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知所起,而终系百色壮医

总序:新旧更迭,此修彼长。生命,更是如此。自然,几乎所有的人类文明,在开篇之时都求知于自然。中华中医药诞生于此,又独树一帜。从神农尝百草著《神农本草经》到东汉张仲景、唐代孙思邈、明代李时珍,上下五千年,中医药一直与中华文明共进。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面积最大的市,如何在壮医药文明的滋养下,繁衍生息。讲述的是以最快速度融入国家的市,如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的医学文明。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百色壮医药在传统和现代,百色市与广西,人类与自然之间,寻求平衡和发展。这是一个壮医药的百色,更是广西的百色。

百色总面积3.62万平方公里,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 右江上游。百色地区土地面积有3500多万亩, 森林覆盖率高达63.9%;野生动物资源2775种, 素有“土特产仓库”和“天然中药库”之称。这些良好的地理环境、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复杂的人文环境, 生长出许多道地药材, 造就了其丰富的少数民族药用植物资源。壮医是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同疾病作斗争和实践中, 逐步形成的本民族独具特色的医药体系, 在治疗内科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其大量行之有效的单方、验方、复方和秘方;然而很多的验方秘方缺乏系统的整理研究, 甚至缺乏临床验证和推广, 很多民间的非常宝贵的方药大部分也面临失传。许多医生对壮医普遍认同, 壮医在治疗疾病方面的确有其特色, 并且在治疗一些疾病的时候还有非常明显快速的疗效。大多数医生认为不能仅仅学习中医、西医或壮医, 许多疾病也许从单方面看并不能解决问题, 但若是结合了中医、西医和壮医的话, 解决问题就方便多了, 医者的责任在于帮助病患解决痛苦, 任何可以帮助病患解决痛苦的方法我们都要尝试。大多数医生也认为, 现在壮医药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壮医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政府的重视不足, 现在基层医院工作的中、西医类医师比较多, 而壮医师则非常少, 加上基层医对于开展壮医医疗工作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壮医药的经验传承难以保证。由此看来, 大部分的壮医师都认为国家政府对民族医药的重视力度不够, 国家应大力支持扶持祖国传统医学, 加大投入。

壮药在民间的使用也是非常普遍的, 并且许多医生也说了有些壮药在治疗一些特定的疾病时的确是起到了非常显著的疗效。共包括46味药物, 处方用药中一半及以上名老壮医使用的药物有11味, 将11味药物的出现频次按照从高到低依次排序见表1, 其性味、功效内容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药质量标准》。从频数分布情况可以看出, 壮医儿科常用的壮药主要分为清热利湿解毒 (鱼腥草、板蓝根、枇杷叶、田基黄、白茅根、山芝麻、雷公根、七叶一枝花、鹅不食草) , 健脾消食补虚 (独脚金、蛤蚧) , 广西环境气候湿热偏盛的特点, 结合小儿正气不足, 脏腑娇嫩, 正虚邪恋的主要因素而选择用药, 体现解毒。壮医儿科常用的壮药主要分为清热利湿解毒 (鱼腥草、板蓝根、枇杷叶、田基黄、白茅根、山芝麻、雷公根、七叶一枝花、鹅不食草) , 健脾消食补虚 (独脚金、蛤蚧)。药线点灸、壮医针刺法、壮药熏洗、捏夹疗法、壮药佩带药垫法、滚蛋疗法、药锤疗法、壮药外敷、针挑疗法、刮痧法、药物竹罐疗法、艾灸疗法等特色疗法较为常用, 其中壮药外敷、壮药熏洗、刮痧法、药线点灸排名在前, 这说明壮医外治法在民间也是较为普遍的, 而许多医生也表明, 壮医外治法的效果确实是非常不错的, 并且副作用也非常小。

广西地处低纬, 气温高, 热量足, 雨量丰, 水源多, 山多, 地形复杂, 有着全世界发育最完整、最典型的岩溶地貌, 又是少数民族集居地区, 世居我区的有壮、瑶、苗、侗、仫佬、毛难、回、京、彝、水、仡佬等11个少数民族, 其中以壮族人口为最多, 所以是壮族自治区[2]。这些良好的地理环境、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复杂的人文环境, 造就了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药用植物资源。现已查明, 广西少数民族应用的药用植物资源约3000多种, 其中壮族人民应用的药用植物基源种已超过2000种, 是广西少数民族使用植物药最多的[3], 所以使用植物药治病在百色地区农村是非常普遍的。在某老中医收藏的平果县基层卫生院可以看到常用壮医方药手抄本, 这是1971年的手抄本, 很是惊喜。手抄本记录了临床内、外、妇、儿以及预防常用方药, 可谓科目详尽, 用药精准, 临床实用性强, 说明壮医药在广大壮族农村早就有着非常深厚的基础。值得惊讶的是, 上世纪70年代基层卫生院对付流行性疾病就已经卓卓有余。百色壮医药主要有以下药方:验方一:一点红、马鞭梢各1两, 红糖适量, 水煎, 每日1剂, 分4次服。主治:上呼吸道感染, 支气管炎, 肺炎, 口腔炎等炎症。疗效:曾观察8例, 疗效显著。

验方二:一箭球、凉茹根各2两、甘松香5刃, 水煎, 每日1剂, 日服3次。效果:1970年9月, 艾桃大队百日咳流行60多人, 即以此方作预防, 在10天内控制了病情蔓延。

验方三:流行性乙型脑炎, 处方 (一) :牛筋草1两, 水煎当茶饮, 连服3天, 隔10天再连服3天;处方 (二) :板蓝根3刃, 水煎, 每日1剂, 连服5天;处方 (三) :板蓝根、龙眼叶、榕树须各1两, 水煎, 每日1剂, 连服3~5天。

验方四:三叉苦3斤、山芝麻2斤、白茅根5两, 枇杷叶5两、土甘草1斤, 竹叶1杷, 水煎, 供80人用, 每日1剂, 日服2~3次, 连服6日, 预防流感。效果:海城公社拥齐大队患流感79人, 占总人口的67%, 服用上药3日后好转, 6日即控制了疫情。

验方五:预防麻疹, 大飞扬、小飞扬、旱莲草、水长生、路边菊、薄荷、椿木叶、车前草各8两, 加适量红糖, 40人1日量, 水煎, 日服3次。效果:海城贵良生产队麻疹流行共40人, 连服上方6日, 控制了疫情。

壮族医药是中华大家族医药伟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壮族先民和无数民间壮医千百年来与疾病作斗争所积累的极为丰富的经验知识, 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壮族传统文化背景和特点的医学理论及丰富多彩、卓有经验的诊疗手段和方法, 形成了壮族医药理论体系, 为广大壮族群众防病治病, 健康繁衍做出了积极贡献。而壮医内儿科是运用壮医学理论和壮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述内儿科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诊断治疗等的学科, 壮医内儿科学的学术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壮医临床医学的整体水平, 因此, 壮医内儿科在壮医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地位。百色地区壮族民间医药情况调研也提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民族医学-壮医, 曾在此地区作为主要的医疗手段, 给壮族人民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这种信任和依赖一直延续至今, 此次的民间验方秘方的搜集及民族医药的调研工作, 得到了许多名老壮医的支持, 得到了深刻的启发, 但由于我们自身理论和医疗经验不足, 加上老壮医和民间医生的思想保守性和语言不通, 造成了交流的局限性, 这项工作也未能得到纵深地进行。

第一章:酸

百色隆林县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境内海拔较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无酷热,冬无严寒,曾获得“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称号。其特有的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土壤拥有肥沃、深厚、湿润的砂质壤土,而海拔200~2000米的山坡、林中、林缘、沟谷边灌丛中或缠绕生长着一种神奇的草本植物—鸡屎藤,鸡矢藤生于溪边、河边、路边、林旁及灌木林中,常攀援于其他植物或岩石上,喜温暖湿润的环境。鸡屎藤又叫斑鸠饭、女青、牛皮冻、清风藤、臭藤等,为茜草科鸡矢藤属多年生草质藤本,全世界约 40 种,在我国有 11 种,长江以南各省区均有分布[4]鸡矢藤根、茎、叶和果实均可入药,具有抗炎镇痛、降尿酸、降血糖、抗菌、抗肿瘤、消食导滞等功效,用于治疗癌症疼痛、糖尿病足、高尿酸、高血糖、感染和胃肠疾病等。基于它如此丰富的功效,隆林各族自治县充满智慧的人民很好的让鸡屎藤发挥它应有的功效。鸡屎藤多用会引起胃肠道不舒服,所以使用时要注意适当使用。说起鸡屎藤,就想起了已去逝10年的奶奶,记得小时候,身上突然混身痒的话,奶奶就会野外扯些鸡屎藤同五色花,洗净放水煲开再放到合适温度让我冲凉,洗两三次就不痒了(每天洗一次) ,鸡屎藤凝结的有银发如雪的奶奶的沉重的爱。鸡屎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虽然名字很不雅观,但鸡屎藤的紫色花朵长得是非常好看的。除了作为药材之外,也有人将其养在家中当作观赏植物的。而鸡屎藤的繁殖方法一般为播种与扦插,一般都是在春天进行。除了繁殖外,想要鸡屎藤长得好,还需要合理适当的养护。鸡屎藤种子的收集一般在每年的10~11月份,选择饱满的鸡屎藤种子,将种子筛选完之后用比较潮湿的沙保存起来,等到第二年播种,也就是第二年的春天3~4月份的时候。在播种前,先在合适的土地上挖一个深7厘米,长宽30厘米的大坑,再往坑中均匀的播撒10粒左右的种子,最后用土填满再往上面覆盖一层草木灰即可。一段时间后就会生根发芽,冒出土壤了。在鸡屎藤的繁殖方法中,扦插最好在每年的2~3月份进行,一半选择2年生以上的健壮老藤。在选择好之后,将这一段鸡屎藤修剪到大约30厘米左右,茎藤上要有3节以上的插条,插条上至少有一个芽节。扦插时要在适宜的土壤中挖一个20厘米左右的深坑,长宽在30厘米左右,一个坑里面可以放3根茎藤。放好之后,然后填上土壤,每根茎藤要有1个芽节露出土面,然后将土壤压紧,并浇上适量的水保持盆土湿润。鸡屎藤一般是在露地种植的,所以浇水量要根据降雨量来具体的调节,一般来说是不需要进行人工浇水的,除非是遇到长期不下雨导致干旱的情况。如果遇到降水过多的情况,那就需要适当的排水,避免积水烂根。鸡屎藤适应环境的能力是比较强的,除了严寒之外,其他的季节气候都是能够正常生长的。如果冬季的温度比较低,那就需要采取适当的防寒措施,比如傍晚再晚上结冰之前给植株浇水,以保持一定的温度。春夏两季是鸡屎藤生长较快的时节,这两个季节都是需要多施肥的,可以每个月施加一次氮磷钾的复合肥,特别是在鸡屎藤长到30厘米的时候,一定要适当的施加肥料,可以时人或者动物的粪肥。在冬季来临之前可以施加一次肥,这样有利于植株冬。露地种植的鸡屎藤很容易受到杂草的影响,如果杂草丛生会抢夺植株生长的养分。在鸡屎藤长到30厘米的时候,需要进行一次除草。等到9~10月份进行收割之后,再进行一次。鸡屎藤的适应能力较强,一般是少有病虫害的侵扰的。但如果养护不当的话,还是容易被蚜虫侵扰的。蚜虫会吸食植株的汁液,导致植株生长受到抑制,虫害严重的话,会导致植株枯萎死亡。在发现蚜虫后,如果数量少,可以人工的进行灭杀。但一般数量都很多,可以适当的喷施氧化乐果溶液进行防治。一定要增加植株的通风与透光性,这样才能减少病虫的侵害。每个本草都值得匠心打造,每株本草有有属于自己的价值。正如鸡血藤,其药用美其名曰。

云耳是广西著名的特产山珍,历史悠久,早在汉代,人们就发现深山野岭中有取之不尽的天然云耳。

《本草纲目》引宋代苏颂《图经本草》说:“杉菌出宜州,生积年杉木上,状若菌,采无时。”到了清代,广西各州县均能培育云耳。其中百色云耳品质奇佳,名气较大。据有关史料记载,百色峒民早在汉代就常常到深山野岭中采集木蕈(菌类总称,包括云耳)作菜食;从宋代起,百色人开始人工栽培云耳。

目前,百色云耳主要有黑云耳、银耳、黄背木耳、白背木耳、金木耳、砂木耳等,黑云耳最佳,其耳身半透明,表面黑褐色,背呈灰白色,朵大肉厚,无毛鲜亮,质嫩脆滑,耐泡耐炒,干爽利口[5]。

在百色,最有代表性的云耳产自百色市东郊的百兰乡,距百色市区43公里。这里地处山区,北高南低,层峦叠嶂,所产“鲁贤云耳”享誉中外(旧时百兰称鲁贤乡)。“鲁贤云耳”肉质肥厚,颜色黝黑而有光泽,质嫩脆滑,是云耳中的上品。[3]

据《百色市志》记载,1945年,百色云耳大量出口。1979年,在陕西省召开的“全国人工培植木耳技术交流会”上,百色代表带去的黑云耳清脆可口,广受赞誉。1980年,在全国评比中,“鲁贤云耳”名列前茅。

在古代,“木耳……令置朽木于湿地,雨后在左右旁出,曝干食之,味美而脆”。古人认为,“桑、槐、楮、榆、柳,谓之五木耳,而桑槐二树佳”。

实际上,在过去,百色的云耳是长在栎木上的,品质也佳。这是百色人经过长期实践,因地制宜,形成的栽培云耳的经验。过去,每到11月以后,群众便上山开辟云耳场,砍伐3~5年的成年栎树,让其长久曝晒,风吹雨打,树皮和木质层枯朽了,形成一层腐植质,这正是云耳所需的养分。自然飞落或人工点接耳菌的云耳孢子,在春雨的滋润下,萌发为菌丝,吸收阳光和水分后,便在树上长出云耳来。若是雨水气温适宜,半个月就可收获一次。春夏两季是云耳生长和收获的旺季。

百兰乡村民往年的做法是:冬季把栎木砍倒,放在原地,让其自然干枯。时过一年后,逢春季雨水,枯木吸收水分,自然生长少量小朵、肉厚的云耳。每年4~6月雨量充足,是云耳的繁盛期,朵大质优。7月份以后,天气炎热,云耳产量减少,品质较差,肉薄耳小,直至终止生长。也就是说,这种自然生长的云耳一般是砍木后的第二年才开始有收,第三年大量繁生,第四年逐渐衰减,直到枯木腐烂,再生树长高遮阴而停止生长。云耳出生后,可以让其在枯木上晒至半干后采摘,随后阴晒至干。民间也有用火烘烤的,其色黝黑无光泽,且带烟味,质差价低,不符合出口标准。

以上可看出,培育云耳需要大量的栎木,如此做法对自然环境破坏较严重,不是长久之计。1975年,百色市永乐公社三合、南乐两个生产队率先进行大规模人工培育试验,将栎木锯成一米左右的木段,人工打眼,放置菌种,浇水培育。1977年,这一做法在广西大力推广,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现在,经过技术革新,栽培云耳不再使用栎木,而广泛利用木屑、玉米芯、稻草、甘蔗渣等代用料进行栽培,云耳种植从接种成功到打孔后菌丝长满,只需一周,菌丝长满后搬至农田只需20来天即可采收,见效迅速。百色云耳在原有基础上推广桑枝原料,所产出优质的桑枝云耳产品,已经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带动了广西桑枝系列食用菌的发展。

据当地菌农称,用代用料培育的干云耳,每公斤可卖五六十元,每亩可放原料袋2万袋,每袋每次可采鲜耳1.5公斤左右,烘干后有0.1公斤,每袋可采4次,除去各种成本,每袋净赚2元以上,因此,每亩的收益可达4万元以上。

云耳是一种高级食用菌,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无机盐,还含有钙、磷、铁以及维生素B、C和胡萝卜素等[2]。百色云耳因营养更丰富而被誉为“素菜之荤”。不但如此,云耳还有药用价值。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云耳“性甘平,主治益气不饥”。现代科学也证实,云耳对减少肌体的血液凝块有良好作用。此外,它还具有清肺、润津的功效。

2008年,广西食用菌产量超过了60万吨,成为全国食用菌的主产区,云耳属于广西4大食用菌(蘑菇、香菇、木耳、平菇)之一,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

云耳可以制作出很多菜品、甜品,如木耳炒蛋松、冰糖木耳、木耳焖肉等。“云耳爆鸡脯”是百色市的历史名菜。相传,此菜最早见于南宋淳熙年间,原为当地的提陀厨师创制。但在当时,此菜仅供官员享受。到了清代乾隆时期,云耳爆鸡脯已出现在当地百姓操办的红白喜事的筵席上,以后便在民间广为流传。从民国初年至今,百色的餐馆饭店常有此菜推出,在当地有口皆碑。

此菜的做法是:把鸡片放入淀粉与蛋清搅成的糊中,抓匀。净锅上火,加油烧热出锅。换成凉油,随即下鸡片,这叫热锅冷油下料法。肉下锅后,要看准油温变化,在油渐未热时轻轻搅开,一开始不用猛力,先轻后重,同时转动炒锅,使油温迅速升高,在10秒钟内把鸡片搅得既不脱芡也互不粘连最好。搅好后,将鸡片出锅待用。重新将油锅烧热,下云耳爆炒,爆至云耳乒乓乱跳时适度,接着放姜、葱、酱油、食盐、骨头汤等抖匀,汁沸后倒入鸡片,随之浇点明油,翻勺出锅即成。此菜盘内不见汤汁,盘底不见余油,云耳黑中富有透明感,鸡片白中透黄,完整不烂,入口嫩滑爽脆,甘香鲜美。

制作前所选云耳颇有讲究。带有大疙瘩的云耳多为次货,零零碎碎的要看品种。有的虽然碎,但看上去很有质感,它的边缘是自然干的,没有碎裂的痕迹,颜色很黑,有一层白色霜状物质,此品尚可。浅灰色的云耳基本上是因为薄,另外是因为放了化学物质浸泡,泡出来很薄,缺少云耳的香味。棕色的云耳最差,泡好后非常厚,嚼不烂,但一般来讲,超市里鲜见这种,常常“流放”到农贸市场去了。

还有一种大片的云耳,有大疙瘩,表面有一层白霜状物质,用手拿起来轻轻扔一下,撞击声清脆又不碎就是好的。也可以看超市的袋子,里面如果有很多碎渣就不好。还有,上好云耳不会有太大块的,最好是直径在4~6厘米左右的干品,泡好后最大不会超过一个拳头。

第二章:甜

在这片百色深厚的土地上,多少故事,已被时间和风沙掩埋,唯有蜂蜜甘苦与共,正如民间传说的那样,蜂蜜采收时代表幸福甜如蜜再度降临。

并非所有的良药都是苦口的,有一味我们都很熟悉的本草,藏在花心里。采药的,是一支由上百万小精灵组成的大军。这是世界上最甜的药,蜂蜜,气芳香,味极甜,用于脘腹虚痛,肺燥干咳,肠道便秘,外治疮疡不敛、水火烫伤等而蜂蜜中[3],又以水分少,成熟度高的冬蜜为稀有上品,入药的蜂蜜,必须选在浓度最高时采割,一年之中真正适合取蜜的实时机,只有那么一到两天,而冬季温度低,蜜蜂的活动能力降低,只有中午时分出勤率高,但此时蜜蜂的脾气最暴躁,易伤人,取蜜难度极高,这是一场人与蜜蜂之间的游击战,考验的是知己知彼,只有天时地利加上真正的养蜂高手才能顺利完成。百色城内的右江区,一个市内行政区,整个位置被树木环绕包围着,就像一个巨大的温度调节器,光热充沛,雨热同季,夏长冬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怒放的百色气候。满山的枇杷花在冬季盛开,是蜜蜂们的天堂,这里的枇杷花期短、花蜜浓度高,是我国较好的枇杷蜜产区之一。

“养蜂让我的日子过得甜蜜蜜,我要继续扩大规模,为第二个孩子备好上大学的钱。”11月6日,谈起未来的规划,广西百色市右江区大楞乡龙停村脱贫户陆福建说,他依靠养蜂的收入已经培养了一名大学生,接下来还要打响蜂蜜品牌,带着家人致富奔小康。大楞乡龙和村、龙停村、平慢村等10个村庄位于大王岭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该区域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统计数据显示,保护区内有各类植物600余种,是优质的蜜源产地。曾经,这里的养蜂人凭借父辈们留下的经验放养蜜蜂,但是因为缺乏技术,蜂蜜产量不高。为了解决群众遇到的养蜂问题,右江区邀请专家开办培训班,传授饲养技术、取蜜技巧、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帮助农户掌握养蜂诀窍,提高蜂蜜产量。同时,大楞乡帮扶干部依托资源优势,顺势打造养蜂基地,并注册商标,通过线上和线下的销售模式,拓宽当地蜂蜜销路。“我们通过制定标准、过滤杂质、装罐包装,严格保证蜂蜜的质量,确保蜂蜜纯度。”龙停村驻村第一书记黄蔚林说。目前,该乡养蜂产业遍布15个行政村30个自然屯,年产值300万元,241户贫困户通过养蜂实现脱贫致富。陆福建作为养蜂人,他对蜜蜂的习性了如指掌,养蜂人最重要的工作是保证蜂群的稳定性。一个蜂箱里只能有一只蜂王,但有时,一些不安分的蜜蜂,会造出新的王台,即培育新蜂王的临时巢房密谋造反。这种王台一旦出现,必须及时清除,否则就会酝酿蜂群暴动造成伤亡。此时在陆福建儿子的眼里,父亲就像这个蜜蜂世界里的国王。管理蜂群除了勇气,还需要极大的耐心。老陆养了150箱蜜蜂,分布在四个蜂场,光走一圈就要一个小时,可他坚持每天对蜂箱进行例行检查。因为他养了一辈子,他一辈子都在跟这个小精灵打交道,你要让他今天一天去蜂场上他不转,或者说他没去看,他总觉得这个少了点啥。这就是一种情结。老陆三十多岁时检查出胃出血加胃溃疡,医生让他喝蜂蜜养胃,由于当时家庭困难吃不起蜂蜜。那一年,老陆家迎来第一个儿子,为了儿子,老陆只能自学养蜂,一养就是大半辈子。持续几日的晴天,枇杷花香四溢,流蜜充沛,蜜蜂小分队闻香出巢。老陆取蜜的时机到了,但留给他的时间只有三个小时。蜜蜂对气温的敏感度非常高,冬季正午一过,气温便开始下降。如果取蜜的时间过长,蜜蜂无法及时归巢将危及生命。这是老陆一家人一年一度的战役,平时在外工作的女儿女婿也会赶回家帮忙。父子俩从蜂箱中取出巢框,女儿负责运送,老伴在树下摇蜜。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蜡黄稠密的蜂蜜汩汩流入桶中。冬蜜所含的矿物质、巢蜜浓度、营养成分都要高出很多。

两天,150箱蜂蜜如蜂群一般井然有序的配合,是一家人多年齐心协力行成的默契。其实养蜂最苦的就是说,就养蜂人辛苦一年就取这一季。那真的是365的等待,你就等一个花期然后花期一到,它冷空气一来,它下雨了,那就代表着你这365天,你这一年的忙碌,你这一年的期待,就有可能成空。采完蜜的这个晚上,老陆家照例要吃顿庆功宴。儿子每一年都会把第一口蜜给爸爸尝尝什么味道。这是老陆一家延续了40年的习惯。这是养蜂人一年之中最辛苦的一天,也是他们最甜蜜的时光。对于蜂蜜而言。每一公斤蜂蜜意味着40多万公里的飞行。而对养蜂人来说,每一滴甘甜的背后是365天的艰辛与等待。作为老陆儿子,他父亲是他师傅、是他偶像,他觉得他应该把这个最真实的、最普通的生活场景去分享,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的老爸老妈。

第三章:苦

在百色市田阳县,境内右江两岸地势平坦,南部是大灰岩石山区,北部为土山树林带,全县呈南“山水”、中“人文”、北“森林”的旅游分布格局,且位于百色经典红色旅游线上,是云南到北海的必经之路。其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壮药的优质生长。中药不全是甜的。俗话说:良药苦口。生活亦是如此。药之苦,换取的是身体的强壮,而心之苦,换取的是灵魂的坚韧。甘苦,是生命的况味。百色有最灿烂的夏季,美好而短暂。接下来几个月,百色即将迎来气温最高段位。田间的稻谷,山上的玉米以及地里的豌豆都已准备退场。一种不起眼的草本植物,将成为这里的主宰。只有它们敢于直面百色的夏季,高于30度的极限高温。这种白苦瓜,其瓜体纯白、长纺锤形,瓜肉厚实,口感清脆,苦味较青瓜

[4]略淡,适口性好,且具有耐低温弱光、早熟高产等特性,是当地蔬菜产业的主导品种之一。白玉苦瓜在百色市场接受度较高,售价较普通青苦瓜高 20% 左右[5]。近年来,白玉苦瓜病害发生严重,致使产量和品质大幅下降。白玉苦瓜用黑子南瓜作砧木嫁接栽培,不仅可减少疫病和枯萎病的发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3~4], 而且早春设施栽培嫁接白玉苦瓜上市早、经济效益高[6]。佳瑞的家乡中的县城——百色田阳县田州镇,地处右江河谷腹地,位于田阳县城所在地境内属右江河谷平原,地势较为平坦气候属于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向阳、肥沃的土壤是多种药材的乐园。田州镇有亩产为3526.4-3721.2公斤的白苦瓜,比对照翠妃增产13.0-16.7%。为了保证苦瓜的质量最优,采摘时应为饱满,外表光滑。最好是在清晨采摘,挑够大的表皮翠绿的。佳瑞一家在村前有十几亩地,爸妈常年在家,全心全意种植苦瓜。九岁的佳瑞在家帮爸爸妈妈照顾表妹和苦瓜。百色的夏天十分漫长,酷热、干燥和少雨是绝大多数植物的天敌。而苦瓜有着自己越夏的法宝。苦瓜的根系是比较发达的,因此植株生长极为旺盛,结出的瓜饱满,外表光滑,颜色深。这正是它的用药部位,据《本草纲目》记载,此瓜气味苦、寒、无毒。(子)苦、甘、无毒。主治(瓜)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子)益气壮阳。[7]归属于心经、脾经及肺经,具有祛暑涤热、明目、解毒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痢疾、赤眼疼痛、消渴、臃肿疮毒等病证,对于改善口舌生疮、痔疮等上火症状效果显著。另外苦瓜营养丰富,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果胶、蛋白质、粗纤维等营养物质,可以为人体提供多种营养物质。爸爸种了一辈子苦瓜,一直坚持人工栽培。采收苦瓜也很有讲究,需控水在采收前要注意控制水分的使用,如果采收后需要运输贮藏的,那么在采收前三天左右左右停止浇水,如果水分过多的话,在运输,贮藏过程奇异,导致苦瓜腐烂,贮藏性能降低,采后保鲜期也会受到被缩短。安全间隔期苦瓜生产过程中会使用一些无公害蔬菜,允许使用的农药味了,消费安全要过了农药安全间隔期时才可以采收。其次适时采收苦瓜采收要做到适时采收,采收过早的话,苦瓜不够成熟,产量会受到一定影响,并且口感,品质及外观都无法达到上市标准,采收过晚的话,苦瓜苦为增加,品质降低并且新生吧,没有足够的生长空间。生长受阻,对产量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冬天收获的苦瓜可适当晚采收,夏天收获的苦瓜要适当早产收。再然后防止损伤苦瓜采收时要轻拿轻放,防止机械损伤,尤其是苦瓜,很容易造成机械伤害,机械损伤是采后贮藏,流通保鲜的大敌,机械损伤不仅和引起蔬菜呼吸代谢升高,降低抗性,降低品质,还会引起微生物的侵染,导致腐烂。采收苦瓜时,要一手托住苦瓜,一手用剪刀将果柄轻轻剪断,防止苦瓜与执着受伤。苦瓜药用时,要抓紧时间把苦瓜送到加工厂,鲜苦瓜截断去瓤,纳好茶叶再合起,悬挂阴干。用时取6~9克煎汤,或切片泡开水代茶服。(《泉州本草》)苦瓜绞汁调蜜冷服。(《泉州本草》)。除了苦瓜这一类清热解毒等苦味良药外,还有

第四章:辣

生姜辣了百色田林人的生活。姜是我国人民必备的调味品,也是很常用的中药。《伤寒杂病论》里362个方剂中含有姜的就有140之多。而临床使用又有生姜、干姜和煨生姜、炮姜等,功效有所不同。生姜味辛性温,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和解毒的功效。[1]可以治疗风寒感冒;可以治疗胃寒呕吐,被誉为“呕家圣药”;可以治疗风寒咳嗽;还可以解半夏、天南星和鱼虾毒。我国女性坐月子常用生姜艾叶煮水冲凉洗头,可祛风散寒活血;常用生姜煮猪蹄姜醋,可补血活血,驱寒散瘀。煨生姜是生姜煨用以加强温中和胃止呕的功效。干姜味辛性温,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常与党参白术甘草配合治疗脾胃虚寒,如理中汤;常配合附子回阳固脱,如四逆汤。而炮姜有温中止痛,温经止血的功效,常用于腹部冷痛,妇女宫寒月经不调等[8]。眼下正是生姜收获季节,田林县生姜种植村屯一片繁忙景象。在乐里镇田平村生姜收购点,姜农冯美英刚从地里拉来一车鲜姜就被来自外地的客商抢购一空,她高兴的说:“今年家里种的5亩收入不会少于10万元。”

村民赵桂花专门做收购生姜生意已经10多年,每年收入有10万元以上。生姜产业的兴旺带动了流通行业的发达,全县有3000多家收购户,靠买卖生姜发财。

潞城瑶族乡那马村那昔屯200多户人家,除了40户外出打工外,其余人家都在田地上种上了生姜。他们种植生姜已经有18年,生姜成为屯里增收的支柱产业,平均每户年收入近3万元,多的户收入10万元以上。现在,家家户户建了生姜楼,开通了一条公路,用上了自来水,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很多农户用良田种姜,作为农民他们的粮食到市场购买。“去年我种植了5亩生姜,有9万多元的收入。”种植大户姜农卢美春说,今年生姜市场行情好,很多客商早早便与村民们签下了收购合同。

田林县山多地广,拥有一大片平缓的土坡地适合种植生姜,种出的生姜质量过硬,产品主要销往广东、北京、上海等地。今年全县有10000多户村民靠生姜发“姜财”,生姜种植面积已达到2万多亩。

百色隆林各族自治县苗家有一种说法:“客人来了不上辣椒骨,怠慢的是客人;家里做的辣椒骨不好吃,害羞的是主人。”辣椒骨是隆林县制作的另一道特色且知名美味的“菜品”。辣椒骨既是独立美味食品,也是与腊肉腊肠齐名绝佳食品。同时更是隆林当地人们烹饪肉类的大配料。以调味煮菜或煮汤,香中带辣,余味无穷,既能增进食肉,帮助消化,又可驱寒解表,促进血液循环。隆林辣椒骨味道奇美,味道醇香,制作工艺独特。精选的食材土猪龙骨、头骨、排骨和上等干辣椒使用最传统的手工制作,用石头做的碓窝骨头舂碎成骨肉相连的骨肉泥,配料以精盐、料酒、生姜和各种独特植物香料搭配,搅拌匀后装进坛罐密封保存,经过一个月酿酵之后启坛可烹煮食用。在米饭或煮好的面、粉中,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辣椒骨搅拌可增加食欲。开瓶即食,也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酱油、蒜米等。主要原料为辣椒骨,肉片,姜,蒜。热锅中加入少许油,姜蒜入锅爆香,加入肉片爆炒,半熟时加入辣椒骨、盐、酱油等调味料,待炒熟即成美味。

辣椒营养丰富, 尤其是VC的含量很高, 所含的VC相当茄子的36倍、苹果的21倍、西红柿的9倍、大白菜的3倍、白萝卜的2倍, 1人1天只要吃上60g鲜辣椒, 就可以满足身体对VC需求了。此外辣椒还含有较为丰富的人体必需的钙、磷、铁等矿物质, 称得上是营养丰富、搭配齐全的蔬菜类佳品。辣椒素有“红色药材”之称, 姚可成在《食物本草》中概括了辣椒的保健作用“消宿食, 解结气, 开胃口, 避邪恶。”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适量吃辣椒对人体辣椒对口腔及胃肠有刺激作用, 能增强肠胃蠕动, 促进消化液分泌, 改善食欲, 增加消化酶的活性, 从而具有促进食欲、改善消化功能的作用。单独用少许辣椒煎汤内服, 可治因受寒引起的胃口不好、腹胀腹痛。用辣椒和生姜熬汤喝, 又能治疗风寒感冒, 对于兼有消化不良的病人, 尤为适宜。辣椒还是抗坏血酸和胡萝卜素的天然仓库, 近代医学证明两者都具抗癌作用, 能“疗噎膈”, 减少胃癌的发病率。我国一些医学、营养专家对湘、川等省进行调查, 发现这些普遍喜食辣椒的省区, 胃溃疡的发病率远低于其他省区。这是由于辣椒能刺激人体前列腺素E2的释放, 有利于促进胃黏膜的再生, 维持胃肠细胞功能, 防治胃溃疡。辣椒能加速血液循环, 使心跳加快, 血管扩张, 提高皮肤温度, 所以在寒冷潮湿地区人们对辣椒怀有特殊的感情。伤风感冒、关节疼痛、受潮感寒时, 吃些辣椒出身汗, 症状可以随着发汗消失。四川人夏天吃毛肚火锅, 边吃边出汗, 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美食享受。在湖南有“三个红辣椒, 顶个大棉袄”的谚语, 从另一角度说明了辣椒的驱风行血之功。以辣椒为主要原料, 配以大蒜、山楂的提取物及VE, 制成“保健品”, 食用后能改善心脏功能, 促进血液循环。此外, 常食辣椒可降低血脂, 减少血栓形成, 对心血管系统疾病有一定预防作用, 还能降低血压, 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 促进脂肪代谢, 有减肥及减少血管硬化、冠心病发病率的作用。常吃青椒能预防胆结石。青椒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尤其是VC, 可使体内多余的胆固醇转变为胆汁酸, 从而预防胆结石, 已患胆结石者多吃富含VC的青椒, 对缓解病情有一定作用。

第五章:咸

一草一世界,一木一浮生,成成千年的中华本草,带着我们的目光,翻山越岭回首祖先的栖息地。在那里草木扎根大地,以仰望的姿态洞悉人间,参透山川的密语。将万物点化融合,这是我们的先祖交给自然的答案,人们头顶对生命的敬意,背倚青山,踏歌而行,刚柔轻重,黑白进退,新城甘苦,这是本草的哲学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甘柔相既,方能标本兼顾,甘与柔,是生命的质地。

每个周末余强都要骑行20多公里到山上送报纸这些报纸的读者并非人类,而是一位娇弱的本草,它只能生存于远离都市。生态极好的山林中,东南沿海的福建古田2/3的土地被森林覆盖,烟波浩渺的翠碧湖。带来暖湿的水汽,中年滋润着这座小山城,与此同时,姚俊辉来到他的秘密基地,从全国各地采购来的中药材。在此冷藏保鲜这些药材也是给那位本草准备的。大山深处,一座孤房外的帷幕缓缓降下。50天后他们才会被再度揭开,届时这里将迎来一位小仙女的新生,银耳,被称为菌中之冠。自古以来既是养生美食又是滋补良药,野生银耳寄生于朽木之上,数量稀少,在古代一直属于名贵补品。直到40多年前才在福建古田通过代料栽培技术成功实现人工量产,姚淑先,是最早研发出这项技术的人,如今以85岁高龄的他,正在向一个新目标发起冲击,培养基相当于银耳生长的土壤,培养基的品质决定了银耳的品质,从小生长于中医世家的姚淑先在意的不仅是身为甜品的银耳。更是身为本草的影儿,它制作培养基所用的原料都是药物同源的滋补药材。莲子养心安神,茯苓健脾和胃,山药生计益肺,姚老将他的新产品,命名为本草银耳,希望借助中草药的温床,培养出更具药用价值的银耳药材的种类,品质,水分含量,甚至颗粒大小都会影响本草银耳的品质。必须通过不断的排列组合,得出最佳的配比,由于使用中草药做培养基,本草银耳的试错成本远高于普通银耳,他们已经做了1000多次试验,但姚淑先从未想过,停止探索的脚步,不断提升银耳的品质,是他毕生的事业。“一般打三个孔,这样子就拿去灭菌了”“之前的话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大的年纪大把大把的花钱去做这个中药盐发很不理解,要坚持下来,可经费掉怎么办呢?现金用完了我就买房子抛股票七十几岁,当时提着一个行李箱,整天去全国各地去找这些中草药,看他的那个背影确实挺苍凉的,后来就想来帮他,可能就是父子之间的感情吧,一直做到现在,慢慢也喜欢上这份工作”菌丝在不见天日的菇房里,慢慢生长。接种一周后是婴儿生长最关键的时期,银耳本就是一种极其柔弱的食用菌。本草银耳的成活率比一般婴儿更低,过去的15年里,他有一半以上的姊妹,倒在了这道生死关前,这批银耳菌丝的长势不太妙,姚俊辉只得请父亲出马。“接种1~5天,空气要干燥,温度要高,让这个香灰菌呢,先把这个银耳的口插满”虽然可以用报纸来控制均带的水分,用帷幕来总结菇房内的温度,但随着时间的变化,温度湿度也始终在变化,姚俊辉他们必须寸步不离的守护着,。40多天过去,这是新生的本草银耳见到的第一缕阳光,那隐隐的经络仿佛血脉搏动,蓄势待发。这朵姚老用15年心血浇灌出来的银花,终将惊艳世人,却鲜有人知这极致柔美的背后是怎样刚毅的坚持。百色,滇川交界处于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距离最近的县城也有五六十个小时的车程,以艰险闻名于世的茶马古道,就经过此处,这里属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干旱少雨,生态脆弱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地区之一。但仙人掌并不在意,它屹立于贫瘠而陡峭的岩壁上,俯视着山谷里的众生。这种梨果仙人掌的果实嫩滑爽口,那是摩梭汉子杨建新,最熟悉的味道。不过,老杨此行的目的并不是采果子今天他要在这里完成一件很重要的事,为了确保安全,他决定自己先来探探路。在仙人掌丛中穿行,就像攀爬一面,布满狼牙棒的绝壁,唯一可以借力的砂岩,也因冬日的干渴变得无比脆弱。他的身后金沙江与横断山脉垂直交叉,切割出海拔高差达上千米的大峡谷,只有最坚强的生命才能在这样的自然夹缝中争得一席之地。在这种地方生存,摔伤、擦伤、蛇虫咬伤都是家常便饭,好在药草也是现成的。中医认为这种李果仙人掌的根茎可以入药,清肺止痰,凉血解毒,烘干或鲜用皆可。当地人采摘仙人掌的果子,都会顺带砍些根茎,万一在山里被蛇虫咬伤,可以将仙人掌捣烂,浮在伤口上。在那些交通不便的地方,人们往往就地取材,从身边的一草一木中挖掘救人的良方。比如长于山野路边的艾草,是止血的良药,草原上的人们借助蒲公英清热消肿,而在海边,人们则发现将珍珠磨成粉和解毒生肌这些本草,给了人们爬山涉水的勇气。这条疤产基河,是杨老年少时常来的地方。跑过马班修过路,做过生意,辗转多年后,杨建新带着更开阔的眼界回到了山里。如今,杨老早已不必再靠仙人掌维生,可每当有什么心事,他还是会来到河边静静的坐一会儿。杨老的儿子杨坤就要结婚了,最近家里人总是人来人往,他将采回的仙人掌交给儿子,吩咐他去做饭。仙人掌在火塘里,烧掉表层的尖刺,洗净去皮,露出柔软的内在,大山里缺医少药,除了自外伤,仙人掌还可以煎汤、捣汁或者切丝,既是一道口感独特的家常菜,又是清肺止咳的良药。近来,奶奶有些肺热咳嗽,老杨特意交代儿子加到凉拌仙人掌。杨建新送儿子的这份礼物,需要父子俩一起完成。杨坤出生后,家里的生活已经好多了,这是他第1次跟父亲一起上山。野生仙人掌丛里有许多细小的毛刺,一有风吹草动就四处纷飞,只有等身体慢慢消耗它。其实河谷两岸满山都是仙人掌,但老杨为儿子选了最艰苦的一条路。一个顶天立地的摩梭男人,应该经得起任何危险的考验。在山谷最高处,杨坤见到了父亲为他挑选的仙人掌。这是一位父亲送给儿子名为勇气的礼物。采挖仙人掌根茎。采摘果实更难,但这是方圆十里内唯一既可果腹,又可急救的本草,是生活在此处的摩梭人世代相依为命的植物,采摘仙人掌,是这个村庄里每个男人真正的成年礼。杨坤的婚礼如期举行,歌声与欢笑飘向门外,那里有一味坚韧的本草,曾帮不助一位勇士渡过艰辛的童年,也将伴随另一个年轻人开始崭新的人生。他们在陌生的远方,一起顽强生长,命里山连着山,水连着水,在那山水深处,相约征服下一个春天。

这几日,冯友军总是天一亮。就来到位于城郊的地理查看,菊花的长势。生怕错过了最佳的采收时间。此时淮河以北已是初冬,百花凋零,唯独老冯的10亩毫菊,还在寒风中傲然挺立。菊花因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品格,成为中国人所熟知的花中四君子之一。中医药典记载亳菊是菊花中的珍品,疏风散热,解暑明目,由于药用价值高,历来是中医首选的菊花品种。亳菊喜温,喜光,耐寒性强,但怕水涝。老冯最担心的是,如果这雨下个不停,这批亳菊的品质将会受到影响,甚至波及下一代的性状和基因。

银耳自柔,仙人掌自刚,芦根甘中有柔,亳菊柔中带刚。在妙手人心的点化融合下,都成为疗愈的良方,刚柔相济,这是中华本草延绵千古的奥义。

尾音:杂陈五味道

酸甜苦辣咸,五味本草滋养百味人生。

从调查的多数壮医中我们了解到他们对于壮医基础理论体系还是基本认同的, 而壮医的理论指导也基本能指导现在的临床实践, 由于知识体系的不完善, 很多治疗手段没有得到临床验证和科学研究证实, 导致了后世对于壮医的认识有局限。当前阻碍壮医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基金和技术的支持不足, 以及壮医体系不甚完善和壮医人才的严重缺乏, 面对民族医学传承的严重流失, 相关部门应该大力支持发展祖国传统医学, 加大投入, 政策扶持, 相信在我们不断的努力下, 壮医理论体系会越来越完善, 将来能更好地应用壮医药知识为患者解除病痛, 也为国家的传统医学事业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群存.一根藤如何牵出一片产业——琼海市大路镇打造鸡屎藤风情小镇的设想【J】.今日海南.2012(11):39

[2]刘松亮,靳月琴,崔满善.桑枝黑木耳代料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实践【J】.北方蚕业.2020(02):55-57+59

[3]记者  瞿剑.蜂蜜也讲究成熟  我国蜂产业需来一场“甜蜜蝶变”【N】.科技日报.2021

[ 4] 应斯芳,钱荷富,郑军辉.千岛白玉苦瓜大棚早熟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04(5):55,59.

[ 5 ] 严百元,应斯芳,钱荷富,等.千岛白玉苦瓜高产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03(11):22~23.

[ 6 ] 肖昌华,旷碧峰,余席茂,等.嫁接对苦瓜疫病抗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中国蔬菜,2011(4):66~69.

[ 7 ] 司雨,梁见冰,李颖仪,等.苦瓜嫁接砧木品种筛选试验[J].蔬菜,2015(8):9~12

[ 8] 唐锷,旷碧峰,肖昌华,等.早春苦瓜嫁接栽培方法及效益分析[J].中国蔬菜,2015(8):78~79.)

[9]黄文仁.生姜及其药效[J].现代养生,2001,(04):3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