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保定古城灵雨寺的前生今世
在“保定上谷八景”之中,有两处景致都是与府河相关的。古时的府河上游既叫一亩泉河,也叫鸡距河。泉水汇集,日夜流淌,流到灵雨寺附近,又一分为二。一股经大闸南流入府河,水声轰鸣,便是“西刹秋涛”。一股向东北绕城一周,在今南关天水桥北侧汇入府河,再流入城中。河水清澈见底,游鱼历历,就是“鸡水环清”。
灵雨寺位于古城保定西关西南,一亩泉河东端北侧。原为明朝太子太保、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尚书、经略七省、总镇三边郑洛的别墅。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改建为寺院。
天启年间,阉臣魏忠贤当权,命天下为其建生祠。保定知府方一藻和乡绅陈士章力持不可。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被革职拿问,畏罪自杀。方一藻用建祠专款在该寺建月潭院,俗称十方院。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月潭院扩建为灵雨寺。
这个十方院在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 据传说是乾隆皇帝在此为纪念给他妹妹治好了病的一个僧人建了座灵隐寺。以示僧人幽灵隐此,永不消逝。原名灵隐寺,误传为现名至今,后敕建为行宫,乾隆皇帝多次路过保定,驻跸于此。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秋,直隶总督王文韶为推动直隶教育维新,上奏清廷,准于省会保定创建畿辅大学堂。第二年春,清苑知县劳乃宣于西关外灵雨寺行宫筹办开学。这是保定第一所新式大学堂,开直隶高等新式教育之先河,也是中国首批创建的高等学府之一,与京师大学堂同年创办。如后来成为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就是从畿辅大学堂走出的。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国最早的地方大学——保定畿辅大学堂开学。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法德意英四国联军侵入保定,焚毁了灵雨寺,已有一定规模和办学经验的畿辅大学堂损毁大半。1902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在原畿辅大学堂的基础上建立直隶高等学堂,亦称保定大学堂。1902年4月,直隶高等学堂正式开学。美国教育家丁家立受袁世凯委任担当直隶高等学堂总教习,并将该学堂建为天津的北洋大学堂预备学堂。
直隶高等学堂校址在保定城外西南隅,校舍建筑巍峨壮观,濒临河曲,远隔闹市。亭台楼榭,散布其间,河水支流绕穿校内曲折而出。环境清幽,人迹罕至,诚为育才讲学胜地。该校监督为王景禧,翰林出身。下设斋务、学监,及其他职员多人。中文教务长为清末科状元刘春霖;西文教务长为新自英伦归国之吴烓灵,外有总教习丁家立,往来于津、保北洋大学及本校之间,不时在校小住。”中文课程为国文、伦理、经学、论理各科,由中国教员任教;西文课程为英文、数学、史地、理化等科,由外国教员分担,课本购自国外之英文原版。
同年,在保定大学堂西北边的(今建华路一道桥一亩泉河北侧土产公司及保运嘉园)霍家大院经清朝慈禧太后准许,并批40亩地建直隶农务学堂(河北农大前身);1913年,直隶高等学堂被撤销。同年,大学堂原校址改为直隶公立医学专门学校(现河北医科大学)。1921年,直隶农务学堂、医务学堂,还有法律、法政、高等师范等学堂,共同在农、医学堂地址组成直隶省第一所综合性的大学——河北大学。河大是直隶省最高学府,首任校长由曹锟之弟直隶省长曹锐兼任。1921年至1931年河北大学驻保办学10年,给历史文化名城保定留下了诸多记忆。
1958年保定市第八中学在灵雨寺原保定畿辅大学堂旧址上建校(此前,是解放军0979部队驻防),现如今是保定二中分校。现在二中分校大门的河北岸就是原保定畿辅大学堂的校门旧址。
灵雨寺名气比寺大。据58年保定第八中学建校时的元老王继良,常永明二位老师回忆;建校之初,在校园西边,大礼堂东侧有四排相同,独立成院,院门朝东,一字排开的古建筑。学校依次将靠北三排院内坐北朝南的殿房做为总务处、仓库、大伙房使用。60年前后,学校要将教工和学生们分开用餐,筹办小伙房,便把总务处南边, 背靠一亩泉河,独自坐南朝北,比较陈旧的殿房打开,这时人们赫然发现,这座最不起眼的古屋殿房门楣上方镶嵌镌刻着三个蓝底白字【灵雨寺】。并将此寺做为教工使用的小伙房,房间约有一个教室大小,厨师在屋子东侧做饭,教工在西边几张桌上用餐。
59年八中在寺东边建教学楼。70年前后,文革中期。住校军代表罗光耀做主,学校将大礼堂东侧的建筑(包含灵雨寺和学生宿舍)拆除,改建成了操场。
【勑建灵雨寺】5个大字从右至左横书,“敕”为异体字“勑”下书乾隆御笔几个小字的青灰色石碑, 碑长约一米多,宽有半米多。在六十年代后期被遗弃在校操场上,也曾经做过篮球架子的压架石,后不知踪迹。87年前后,学校扩建运动场地时,此碑第二次被挖掘出来了。可惜, 石碑已经断为两截。被语文组陈士英老师移到办公楼保存过几年,后被市文物部门收走。
如今在校院内,只有两棵生长了几百年,树围两米多的古柏,依然在注视着这片土地,目睹它几百年来的兴旺与平凡。睹树思忆,它却已然没有了我心目中印象里的雄姿。
保定是一个文化底蕴很深的古城,希望在这片热土地上所经历过的人和事被大家知道和记忆,也算是一个对古城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