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一道辙
大庆临近,氛围渐浓。我和我的祖国,成了主旋律。
这首歌,唱响在大街小巷,激荡在胸口心间。“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每每听到,总是心潮澎湃,似有万千利箭,将从身体中迸射而出。
沿着记忆的车辙,打捞过往的岁月。那些五味杂陈的时光里,新路代替故道,新辙覆盖旧痕,随着一条条道路的变化,我们与祖国一起成长。
小村地处省界,有一条青石板路,绕着山,顺着坡,牵着水,一直通向邻省。这条路是旧时老祖宗留下的,有人说是官家修的驿道,有人说是生意人铺的商路。青石板上,行过官员,走过军人,载过商队,见证最多的,还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日常。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车轮与脚板迸发出来的力量,将这条青石板路打磨出蓝幽幽的光亮。
小时候,经常走的并不是这条青石板路,而是田埂。在村小学念书,连接家与学校的,便是旷野中纵横交错的田埂。春日的小花,夏时的露珠,秋季的野果,冬天的冰雪,以及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向往,都汇聚在那条小小的田埂之上。走的人多了,田埂中间长不出草,只有脚步踏过而留下的辙印。
值得回味的,是打赤脚走田埂的感觉。农村孩子早当家,不上学的日子,必须跟着大人下田干活,“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常有的事。下田时,一般是打赤脚的,一来爱惜鞋,怕被泥水弄脏了,二来赤脚走路更有抓地性,挑担抬物不易摔倒。
这是与大地最亲密的接触。那一条条田埂,感受着赤脚的力度,也回报着生活的温度。
后来,我考上了镇里的中学,村镇之间也修了一条能跑拖拉机的土路。每天往返,我用将近两小时的时间,行进在这条三公里的路上。在路上,我一遍遍地回味《平凡的世界》里的故事,一遍遍地吟唱《水手》《星星点灯》等歌曲,用农村少年特有的方式,给自己加油鼓劲。
初二时,家里积攒了点闲钱,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骑着它上学回家,别提多美气了。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还没骑上一个月,就被一辆拖拉机“剐蹭”了,前轱辘拧成了麻花,万幸的是人没伤着。经此“事故”,家人吓坏了,不管如何软磨硬缠,终不肯再让我骑车。于是,我又加入步行一族。
无论烈日骄阳,还是风雨交加,或者漫天飞雪,我和一帮小伙伴们,坚持不懈地走在这条求学路上。一代一代,这条通往镇里中学的土路,承载着村里人走向远方的希望。
后来,这条土路变成了柏油马路,延伸到县城,路上跑起了中巴车。村后不远,还修筑了一条铁路,一趟趟火车,昼夜不息地奔向远方。
中巴车载着我,走出了小村。火车带着我,来到省城求学。家乡的路,不再坑坑洼洼,沉陷的车辙凹槽也消失了。一道道新的辙印,像一行行新诗,排列在公路铁路上,沉静而美好。
参加工作,竟然再次与路结缘。这一回,是铁路。第一个岗位,便是检修火车车轮。虽然每天重复着拆卸、清洗、探伤、镟修、安装等流程,却丝毫没有单调枯燥之感。我想象着,一个个车轮奔驰在千里铁道线上,就如我小时候一步步跳跃在家乡的田埂上一样。
再后来,我变换了几个岗位,铁路也历经了大提速、大建设、大发展等阶段。尤其是高铁,风驰电掣,令人瞩目,既刷新着空间的位移速度,也见证着中国的飞速发展。一条铁路,两根钢轨,这是大地上铿锵前行的诗章,更是铁路人必须扛在肩上的责任。
现在,坐着高铁从省城回家乡,也就是喝一杯茶、看几页书的功夫。村后的铁路线上,早已跑上了动车。看着一列列“子弹头”呼啸而过,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当年一群青涩少年追赶火车的身影。
漫步村中,细细地品味这些年的变化,不禁感慨万千。曾经艰难跋涉在泥泞土路上的农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搞起了养殖,有的办起了农庄,有的当上种田大户,有的成了手工匠人……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楼,添置了摩托车甚至小汽车,村里的路好像又不够用了。
这些淳朴的乡邻,用自己的汗水,滋润着脚下的土地,浇灌着生活的花朵。选对了路,压正了辙,弯弯的村路也驶入了时代的快车。
一条路,就是一段历史。再次回望那些走过的路,有弯弯的田埂,有泥泞的土路,有宽阔的公路,有笔直的铁路,它们镌刻着往日印记,记载了发展变迁。这些路上,有走过的脚印,有碾过的车辙,更有当年种下的希望和梦想,以及我们对土地的热爱、对祖国的情感。
对一个从乡村泥土路辙里走出的孩子来说,祖国在我们心目中,不仅仅是巍巍泰山、滔滔黄河,更是那“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