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纱漫舞霓裳秀,白羽飘渺绿影踪
正所谓用光影作画。当摄影加入了人工摆布的操作,就有了艺术的气息。虽然我极力主张摄影是科技的产物,在科技进步的今天,应回归技术领域,可眼下艺术这一高大上的词汇,普遍被人们所推崇,只要冠以艺术的头衔,什么事物都变得阳春白雪,一个怪异的动作,就可以被称为行为艺术。而与之相反,摄影技术则被贬低成下里巴人,戏称为快门工。说穿了,就是要用没有标准的艺术,压制有标准的技术,一切靠感觉为准,有了这个感觉,就好在其中做文章了,有那么一句话叫做:官大錶准。引申过来就是谁嘴大谁说了算。对于艺术作品的评判,自然也是谁名气大、人脉广,谁就水平高,君不见好多商业、官场的成功人士,都有某某艺术家的头衔吗?没名气、没人脉也不要紧,有策划公司帮你做搏眼球的操作,搏眼球就是提高名气、抓人脉。既然如此,咱自己也搏眼球一把,不是说动的、模糊的片子有艺术感吗!那咱也把鸟片整的艺术些,让它动感十足,本文的题目也挺艺术的吧。不过本性难移,即使是“艺术”,片子也要有标准,也要有足够的技术含量支持,按照技术要领做好,就可以重复得到类似风格的照片,否则什么胡乱拍照的东西都可以吹成作品了。片子的要求是,要用相机摇动拍摄,让鸟像披着轻纱一样在空中飞舞,片子必须是拍摄所得的单张片,不能后期合成,后期只允许调整色阶、曲线、饱和度、加深与减淡,不得用图章、画笔、液化等工具,总之就是照片主要形态要用拍摄完成,后期只是少量的修饰、强化。照片中的鸟要有一定的清晰度,要让人能分辨出鸟的大致种类。
有了标准,照片的技术含量占比就较大了,拍的好坏也容易比较了,我一直想不通,对于评判标准很主观的艺术问题,居然还有各种“比赛”,“大赛”的活动,艺术的东西没有标准怎么个比法?叫“大奖”或“展览”还差不多。
跑题了。拍轻纱漫舞的要领,参看我去年12月的文章-解密超慢门拍摄飞行中的鸟的技巧。
远距离的摇拍,对环境有交代。照片取名“林中仙子”怎么样
白纱的厚薄效果,取决于最后摇动镜头的速度。
摇动速度快,白纱显得薄、透。
摇动速度慢,白纱显得厚实。
快门速度应以1/4秒~1/3秒为宜,快了不容易掌握好分配追踪与摇动的时间,慢了不容易拍清楚主体。
拍清楚主体是最难掌握的慢门技术
经验告诉我,超慢门是无法拍清晰鸟头的,除非你有本事,瞄准追踪运动频率达到鸟扇翅膀的频率,下图就是我试图跟随鸟扇翅膀的频率拍摄的效果。从背景如蚯蚓一般的线条,可以看到我追踪鸟头运动的轨迹。
能追踪鸟头运动,才能在超慢门情况下拍清楚鸟头。
一群鸟的舞纱效果,应该更好看。可惜机会很少,拍技术不过关,没有拍好。
片子都是用索尼rx10m4便携长焦机拍摄,小机器同样可以拍大片。只不过由于这相机最小光圈只有f16,大白天使用1/4秒曝光,感光度减到ISO64还是曝光过度好多,所以拍这种片子要加减光镜。
我想,如果我是某大艺术家,下面这张技术上失败的片子,是否可以算是艺术大片了。
这样的片子,为语言雕琢留下了无限遐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