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一句话竟引出新中国考古学的重大发现!
在史学界,鲜卑人起源地的确认一直是千古之谜。1980年7月30日傍晚,我国著名的鲜卑史学家米文平先生,在位于大兴安岭鄂伦春旗旷野中的嘎仙洞石壁上,发现了公元44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冥思撰写的拜祖《石刻祝文》。这一发现,解开了历史上的许多疑问:困扰千古的鲜卑人起源地在兴安岭从此尘埃落定;嘎仙洞是鲜卑人的祖庙被确认;兴安岭历史上是华夏领土无可争议;兴安岭及东北亚古地理标志与泛兴安岭东北亚区域古先民族属等众多历史迷题被厘清。
发现嘎仙洞《石刻祝文》,既是机缘,更是米文平先生考古求真的成果。1979年初,他到哈尔滨参加黑龙江省考古学会。在会上,提出“鲜卑发祥地当在嫩江流域”推想的著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游寿先生,与米文平先生详谈,问大兴安岭有没有大的“石室”。游寿先生怕自己的福建口音被误读,特意将“石室”写在米文平的记事本上......
米文平先生在嘎仙洞考古
1979年,在黑龙江、内蒙古考古研讨会上,游寿先生提出鲜卑发祥地当在嫩江流域的推想。
关于拓跋魏发祥地,《魏书·乌洛侯传》记载:“乌洛侯国,……其国西北有完水,东北流合于难水,其地小水皆注于难,东入于海……世祖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灵,民多祈请。世祖遣中书侍郎李敞告祭焉,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然《呼伦贝尔志略·方舆沿革》则记载,“乌洛侯国西北当尼布楚城西”。以文献纷纭,长期莫衷一是。游寿先生认为,《魏书》中“小水皆注于难”之文,“嫩”、“难”音同,其当在嫩江流域,找到石室,乃解决问题之关键。此次会上,游寿先生与呼盟文物站米文平先生详谈此事。次年,米文平历尽艰辛,四探大兴安岭嘎仙洞,终于发现石刻祝文,与《魏书》记载甚相符合。此被列为新中国考古学重大发现之一。此后,游寿先生应邀亲临嘎仙洞,登山远眺,心旷神怡,展玩拓片,欣然作跋。
二位先生均已作古,治学风范实为后人楷模。学习先生的精神是我们后继者的历史责任。
石室壁文拓片
晚年的米文平先生,壁上尚有当年游先生所赠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