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健身气功习练中虚静的认识
健身气功是集调身、调息、调心于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于身心的健康有良好的作用。其中,虚静的要求又是健身气功调心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结合历史文献与个人的教学经验,谈谈对虚静的认识和教学方法。
什么是虚静
首先,虚静是习练健身气功过程中必须保持的心理状态,良好的虚静体验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对于虚静的概念多来源于古文献记载,比如:《性命圭旨》中谈到:“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由此可以看出,虚和静主要指的是两个方面,虚主要是指放下心里的一切事情,暂时从纷繁的事物中摆脱出来,进入一种特殊的练功状态。静主要指的是排除大脑出现的一系列杂念,避免突如其来的一系列念头。而对于虚静状态中的心理状态,《性命圭旨》中也有描述:“有闻如不闻,有见如不见焉,毁誉善恶不入于心,其名曰虚。”由此可以看出,健身气功习练者在习练健身气功的过程中必须对外界的各种刺激泰然处之,即“不动心”。《七部名薮要记》记载:“遗忘形体,恬然若无谓之虚。”指出忘掉形体,逐渐地体验空无的精神状态。“反神服气,安之不动谓之静。”则又指出了精神应当从外界转到身体内部来,关注于自我生命体验,有意识地调节呼吸,保持虚静的练功状态。
虚静的功能
《性命圭旨》记载:“功夫到虚极静笃时,精自化气,气自化神。”由此记载可以发现,“炼神还虚”主要是指精神逐渐地体悟虚静,也即老子讲到的“致虚极,守静笃。”如此,健身气功的习练则可以实现锻炼精气神的目的。除此之外,《听心斋客问》记载:“心归虚静,身入无为,动静两忘,到这地位,三宫自然升降,百脉自然流通,精自化气,气自化神,神自还虚。”这里的记载也指出了精神和身体的无为状态会实现“百脉流通”。由此看出,虚静不是简单的什么都不做,而是“无为无所不为”。在无为的过程之中,身体的潜在机能会被调动起来,培补正气,激发人体的免疫机制,改善人体的免疫机能。
虚静的练习方法
(一)身体的静止
身体的静止是实现内心虚静的基本方法,习练过程中身体的乱动不利于意念的入静。身体的静止不只是简单指身体的安静,同时,要求意念对于形体的有意识调节。具体调节的方法是通过表象训练保持身体中正,两肩对称,两手对称,两跨对称,两膝对称,两脚对称,从而保持形体的和谐。
(二)意念代替法
古语云:“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止是枉然。”一般来说,在习练健身气功的过程中,当要求习练者保持安静、排除杂念时,习练者才发现个人的杂念如此之多。因此,习练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排除杂念,从而实现内心的虚静。笔者结合自己的习练体会和教学感悟,总结了四种手段。
手段一:对于与事实有关的念头,可以先处理相关事情,在进行习练。比如当习练时有外界情况的刺激,而不能保持虚静时,习练者应当及时处理这些外界刺激,再进行习练。而对于不能及时处理的事情,习练者可以假想事情的各种可能性,尤其对于可能是坏的结果的事情,要把它想到极致,最坏也不过如此,这样反而可以使心理安详。
手段二:对于某些理性的念头,可以采用顺其自然的手段。例如,在习练过程中出现工作中的某些计划、科研中的某些方法、事情的某种预见等理性念头时,可以暂停练功,顺着这些念头很自然的想下去,很多时候会导致正确的结果。没有心理负担时,再去练功。
手段三:对于某些说不清楚的杂念,可以采用事实分析的方法。比如,当杂念出现以后,可以认真分析其是否有具体的实物或者位置,分析这种杂念可能来源于哪里。经过一番对杂念的客观分析后往往会发现,杂念只不过是虚幻的东西,并不存在。由此,可逐渐地安心进入到虚静的心理状态。
手段四:杂念纷乱时,可以采用关注念头转换空隙的方法。《中庸》记载:“喜怒哀思之未发谓之中。”任何杂念都是时断时续的,当前一念头消失,后一念头未生成时,大脑内往往会呈现一片虚静状态。习练者对于这一瞬间的把握与体悟,非常有利于对虚静的体验。
对于虚静的教学,教师应当及时地把握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不同的杂念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但总的原则应当是顺其自然,即在习练过程中不要强求,应循序渐进。另外,当准备开始习练健身气功的时候,不要急着动,可以先安静地站一分钟,体会一下虚静状态,保持平和的心态,尔后再进行习练便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