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人看过来:井店的“井”,竟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四)

井店那些神奇的古井
傅岩伟
涉县《地名志》记载:井店为一古镇。该村原名古青店。因地处交通要道,路旁开设店铺较多,又因村中有井上百眼,至宋末元初,以井多店多更名为井店。井店那些独具特色店铺今天暂且不说,单单介绍一下那些十分神奇的古井。

井店的井,构造奇,奇得出格,出格地奇,奇得不可思议——
平心而论,从小到大我对随处可见的水井的结构并不留意,直到我参加工作当了老师,才参与了一个挖凿土井的全过程。1981年,我刚到西戍中学工作时,正赶上学校搬迁。为暂时解决新校区师生饮用水问题,领导派我协助打井工人打一眼土井,我才知道了一般土井可分四个部分,从上到下分别为:提水系统、井口、井筒子、蓄水池子。(见配图)提水部分从左到右依次为:配重石、支点石、辘轳,中间穿一根长长的辘轳轴,辘轳上缠井绳,井绳上系水桶。
井口部分由砖石砌筑,从地面以下两三米往上垒,逐层缩小成仅能放下去一只水桶的井口。最上边一层一般是很大很厚实的石板压上,以保证稳固。
井筒部分是土井的主要部分,直径大小是容下一个人挖掘即可,深浅由出水量和土层决定,一般是石砾层,需要挖掘很深。挖到最后井壁上滴滴答答的渗水像下雨一样。
最下面部分是蓄水池子,挖到红土层更好,红土里掘一定深度,足够一天的用水量的容积即可。然后用锤子把红土井壁砸呀砸,反复砸到很硬实。再在井壁上抹上防渗漏的石灰沙浆。井底则是用石灰掺红土反复砸好几层,半米多厚。打井师傅说,如果是井壁渗水量足够大,还没打到红土层上,就在石砾层下面用石块灰浆砌一个蓄水池子。
一般的土井是以上这样的结钩,井店的井却奇特的多。
前面就提到过大口井。虽然我没见过,但估摸着也就是:井台大,能架好多辘轳;井口大、井筒粗,能同时下好多水桶。最下面蓄水部分是什么样子就很难想象了。也许是个坑?也许是条河?
我听说过的怪井最少有两个。
传说,有人在牛家湾的一个井台上喂牲口,调皮的牲口把草料撒到了没有盖严的井口里。这时,在另一个井上打水的人就发现,提上来的水桶里漂浮着那个井口上落下去的牲口草料。
还有一个更奇怪的传说是,有一个小孩不小心把新做的鞋掉进了井里。那时候做双鞋子很不容易,大人们就用井绳把孩子胳膊套上,下放到井里去找。孩子放下去后却没有了动静,这可把家长们吓坏了!被淹死了吗?正在家人惊魂未定,准备下井找人的时候。在相距几十米远的另一个井里传来了孩子的喊声和石头的敲击声。原来是孩子在井里发现了另外的光亮,就好奇地脱下胳膊上的绳子,望着微亮的小光,沿着小洞爬了过去。但他并没有找到“世外桃源”,而是到了另一口井里。
啊!井店的井,下面是连通的?当年在西戍打井的时候,我就这些奇怪的问题请教了打井师傅。师傅说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水井的水有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井壁上的渗水开始像下小雨,后来像下暴雨,水越大冲涮着石砾间的缝隙越大,缝隙越大水也更大。水井用多少年后,石砾中冲出的泥沙就会把蓄水池子淤满,放下去水桶也就打不满水了。这时候就需要打井师傅的“售后服务”——掏井,把蓄水池中的泥沙掏干净。水井反复掏,水也越来越大,井壁上的缝隙越来越宽,泥沙沉淀的速度越来越快,不用几天,淤泥就再次填平蓄水池子,变成了泥塘,打不到水,这口井也就废了。因为掏井的费用够得上重新凿口井了。于是挖个新井又周而复始,千百年来就形成了井店星罗密布的古井群落。
谜底揭开了!原来井店的井多是因为井下的水大呀!渗水逐渐变大,泥沙沉淀增多,新井变废井,原来水大也是个麻烦。
故乡那一眼眼深邃的古井,流淌的是祖辈的辛酸血泪,述说着一部几千年来漫长的艰辛的用水历史。短短二十年,我们就走过了从用井水到河水再到自来水的历史变迁。(井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有了自来水管)用着哗哗流淌的自来水,总觉得是一股幸福的清泉流在心田。事实告诉我们,公知们嘲讽的“伟光正”,不仅仅是写在墙上的宣传口号,而是真真切切的历史现实。
作者简介:
傅岩伟,男,1956年生人,涉县井店人。1971年高中肄业后务农8年。1979年考入邯郸师专,1981年之后,从事过教学、行政和党务工作。曾主笔编撰《涉县教育志》、《涉县基层党组织工作手册》等书籍。现退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