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吨的泸定桥,十三条铁链连接12164个铁环,古代是如何架起来的

150多年前,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在这里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画面,石达开带领3万将士在这里浴血奋战,苦苦支撑了一月有余却始终没能渡河,最后遭遇清军的残杀,全军覆没。1935年,红军抵达大渡河,前有天堑,后有追兵,此时能否渡过大渡河也成了问题,红军和石达开部队一样,都是遇到5月的汛期,洪水冲击,他们唯有强占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才能顺利通过。

原来大渡河上只有一座铁索桥,也就是泸定桥,泸定桥是连接康巴西藏与四川盆地最重要的咽喉要道,红军抵达泸定桥时,桥上的木板已经全部被拆卸,他们只能自己带着木板一边战斗一边过桥,他们经过几个小时的厮杀,最终成功通过泸定桥,“飞夺泸定桥”也被载入史册,更重要的是泸定桥也因此声名大噪,如今很多人也慕名前来。

泸定桥,又名铁锁桥,现位于四川省泸定县的大渡河上面。它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6年)建成,全长有103米,宽有3米,13根铁链固定,共12164个铁环,重有40余吨。它是古代桥梁建筑杰出的作品,也是我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渡河河水湍急,四周也比较陡峭,对于这样的形式,古代的人们是怎样把泸定桥架上去的呢?

关于怎么建这座桥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如怎么把铁链牵引到江的对面。当时,为了解决这一件事,好多能工巧匠聚集到一起,商量讨论着怎么把这个问题克服过去。商量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最终决定采用索渡的方法把铁链穿到江的对面,也就是把粗的竹索系到对岸,然后在每个竹索上又穿上短的竹筒,这样一步步把铁链穿到江的对面。短短一年时间。泸定桥便完工了,可见其速度之快,并且古人能够在如此湍急的大渡河上建好一座桥,可见其古人的智慧之大。

那么这座泸定桥究竟是如何建成的呢?

泸定桥全长一百米左右,宽度是三米,整座桥是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在桥的两边各有两根铁链作为扶手,桥面的底部是由9根铁锁链作为主体,支撑人们的行走。

《泸定县志》中记载,泸定桥于公元1700年修建,当时的四川提督在巡视大渡河时发现,这一带水患频发,商旅行人往来不便,偶一失足便形影俱无,需要造桥梁,以此通过山川,惠民生、定边陲。因此他上表朝廷,在此修建桥梁沟通东西两边。

康熙听闻后,派人亲自前去修建桥梁,耗时一年多才修建完成,为了庆祝这座铁索桥修建成功,泸水平定,康熙御赐桥名为“泸定桥”,后来这里也改成了泸定县(并非是因为有泸定县才叫泸定桥)。

泸定桥的选址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据专家表示,大渡河有两处地方适合建桥,但是古人并未放在这两处,一是因为两边都是花岗石基岩,虽说有花岗石基岩更好,但是下面没有宽阔的建桥基地,水流汹涌澎湃;二是两边地势陡峭,没有适合居住的地方,不容易疏散两边的百姓,人们过了桥,没有快速疏散的道路,更没有适合马车通行的地方。

最后才选在了如今这个地方,桥的另一面是花岗石基岩,非常适合建筑桥梁,另一面则是稀疏的泥沙,只有一面符合打桩,那么古人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古人在有花岗石基岩的一边打了两个长达八九米的铁柱,铁柱头戴铁帽,威武的龙仗中铁索缠绕,他们将这两根铁柱成为“将军柱”,也是泸定桥的“定桥神针”。

将军柱上的两条铁链分别扎入地下的地龙桩,也就是说桥上的重量几乎全靠这两个将军柱支撑,这样也就解决了另外一边地基松动的问题,这种原理也简单,因为所有的受理点都在将军柱上,所以非常稳定。

另外这几根铁链扎入地龙桩之后,上面铺上花岗岩条石,防止松动,这样桥的两端算是完成了,另外一面也类似。

石达开渡的是大渡河,不是泸定桥

首先在清朝的时候,石达开根本就没有接触过泸定桥。

在当时,石达开选择渡过河的位置并不是泸定桥,而是距离泸定桥还有一段距离的一个渡口,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之为码头,石达开就是在那个地方选择坐船渡河的。

石达开选择在那个渡口坐船过河,其实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从这里过河他只需要考虑造出船只渡过河对面就行了。

因为当时他来的紧急,大渡河对岸的清朝军队还没来得及赶到河对岸设下防守,因此从这个地方过河,才是对他来说最好的选择。

而如果他选择从泸定桥过河的话,那其中就会生出许多的波折。

在当时,石达开和泸定桥之间其实还阻隔着一条很宽阔的河流。

这条河流阻隔了石达开前往泸定桥的道路,如果石达开选择通过泸定桥过河的话,那他就得先制造出船只渡过这条宽阔的河流,这样才能去到跟他们同在一个方向的泸定桥口。

而在渡过这条河流后,可能当地的清军队已经赶到了泸定桥的对岸,早早拆掉了泸定桥上的木板,或者严兵守在了泸定桥对岸的出口。

这种风险对石达开来说是不必要的,因此,他就选择了直接坐船渡过到对岸。

那时候渡口中没有足够的船只供应石达开把军队移往对岸,所以他就下令就地制造出了一些木船,准备乘坐这些自己制造的船只过河,不过在他们几次打算过河的时候,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却摧毁掉了他的最后希望。

接下来大渡河水讯猛然暴涨了起来,水位开始极度上升,河水的流速开始变得极度的湍急,正是在这突然变得湍急的河水阻挠下,石达开的部队最终在南岸被清朝军队给葬灭了。

从这件事情的详细经过,我们可以看出石达开真的和泸定桥没有什么关联。

但是泸定桥为何要用铁链建造,而不是建造木桥或者石拱桥?

显然石拱桥和木桥都不行,因为这里地质的问题,石拱桥一旦发生地震,很有可能就断裂,而木桥更本就受不了大渡河水的常年冲击,最终才选择了铁索建桥。

据《泸定县志》聚在,因为泸定县地区没有铁矿资源,需要从数百里之外运到泸定县,铁匠门夜以继日的打造铁环铁柱,历时一年才完成了生铁的铸造,13根长达百米的铁索全部由12164个铁环环环相扣所组成,重达40多吨,那么这些又重又粗的铁链又是怎么架起来的呢?

一开始是打算利用船只引渡,不过船只在水流急端的水面上根本停不稳,这种方法也行不通,后来古人们先将大竹索固定在两边,然后在竹索上安装小竹筒,引铁索到筒内,最后拉动竹筒将铁链给运到对岸,这才将铁链架在大渡河的两边。

泸定桥是我军渡河的其中之一个选择

接下来我们再讲一下近代史中与泸定桥有关的历史事件。

当年我军在渡过大渡河时,并不是所有军队都是选择从泸定桥奔赴到大渡河对岸的。

在当时,其实有一部分部队选择了和当年石达开一样的渡河方案,那就是选择在泸定桥附近的渡口乘坐船只抵达对岸。

因为船只实在不够的原因,所以当时就下令让剩余的军队前往泸定桥位置,让他们通过泸定桥过河。

这时候与石达开时期又有所不同,此时他们和泸定桥之间再无河流阻隔,在当年的河水早已枯竭之后,他们很轻易地就来到了泸定桥的桥口。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我们都很清楚,在经历了一番战斗后,勇士们拿下了泸定桥,在这些勇士的掩护下,我军成功通过了泸定桥。

在这个历史事件中,人们经常误以为我军是全部通过泸定桥抵达对岸的,但实际上并不是,当时我军只有一部分选择了通过泸定桥过河。那么泸定桥上的铁索为何又不会生锈?

一直到至今,泸定桥都未曾生过锈。

至于为何如此,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工匠们当年铸造的严谨。

第二个原因就是最为至关重要的维护,当地人每隔三个月就会对这些铁索进行一定的维护,防止铁索生锈。

第三个原因就是当地特殊的天气,不仅仅是铁索桥上的铁索,当地居民们家中的各种铁器,也是很少会生锈的。

泸定桥铁链的过河方法

这1万多铁环在打造出来后,人们一共把它们组合成了13根粗长的铁链。

如果要说到古人是如何把这13根铁链衔接在大渡河河流两岸的,我们就得说到古人的智慧了。

首先以这些铁链的沉重重量,当时甩是根本不可能把这些铁链甩到河流对岸的,如果用船拖着这些铁链的话,它们沉重的重量也会造成巨大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艰难的问题,当时人们就想出了一个方法,那就是首先用普通的绳索连接两方,在船只的带动下,这些重量很轻的绳索可以轻易被带到对岸。

接下来人们会在这些绳索中套上一些竹筒,使这些绳索不会太过于柔软,让绳索拥有一些笔直度。

然后铸造铁链那边的人们需要把铁链缠上这些套上了竹筒的绳索上,一切准备好之后,对岸的人就可以通过转盘转动早已经连接在对岸的绳索,把这些铁链给缓缓地拉到对岸去了。

正是通过这种复杂而又省力的方法,古人才能在那种条件艰难的情况下,建造好了至今仍旧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泸定桥。

所以说这就是古人架设泸定桥的方法,人的智慧一直是无穷的,古代科技虽然不如现在,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智慧不及现代,通过金字塔以及各种古代的案例,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出这里面的事实。

大别山神话,发布文学作品,传播历史知识,展示搞笑视频,关注,会有更多精彩哦!小编:宋高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