学生回味无穷,终生受益。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哑剧表演、音乐选择、音乐创造、师生互动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等水平,从中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1、通过演唱歌曲,让学生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歌唱。 2、通过演唱歌曲,使学生敢在同学面前大胆自信有感情地 歌唱。 3、通过创作与表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规划、组织能力。 4、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美好生活的情感。让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文化内涵,并用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活动。
【教学重点】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理解歌曲的文化情感内涵,对其进行创作与表演。
【教学流程图】情感升华;师生互动;拓展创造;新授歌曲;实践体验;哑剧导入
【教学过程】 一:哑剧导入,实践体验
师:首先请4位同学上来边听音乐边进行哑剧表演---出操,请其他同学思考在这个哑剧中,共出现了几次音乐?这些音乐在何种场合出现?(播放音乐,屏幕同时显示问题) 生:共出现了4次音乐,分别是进场---升旗---做操---退场。
师:为什么这4位同学不把音乐与动作换一下? 生:这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动作只能配这样的动作……
师:确实,音乐能烘托气氛,音乐能表达人的情感,音乐更是无法用语言来传达的“弦外之音”,什么样的音乐,什么样的心情,同样,什么样的画面,也应该配什么样的音乐。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观看一小段录象,根据画面请你选择一段合适的音乐。
(屏幕滚动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的结尾无声片段,音乐播放:1《命运交响曲》2、《我心永恒》、3《难忘今宵》)
生:《命运交响曲》太激烈了,《我心永恒》很抒情,《难忘今宵》很符合其画面。
(撷取学生周围最熟悉的活动场面,进行哑剧表演,并通过画面与音乐结合的实践体验,即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音乐的热情,又为后面《难忘今宵》的出现打下了伏笔。)
二、新授歌曲,体验感情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那首每年“春节晚会”的压台戏《难忘今宵》。 教师简单介绍词曲作者。
师:一起聆听李谷一演唱的优美动听的歌曲,结合大屏幕乐谱,思考: ⑴歌曲中的两段歌词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⑵歌曲中哪些小节的旋律完全相同? ⑶哪些小节的旋律相似不完全相同?
生:(答略) ( 教师由其中的1、3、5、7、11、12 13小节旋律特点教唱,学生随唱,其中第三小节的跳进旋律,看屏幕跟老师用tita读,用低头唱低音、抬头唱高音。)
师:为什么歌曲中采用了这么多的十六分音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如果把十六分音符都改为八分甚至四分音符,效果又会怎样?(师唱改编成的音乐)
生:大量运用十六分音符,更能表达人们内心的激动,不能平静…… (课堂中的情境提问,引导启发是关键,学生从问题中尝试对歌曲最初的了解,掌握旋律特点便于歌唱。声势训练运用,解决了教学歌唱的疑难问题,排除了学生对较复杂又相似节奏的心理障碍。同时通过比较、讨论曲作者运用的大量十六分音符,理解歌曲的内涵。所以在新授歌曲中,从问题—聆听—体验—思考—回答的思维流动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师:这首歌让你来唱,如何来处理它的情感力度变化昵? 生(甲):深情地演唱,从“共祝愿,祖国好”开始力度强…… 生(乙):第一小节用内在的情感演唱,第六小节对比前面小节稍强,
第七、八小节相对前一小节稍弱…… 师:(补充归纳) 师:随琴有感情地演唱(师生)
三、拓展创造,师生互动。师:这首曲子是李谷一用民族唱法所演唱的,那如果我们把这首歌用
美声加通俗来演唱效果又会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2001年“春节晚会”幺红、满文军等演唱的《难忘今宵》。
(屏幕播放2001年“春节晚会” 的《难忘今宵》)
师:《难忘今宵》这首歌以它悦耳的曲调、丰富的内涵,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西洋乐器的打击乐器—定音鼓、木琴、小军鼓、大鼓、三角铁、钹和铃鼓的音色、形状、及演奏方式。
2、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通过讨论和实践总结各种西洋打击乐器的特点。
2、探讨《雷鸣电闪波尔卡》中所用的几种手段(乐器音色、速度和力度)在描绘情景和表达情绪上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课件见配套课件小学二)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1、导言:同学们,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教师呈现维也纳金色大厅的画面)是世界闻名的音乐殿堂,每年在那里举行的新年音乐会都是盛况空前,你们想去看看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观看一段精彩的演出。(演示文稿2:播放《1986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2、学生观看影片并简单谈一谈感受。 学生发言:这首乐曲非常欢快,气氛很热烈……
3、导言:你认为在这段热烈欢快的音乐中,哪些乐器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 学生发言:大鼓、小军鼓、铃鼓、木琴……
4、师生交流:他们都属于哪一类乐器?(打击乐器)
5、同学们想和这些打击乐器交朋友吗?接下来的一段影片,请同学们边看边把出现的打击乐器记下来,看谁记得最多?(播放《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三、认识西洋打击乐器:1、观看《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学生边看边记住都出现了哪些打击乐器?
2、师生交流:都出现了定音鼓、大鼓、钹、铃鼓、三角铁、小军鼓、木鱼、木琴、响板、铜锣,并板书。
3、学生四人一组进行交流:这些打击乐器都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4、师生交流并总结:相同之处是……不同之处是……
四、学生试奏乐器,师生共同总结各种打击乐器的特点
1、导言:今天我们主要认识七种常见的西洋打击乐器:有大鼓、小军鼓、铃鼓、定音鼓、钹、三角铁、木琴。(演示文稿5)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几种常见的打击乐器,谁想来为大家演奏一下?(每次请一位同学任选一种乐器演奏,演奏后并能简单的描述一下该乐器的声音特点。) 2、学生实践,师生交流; 3、将五种打击乐器分给五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并总结各种乐器的形状、演奏方式、音色的特点。 4、小组汇报,师生交流总结大鼓、小军鼓、钹、铃鼓、三角铁的乐器特点。
5、教师总结定音鼓和木琴的形状、演奏方式、音色的特点。
五、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1、导言:通过刚才的实践与学习,相信同学们对西洋打击乐器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乐曲,这段乐曲的主奏乐器就是两件西洋打击乐器,请同学们欣赏后告诉老师,是哪两件西洋打击乐器?这段乐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速度、力度、情绪、风格等方面) 2、学生初听《雷鸣电闪波尔卡》片段
3、师生交流回答问题: (1)主奏乐器是定音鼓和钹。 (2)这首乐曲速度很快,力度很强,有着热烈欢快的情绪和气氛,表现了人们兴高采烈纵情起舞的场景,这是一部舞曲风格的乐曲。
4、介绍作曲家小施特劳斯。导言:同学们,这种舞曲风格的乐曲叫波尔卡。波尔卡是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一般为二拍子、三拍子,节奏活泼。由于乐曲从始至终贯穿着雷鸣电闪的声音所以这首乐曲的名字就叫《雷鸣电闪波尔卡》。你们想知道作曲家是谁吗?他就是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莱斯(演示文稿14)
5、学生初听《雷鸣电闪波尔卡》全曲
导言:下面我们就来完整的欣赏这首世界名曲。这首乐曲分为三个部分,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乐曲的曲式结构是怎样的?
(1)学生初听(雷鸣电闪波尔卡》全曲。 (2)师生交流得出结论:带有再现的三部曲A+B+A'。
6、学生分段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出示幻灯片,教师边介绍边进行分段欣赏。
要求学生鉴赏A段、B段和A′段不同的音乐风格并表达出自己在听A段、B段和A′段时不同的感受。
六、课堂小结:音乐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希望同学们今后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美妙的音乐、积累它们,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蓝色的探戈》
目 标 |
【 知识目标】1.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欣赏活动并对舞曲音乐及其相关文化感兴趣。2.聆听《蓝色的探戈》,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及音乐风格,认识探戈舞曲体裁。【能力培养】通过学生自己分析作品,感受、体验探戈的音乐情绪。会打欧洲风格的探戈节奏和拉丁美洲风格的探戈节奏。【思想教育】通过分析欣赏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安德森的创作风格,培养学生对半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 |
||
重 点 |
注重感受音乐的风格特点 ,体会这首探戈的音乐特点。 |
||
难 点 |
了解作品的风格和情绪。 |
||
教 法 |
讲解法、 分析法 、 |
||
板书 |
《蓝色的探戈》 1、安德森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2、探戈解释、作品的背景介绍 ; 3 、乐曲分析 |
||
环节 |
教 学 内 容 |
阶段目标 |
学生活动 |
复习导 入 |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知识巩固,1.《雷鸣》是由哪国的谁作曲的 2. 《雷鸣》这首乐曲描述的场景是什么?3.波尔卡解释? 由探戈舞蹈进入新课学习当中。 |
由知识巩固,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进入新课。 |
学生进入状态 跟随教师思路进入新课 |
新课学习:介绍背景。初次播放,感受音乐 初步欣赏了解乐曲的风格特点 再次感受音乐中描述的情景 |
背景介绍: 《蓝色的探戈》作于1951年,是一首著名的轻音乐舞曲。 |
对乐曲的创作时间的了解,掌握乐曲的来源。 布鲁斯”(Blues)的音乐特点,让学生掌握。 对学生讲解这首乐曲的风格特点。 对乐曲的表现情景介绍,理解乐曲表达的意境。b3和b7的出现使乐曲的情绪活泼了。 |
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时间和乐曲首演地点。 对这首乐曲的风格了解。 学生了解布鲁斯”(Blues)的音乐情绪。 学生理解乐曲中表达的意境。 b3和b7的出现使乐曲的情绪活泼了。 |
乐曲节奏风格的分析: 作曲家 安德森介绍 探戈介绍 |
《蓝色的探戈》包括了两个音乐主题。 第二主题使用了阿根廷风格的典型节奏: 安德森(1908-1975) 美国作曲家。毕业于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1935年起任波士顿通俗管弦乐团作曲。由于擅长写作较严肃的轻音乐乐曲,被人们称为“半古典音乐作曲家”。其代表作品有:《打字机》、《蓝色的探戈》、《拨奏爵士乐》等。 探 戈(Tango) |
给学生讲解乐曲的风格特点及节奏类型。 学习打欧美风格和拉丁美洲风格的节奏。 了解安德森的生平简介 解探戈的解释和掌握它的节奏类型。 |
学生听作品,掌握作品中的节奏特点和情绪。 学习打探戈节奏。 学生了解作曲者的生平和简介。 学生掌握探戈的解释和节奏的类型是什么? |
巩固提高 总 结 布置作业 |
书上40页4、5题 本课重点掌握乐曲的风格特点。 理解乐曲中的节奏特点。 对安德森的生平简介和作品的了解。 预习下节课内容。 |
巩固学习 总结本节课内容 复习及预习 |
共同做题 学生一起总结 |
《渴望春天》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莫扎特所写的《渴望春天》是一首深受全世界青少年喜爱的歌曲。其音乐语言朴素、简约,富有表现力。旋律线主要由大调式主和弦分解构成,突出音乐清新、明朗的格调;6/8拍既轻快、活泼,又不过分张扬;曲式结构单纯、紧凑,恰倒好处,没有一个多余的音符;音乐素材的运用节省而富于表现力,第一、二、四乐句采用同一材料加以变化,第三乐句则运用变化音、离调和音程大跳等手段推动乐句的发展,典型的启承转合句式,从而使整首歌曲听起来既有变化又有统一,在结构上给人简练、舒服、完整的满足感。伴奏织体采用分解和弦的形式,轻快、流畅;和弦的选择以主、属和弦为主,色彩明亮,手法简练,有效地起到了为旋律烘云托月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二度创作,通过自己准确、流畅、自如、富有表现力的演唱和弹唱,通过音乐的声音手段恰如其分地将他们再现出来,从而将作品所蕴藏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意义深刻而有意味地传达给学生。
(二)教学目标:
1、在反复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对音乐、对春天、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关作曲家生平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背景知识,放到课外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3、初步了解作品的结构,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尝试。在表现中体验和实现自信、交流、分享和创造的快乐。
二、说教法
步骤 |
教学内容 |
教的活动 |
学的活动 |
评价 |
课前准备 |
欣赏门德尔松的《春之歌》。 |
播放一些以春天为主题的抒情、典雅的音乐作品,创设情景,帮助学生从音乐风格上自然地走近春天,走近莫扎特。 |
学生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在不经意间领略到春天的诗意、暖意和别样境界。 |
课前创设适当的艺术环境,突出音乐艺术美的氛围,为音乐课创造一种闲适、松弛的心情。 |
导入 |
听赏童声合唱 《渴望春天》 |
运用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接让学生欣赏优秀童声合唱团的演唱录音歌曲,使学生熟悉旋律,熟悉音乐,初步 体会和感受和音乐的意境。 |
聆听《渴望春天》。初步熟悉旋律,熟悉音乐,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能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自己感受到的东西。 |
以一流的音乐本身去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演唱的热情。 |
展开 |
简单介绍音乐大师——莫扎特的出生地、出生时间和非凡的音乐天赋。 |
师手指一位音乐大师画像说:“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渴望春天》就是由他创作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关于他,同学们早就充满了好奇,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
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他是哪国人?写过什么作品?为什么会成为音乐家?……。学生发言,想知道更多的情况课后查阅资料。 |
让学生主动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故事引起学生对莫扎特及其作品的好奇。 |
复听《渴望春天》两遍。 |
师:“下面请再次欣赏《渴望春天》,边听边思考以下问题:A、作品的体裁1男声合唱2童声合唱3女声合唱 B、作品的情绪1热烈激动2明朗愉快3低沉忧伤 C、歌曲的拍号1、3/4 2、6/8 3、3/8 D、作品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 |
第一遍带着问题听音乐,边听边写下前三题的答案。第二遍跟着录音小声哼唱,最后一题同桌互答师再总结。 |
请全体学生参与思考,避免音乐课成为特长生的课堂的现象。 |
|
学习作品的风格 |
教师充满感情的演唱歌曲。弹奏《渴望春天》,让学生仔细聆听老师左手的伴奏,并模仿一下伴奏音型,拍一拍。 |
学生感受词与曲的和谐及明朗愉快的情绪。体会对美好春天向往的心情。边听边用手划一划旋律线,或随意律动。 |
增强了学生对音乐作品情绪的体验,并使学生了解到歌曲的词、曲情绪应一致、和谐。为后面的创作做好铺垫。 |
|
深入 |
介绍莫扎特创作《渴望春天》时的情景: |
师:这首歌曲作于1791年1月14日,这时的莫扎特已疾病缠身,贫病交加,可令人惊叹的是这首歌曲中没有丝毫伤感和绝望,整个旋律清新欢快,充满天真和童趣,足以看出作曲家(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
学生在轻轻的歌曲旋律中听着小故事,填出与括号中相类似的内容,进一步体会歌曲的内涵。 |
引起学生对莫扎特的敬意,做好情感的铺垫。 |
学习作品的结构 |
师再放歌曲录音,最后帮助学生分析、写出结构示意图。 |
学生边听歌曲,边思考:歌曲分几句,有没有重复句?请生边听边用手指出重复句的出现,并在师的帮助下写出结构图式: a+a1+b+a2 |
以听为主来分析歌曲,锻炼学生的音乐记忆力。使学生在分析出歌曲的结构后,能模仿创作。 |
|
介绍莫扎特晚期的故事,为摆脱大主教的控制而斗争,悲惨的生活,乐观的精神,创作出许多美好的作品 |
师充满激情的讲述:世间上恐怕没有一位作曲家像莫扎特那样,其作品的美好和自身生活的痛苦有着如此鲜明的反差,除了童年时期饱受宠爱,莫扎特的一生经历贫穷、疾病、妒忌、倾轧等种种坎坷,特别是到了后来和大主教发生冲突以致决裂…… |
学生认真听故事,再次跟录音演唱歌曲。要求进一步结合莫扎特的人生之路体会如阳光般灿烂,如春天般和煦的作品风格。缅怀一代音乐大师。 |
使学生了解到莫扎特晚期的生活,并对这位坚强乐观的大师肃然起敬,对他的作品产生更强烈的兴趣。 |
|
拓展 |
尝试创作a+a1+b+a2结构的小短歌,巩固所学知识 |
请学生背诵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词,根据《渴望春天》,尝试进行旋律的创作。 要求注意: 1.词曲风格要统一。 2.可模仿《渴望春天》的结构。 3.最后要有结束感。 |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师巡视指导,亦可学生哼唱,教师帮助记谱。完成后各组唱唱,共同评议,及时进行表扬鼓励。 |
通过创作实践打破了作曲的神秘感,巩固会用所学知识,同时对音乐产生更强烈的兴趣。 |
《春 晓》
教学理念:1、音乐给人美的享受。当我第一次听到这首具有现代风格的无伴奏合唱曲时,感觉这样的音乐让学生怎能理解与欣赏呢?经过查找资料精心设计的反复的课堂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运用组织、设计、协商、讨论、分工、合作等方式开展欣赏、创作、表现等音乐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投身活动的过程中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和表现美。
2、生活是音乐的源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春晓》,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我上网查找到了不同风格的《春晓》供学生欣赏,为学生提供多种参与情景,体验音乐的魅力。在欣赏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创作表现《春晓》的意境,对音源有新的认识,真正体会生活是音乐的源泉。
(基于以上的教学理念和对教材的分析、资料的查找,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欣赏具有现代风格音乐作品《春晓》,初步体会音源。
2、尝试、创作、表现《春晓》。(为实现教学目标,我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
教学思路:导入——欣赏——创作——表现
一、导入
1、欣赏《春天来了》与春天画面的结合。 请用一个成语来表达你的感受。 (请现场的老师也来说说看,……对,春暖花开,万紫千红等成语都形容了春天的美景,诗人孟浩然也用一首诗描写春天,学生自然而然地说了出来,春晓,春晓不觉晓……,于是顺理成章进入欣赏环节)。
二、欣赏:1、欣赏配乐朗诵《春晓》。 2、欣赏少儿歌曲《春晓》(首先,我请学生欣赏的是……,学生说)
3、欣赏黎英海作曲的《春晓》 ①师范唱 ②学生跟着古铮曲唱《春晓》
4、欣赏女声合唱《春晓》
5、欣赏陈怡作曲的无伴奏混声合唱《春晓》》(欣赏时,我引导学生注意乐曲中用什么自然音源,音色表现什么情景,经过分析得出)
分析并模仿《春晓》 ①万物复苏(哈 嘿 嘶……)②鸟语花香(口哨声)③京腔京韵(哐采……咚咚咚)
(通过不同风格作品《春晓》的欣赏,学生对陈怡作曲的《春晓》产生了极高的兴趣,他们开始议论纷纷,接着我提出请尝试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现《春晓》的意境)。
三、创作:请尝试!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春晓》。 (学生分组激烈的讨论准备之后,各组都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表现:1、学生作品。(有图画、朗诵、歌舞,还有用自然音响表现的,真是丰富多彩啊,特别是自然音响组的表演非常精彩,他们除了平常我们用的一些碰铃、书等之外,还用人声模仿春天到来各种动物醒来的声音,看着他们我笑了,教室里也响起了一阵阵的掌声)。 2、师生共创。(最后,我和学生共同创造了一部音乐作品,小组……,加上我的弹奏,我们沉浸在音乐的美酒中,体会到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五、结语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教学反思:象这种创作课对我们学生来说难却不难,容易呢也不容易,原先我就让学生直接欣赏《春晓》,提供一些乐器及物品让他们创作“春”,结果呢,教室里闹哄哄的,场面控制不住了,我在那大声的呼喊,大家请安静下来,但无人理会。经过尝试和总结,重新修改教学方案,这堂课才够这样上下来。从这节课,我看到了)新教材是“新”的,“美”的,更是“活”的,当然也是难的。新教材教学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改进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愿与大家携手共进,让新教材充分发挥其优势,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享受音乐,创造音乐,体验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