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和县贾宋镇
贾宋村位于南和县北部,距县城7.6千米。东临邵屯,西接邢台县祝村、东汪村,南靠河郭、东韩乡,北与任县毗连。这里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邢(台)清(河)、南(和)任(县)公路过境。贾宋村是一个近万人的大村,历史上贾宋民风淳朴,文化资源深厚,人文景观突出。古迹有白雀庵和朱正色墓。
一、贾宋村史
《邢台地名志》说,贾宋“相传明代以前,该村有贾、宋二姓,村以居民姓氏而得名,现村西还有一片'宋坟地’。但如今村中已无贾宋二姓居民,现有诸姓均是明永乐年间自山西迁来”。地名志与《南和地名志》说法是无有异议的。
贾宋村有一李牌,李氏始祖李贾,原籍山西蒲洲,后由蒲洲迁至洪桐。据李氏家族代代相传的看家、为人之本家谱记载:李氏家族的祖训包括禅、武、医、茶、商。李氏家藏本记载的纯为武事,现残存的文本乃李氏二十世讳爘然,据李氏家训残本所抄录,李家承宋季拳学大家周侗(岳飞之师)之拳械,且精承祖代之医道。明洪武八年(1375)迁居直隶顺德府南和县宋村,因为人忠厚,且精通拳学医道,深为邻乡民所敬重。因所住之处为宋村河南岸,与北岸隔河而望,虽然一衣带水,但交通十分不便,多次搭建木桥,年年被洪水冲垮,为方便乡邻,在他带领下与岸北宋村搭一石桥,起名叫永济桥,由于石桥坚固耐用,从此再也没有被洪水冲垮,故民众为了感激李贾修桥义举,也就把永济桥用他的名字与宋村合称贾宋桥,久而久之,贾宋桥两岸住着的居民也就把自己住的村叫成了贾宋村。
1990年,在贾宋村发现了一座唐代墓葬,出土许多随葬物品,其中有一些唐代的陶器,这就说明贾宋村在唐代以前就已经有人居住了,村里的老人也说,唐庄有一户就是明初移民前的居民,如果结合贾宋有唐庄地名来分析,可以说贾宋在唐代已经建有村庄,而这个村庄就是唐庄。
李姓是贾宋村的一个大的姓氏,在村南河七里河堤上发现了一块石碑,这块碑为青石质,高2.20米,宽0.85米,厚约020米,在碑的正面有“大宋处士李氏始祖神道”十个碗口大字,宋即指宋代,“处士”一词流行于唐宋时期,意思是有见识的隐士,是贤德之人,在古代时即指有学问而不出仕作官的人为处士。这块碑给我们提示了两个问题,李牌的李姓是什么时候迁移到贾宋的,另一个问题是这个李氏是不是李牌那个李氏的始祖。
二、村落建筑
贾宋村为一个环水村,七里河与牛尾河到贾宋村西后汇流在一起,为了村子的安全和避免水患,村子在营建时就开挖了河濠,使河水绕村环流,村民称环水河濠为“越河”,环村的“越河”起到保护村寨的作用,“越河”代替了村寨墙的功能,考虑到村民的生活出行方便,在村子的东面、西面还修建了阁门,其他地方以桥梁代替阁门,村中的河道上共修建六座桥梁,这六座桥梁是永济桥、三孔桥、村西吊桥、哑巴桥、板桥和冀牌桥,以村东的三孔石桥规模最大,现在村内还保留着河道的遗迹,村中的永济大石桥保存完好,只是随着河床的抬高,河道已经淤满只有石桥的石栏板和拱券上的避水兽暴露在外。
村子面积很大,形状呈不规划正方形,有一条南北向的大街,村内有六条大街,这六条街是十字街、李牌街、冀牌街、豆牌街、程牌街、韩牌街,除大街还有数条胡同。全村有五牌二庄,五牌为李牌、冀牌、豆牌、韩牌、程牌,二庄即唐庄、田庄。
在村子的沿街保存着一些传统民居,这些民居具有冀南平原的建筑特点,以四合院式建筑,平檐式门楼为主,门楼上有砖雕、木雕和石雕艺术。
在贾宋村里有十座庙宇,老年人回忆有关帝庙二座,老祖庙一座,玉皇庙二座,三关庙二座,土地庙一座,老母庙一座,真公庙一座。其中保存最完好的是在村中永济桥北侧的关帝庙。
关帝庙现为南和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保留的石碑上可知,贾宋关帝庙创建于明正德年间(1505-1521),到光绪时已经重修了五次,1904年,也就是光绪三十年,村民又集资对关帝庙进行第六次大修,现在保存的应该是当时大修后的基本格局,面积近300平方米,共有三座大殿,这三座大殿都是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硬山殿,殿顶为筒瓦屋面,饰有兽面瓦头和花草纹滴水,大门前有南和万历进士朱正色手书的“关帝圣君”题匾。在庙内保存有十六通古代碑刻,在西围墙嵌有六块石碑,在东墙下还有数块石碑,多数已经破损,碑文字口还好,较易辨认。关帝庙这些石刻最早的有明代正德年关帝庙初建时所立的碑记,清代有康熙伍拾贰年一块,乾隆叁拾柒年一块,道光二十五年一块,光绪三十年碑记一块。此外还保存有永济桥修建时的碑记,这些碑记真实完整的保存下贾宋村的历史和发展情况,是研究邢台及南和地方文化不可缺少的第一手参考资料。
三、贾宋文化
贾宋村的文化很厚重,也很丰富。总结下来有庙宇文化、姓氏文化和抬皇杠乡艺文化等等。
贾宋有三关庙、关帝庙、老祖庙、玉皇庙、土地庙、老母庙、真公庙等座庙宇,贾宋村的庙宇是和当地的生产、生活、信仰有一定的关系。贾宋村的庙宇文化,有着很传统的道家文化因素,最可贵的是充分利用民间乡艺活动继承了传统的“义”文化,使“礼义”美德得到广泛的弘扬。
三关庙,在村子里有两座,一座在唐庄、一座在韩牌,三关庙以供奉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的神位,古代时,供三关爷是一个民俗,特别是邢台地区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农业大区,百姓有祈求苍天、祈求三关爷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习俗。
老祖庙,每一个地区的供奉的老母娘娘也不同,有道家的,也有佛家的,供奉的神灵也是多种多样。但大多供奉道家先祖,也有的供奉玄天大帝,还有的供奉与里社相关的先祖。
贾宋村由五个牌两个庄组成,每一牌是一个姓,为什么把姓氏称为牌?这可能与贾宋家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老人回忆说,在解放前,贾宋村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承先堂,承先堂也就是家庙,里面供奉着列祖列宗,先祖的名讳写在木制的牌位上。古代时,牌是指神主、灵位或题着名字作为祭祀对象的木牌,相关的姓都以自己的家庙为中心居住,如李牌街、冀牌街等就是如此,天长日久人们也习惯以自己的家庙与姓结合起来称呼,这也就是贾宋“牌”的解释,也有人考证:“当时政府为了便于管理,在移民门楣上钉一木牌,详书该户丁(男)口(女)和地亩情况,以'牌’为族居村落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慢慢形成了贾宋的牌姓文化。
贾宋抬皇杠乡艺也叫抬杠,抬花杠。是流传于南和河郭一带的民间娱乐活动,距今已有2000多年。相传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黄巾军在南和张路郄村一带和汉军展开激战,黄巾军的粮食不多了,河郭村就筹措粮食帮助黄巾军,为了粮食的安全由河郭村民抬送粮食,由黄巾军将士护送,但在途中还是被官军劫去,在此时尚武好义的贾宋人出手将全部的粮食抢了回来,从此两村结下了永世相传的友谊。后来以此形成了抬皇杠习俗,正月十一齐杠十三齐马 ,十五十六抬杠,二十一、二十二送杠接杠。这样河郭和贾宋成了友好村。每年正月二十一日,河郭村的人,总要抬着黄杠,到贾宋村去玩社火;贾宋村的人也像招待亲戚一样热情款待他们。
社火的名称叫“抬杠”。“杠”就是轿子,内部装的是“金银财宝”。这是一种独杆轿。由两人抬着。在抬杠的过程中,两人要进行精彩而熟练的表演。轿夫不准用手,轿杆在轿夫的脖子、两个肩膀、脊背、胸前各处灵活的移动。当两人都用前胸顶着轿杆时,就发生顶牛现象。北方人习惯把两人吵架顶嘴称为“抬杠”。就可能来源于此。
每年正月十三至二十在河郭村抬杠,二十一、二十二在贾宋村送杠。一箱一杠一马,现在已形成32杠,32匹马。
抬杠活动最后是马术表演。类似马戏团的马术表演。最精彩的一场是“野鸡旋(发音“学”)窝”。年龄小的,跑不了那么远,挤不进去的都欣赏不全面。“野鸡旋窝”好似一个漩涡,人、马、杠呈螺旋式飞奔,越旋越大,观众看客也跑着吆喝分奔,随着杠马而膨胀和缩小,那阵势好似人在马上、马下翻腾和往复、旋转、奔跑,人唤马叫,龙腾虎跃,煞是壮观。
这些活动都是在平坦的麦田里进行的。人们都说,经过人马的踩踏,田里的小麦就长得非常旺盛,定会有好收成。这好像和冬季麦田“碾地保墒”的道理是一样的。
表演队的人员要从河郭玩到贾宋,河郭人员全部到贾宋镇的互不相识的普通居民家中吃饭。各家都争相做最好的饭菜款待客人。
“抬皇杠”是一个千年习俗,参加者上千人,三乡五里来观看的有数万人,是河北省最大的民间乡艺活动。
四、贾宋名人
宗书禅师(1500-1567),俗名李洪,字大章,号小山,法名宗书。明弘治十三年出生于邢台南和县贾宋村。父李进,母姓刘。李洪自幼习家传周拳,童年既异于常人,与众人游戏时,常做佛事。13岁入学读孔孟之书,能知大义。15岁时,向父母哭拜辞别,要求出家。因志愿坚决,父母同意,并备礼品送其到本地开元寺,拜方丈钿和尚为师,习学经卷。两年之后,又到太行山学习三年。后到河南嵩山少林寺,从应白禅师学习达摩心经八年,深得应白禅师赞许。嘉靖庚寅年(1530)回乡,侍奉本师三年,后往京城受戒,继续研究佛理。在北京兴德寺静居三年,在此期间,当时的贵官姜信曾迎其到天庆寺及各寺院讲解佛经;还应五台山邀请,前去推演禅宗,事毕回京。后贵官李元喜又邀请他在积善庵披阅了四年藏典。嘉靖三十一年(1552)迁居宗静庵。少林僧众曾于嘉靖二十九年至三十二年(1550-1553)先后四次请其回少林寺主持,均未答应。嘉靖三十四年(1555),少林寺德高望重的老年僧人着礼品再次来请,才同意任少林寺方丈职。当时的高官张迟、贾廷贡、杨伟法向朝廷申请拨款,积极筹备任职之事。次年在少林寺大开法会,嗣其法者不可胜数。
嘉靖四十年(1561),俞大猷奉诏从云中(今山西大同)到广东征剿张琏。因闻少林棍法之名,特取道少林寺,在与少林寺僧众切磋棍术后,觉察出少林棍法传久而讹,真诀尽失,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宗书禅师当即请求俞大猷示以真诀。俞大猷则表示“非旦夕可授而使其悟也”。宗书禅师当即让俞大猷在众僧中挑选两名年少勇敢的僧人,一名宗磬,一名普徒,下山随俞大猷学棍。俞认真指导,授予阴阳变化真诀,教以智慧觉照之戒,还将自己多年所著的传世名著、棍术经典《棍经》秘密传给两位少林弟子。并让他们随军出入营阵,参与实战。从此,少林寺在宗书禅师的主持之下,终使少林棍法得以皈真,并为以后少林出兵征平倭寇打下了基础。
嘉靖四十四年(1565),为恐少林武技在一处散失,宗书禅师特派弟子宗磬把自己多年的心得珍存一本,传教于祖籍南和县贾宋老家李巷,李氏基业也因此宏发。
嘉靖四十五年(1566)二月,宗书禅师以年老染疾退职,回宗静庵修养。次年,即明隆庆元年(1567)腊月十六日圆寂,时寿67岁。其灵骨三分:一分留宗静庵;一分送顺德祖坟;一分送少林祖山。均起塔供养。
孔张飞(1774-1870),邢台南和县贾宋人。其父孔老伦,生平事迹不详,不知得谁人传授,尽得拳法的精髓。孔张飞擅使丈八大枪和轰挑拳,声振乡里。相传,孔张飞可手持大枪捕野兔,无论野兔跑得多快,大飞枪一戳即准,人称“鹰鹞子”。他的轰挑拳劲力透达,波震八尺,离身八尺之内,发之如雷,触之似电。
孔张飞传人很多,尤其在邻近村中更是难以胜记。在所传弟子中,以贾郭村白青连对后世影响颇大。
贾宋的李牌是一个教育世家,至今还有五六人为老师,古代人常说,科举乃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也就是说,要想科举得中,一要靠命,二要靠运,三要靠祖坟的风水,四要靠先辈积得阴功,这第五才轮到读书。李牌的祖上是“大宋李氏”处士,就是读书之人,到明清时期,李牌的文人倍出,曾出太学生二人,拔贡一人,秀才多人,村中有许多碑文都是出李牌先人之手。其中尤以清代李牌第十五代传人李英最为出名,此人曾做过袁世凯父亲袁保中的老师,著有《锦玉集》《青玉集》二书,光绪十年(1884),李牌家族和来自顺德、沙河、内丘、隆尧等地的弟子为李英立了《育泉李老夫子追思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