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解读』黄帝内经中诊脉的最佳时间以及四诊合参的重要意义
黄帝内经中诊脉的最佳时间以及四诊合参的重要意义
【原文】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1),阴气未动,阳气未散(2),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3)。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4),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5),决死生之分。
【注释】
(1)平旦:指清晨太阳刚出地平线的时间。
(2)阴气未动,阳气未散:动,扰动。散,耗散。此二句为互文,指阴阳之气未被扰动耗散,处于相对平静状态。
(3)有过之脉:过,过错。指有病变的脉象。
(4)精明:指目之精光,眼神。
(5)参伍:异同对比,彼此相互参证的意思。
【白话详解】
黄帝问道:诊脉的方法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诊脉通常是以清晨的时间为最好,此时人还没有劳作,阴气未被扰动,阳气尚未耗散,饮食尚未摄取,经脉之气尚未充盛,络脉之气也很匀静,气血未受到扰乱,因而可以诊察出有病的脉象。
在诊察脉象时,要在注意其动静变化的同时,结合观察目之精明,以及面部五色的变化,并要审察脏腑之强弱虚实及形体的盛衰,各种资料彼此相互参合比较,以判断疾病的吉凶转归。
【按语】
此节论述了诊脉的最佳时间以及四诊合参的重要意义。指出了诊脉的最佳时间,以平旦为宜。此时病人刚刚睡醒,没进饮食,尚未劳作,环境安静,阴气未被扰动,阳气未被耗散,阳气从阴出,经络调匀,气血平静,脉象所反映的情况能准确地接近脏腑气血阴阳本质,因而利于诊察疾病。其实质是强调诊病必须保持“静”,以使病人的气血不受其他因素干扰而保持相对平静和环境的安静。这样,才便于分辨出病脉。
当然,诊脉不可能全在平旦,更多的是在其他时间,如果病者气血尚没有受到内外因的刺激,也可诊得较真实的病脉,所以诊病时令病人平静,保持环境安静,即是对本文“诊法常以平旦”精神的把握,不必拘泥。
多种诊法“参伍”,是《内经》诊法学的一贯思想。切脉、察神、望色,以及审查脏腑的强弱和形体的盛衰,多法并用,彼此相互参证,才能全面把握病情,正确判断病势及预后的吉凶。临证察病以综合运用多种诊察方法为上,执一而不及其余方法者为下,表明古代医家早已提倡“四诊合参”,反对孤立地、片面地应用某种单一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