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德:巧用“4321”合作模式发展生猪产业

近年来,喜德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发展生猪养殖作为助力贫困群众脱贫奔康,夯实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全力推进生猪产业发展。

2017年4月,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铁骑力士集团现代生猪养殖项目在喜德安家落户。从此,位于冕山镇洛发村总投资金额达1.5亿元的“铁骑力士实业标准化繁育场”基地及配套建设的大幕徐徐展开,11个乡镇26个村49个点83个规模化生猪代养场陆续建成。目前,繁育场可实现常年存栏能繁母猪1.5万头,年产仔猪30万头;代养场存栏1.9万头,已代养出栏3.2万头,产值达到11200万元,实现代养收入6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0个,贫困就业人员年增收3万元以上;已有5个代养场分红,分红金额达到17.2万元。

这些数字印证了喜德与铁骑力士一道走过的发展历程。

创新合作模式

四方投入保障资金。项目建设所需资金由财政资金、佛山帮扶资金、贫困村和贫困户入股资金、企业自筹资金共同投入。新建的代养场县财政每平方米圏舍给予500—600元补贴,且补贴资金总额的10%将作为所在村集体股权参与入股。新建高标准、现代化(年出栏在5000头以上)的代养场,县人民政府给予一次性10—40万元奖励。

三个渠道参与分红。政府投入资金分红。县财政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占股的55.7%收益分红于全县13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代养场建设财政补贴资金的10%作为所在村集体经济参与入股分红,吸纳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投入代养场建设参与入股分红。村产业扶持基金入股分红和贫困户贷款入股分红。依托产业扶持基金和小额信贷优惠产业扶贫政策,在年出栏2000头的代养场吸纳10户贫困户;年出栏4000头的代养场吸纳15户贫困户;年出栏在10000头的代养场吸纳20户贫困户;年出栏在1万头以上的代养场吸纳60户贫困户,吸纳了1072户贫困户(每户贷款2-5万)贷款入股。

两级分开经营管理。代养点由政府补助养殖。为保障生猪代养场用地,相关部门依法依规按程序流转土地,招商引进企业(大户)与拥有土地使用权人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代养户修建圈舍、土地选址征用或承包土地需要的大笔资金,由政府给予代养户一定的补贴和奖励。企业租赁经营管理。铁骑力士公司负责统一设计猪圈、提供猪苗、药品疫苗、提供饲料、标准管理、价格回收、品牌促销,从而帮助养殖户抱成团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解决了养殖户怕“瘟”不敢养、缺钱不能养、没技术不会养、愁销路不愿养的后顾之忧。

一项资金保底收益。扩繁场每年固定租金1000万元,代养点每头生猪代养费保底150元。扩繁场的租赁收益,按占股比列分配,将县财政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占股的55.7%收益分红于全县136个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

奠定致富根基

按照“4321”合作模式运行,有力有效解决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诸多难题,更是成为贫困群众增收的一把金钥匙。

项目实施以来,全县大型集中移民安置点中内生动力强、四好建设有成效的2167贫困户,户均增收2500余元。同时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促使贫困群众既获得务工收益又提升现代养殖技能,年均解决243名贫困户就近务工,年人均增收3万元。代养收益分红期限为15年,业主有收益后前3年内每年按股权额度8%,第4年至第15年每年按股权额度12%比例分红给村级集体经济和贫困户。全县生猪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粪肥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形成了“猪—沼(能源)—粮(经、果、饲)”生态循环经济模式。据初步估算,全县生猪代养项目年产值达7.5亿元,代养收益7500万元,直接带动3359户贫困户户均增收从1000元到5000元,辐射带动5000户农户发展种植业或林果业;26个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平均达到2.7万元。项目的实施极大促进了喜德产业升级、村集体经济有了保障、脱贫攻坚有了坚实的基础。

喜德铁骑力士现代生猪养殖项目是铁骑力士集团凉山产业扶贫项目之一。省州领导高度重视,多次莅临现场检查指导,为项目建设精准把脉,更加坚定了喜德生猪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记者 赵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