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丧葬习俗(转载的)
丧葬礼俗,简称丧礼或葬礼,是一个人在生命的尽头,由亲属、邻里、友好对其进行哀悼、纪念、评价的仪式,反映出人类特有的处理死者的信仰和习俗。旧中国吉林省盛行土葬,承袭汉族自古重视丧葬祭祀的礼俗,葬仪繁缛,比之婚礼尤甚,其中所反映的灵魂观念及各种迷信、禁忌,比较普遍。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葬俗进行了较深刻的改革。
一、汉族丧葬礼俗
旧时,吉林汉族丧葬仪式大体可分六个程序。
(1)停尸(小殓)。病人将死,家人架木板于堂中,停尸其上,谓之灵床。吉林土话叫:“排(Pai)子”。“排子”设置的高低,由死者年龄大小、辈份高低来决定。60岁以上,儿女双全,无老人在世者,“排子”一般略低于火炕炕沿;上有老人在世,或年龄未满50岁者,“排子”略低于前者;无儿无女或年龄较小、辈份较低者,一般只有一尺左右高。排子必须用独木板做,不能拼接,还必须在死者未咽气前将其抬到排子上,不能死在炕上。死者所穿寿衣(7或9件)宜用素色,不许穿缎子衣服(怕断子绝孙)、花衣服(怕晚辈出“花子”,即乞丐)或有“卐”字图案的衣服(“万字不出头”,怕死者灵魂走不出去)。穿衣要单不要双,棉、夹、单衣都要有,只不许穿皮衣。其中有一件旧衫搭在死者身上,以供招魂及施舍外鬼。所有寿衣都不带领子带子,怕带领了晚人去。死者男子戴黑便帽。女子不戴帽,额上缚青丝带一条,前缀红石头。枕一般枕头。讲究人家要用荷叶枕(两头的枕顶绣有荷花)或鸡鸣枕(象公鸡似的两头翘起,成钝三角形)。寿鞋底上也有乡俗,女的绣莲花或牡丹,男的纳成梯形,便于死者上西天。死者用白被单、黄褥子(红里),取意铺金盖银,黄金入柜。
死者面朝西方,上盖白布或青布,口中含两个(或一个)铜大钱(称“压口钱”,系于红丝的两头,便于取出);胸上压一小碟(也有用块铧铁者,严禁猫狗从灵下走过,怕借气炸尸),左手握馒头,右手拿鞭子(女的拿烟袋)。灵头设丧盆,烧倒头纸,再供一碗倒头饭(半生小米饭),上插3根秫秸棍,顶上缠有棉花,俗称打狗棒。灵床边设照尸灯。停灵之后,到小庙去报庙,男烧“倒头马”,女烧倒头牛”。在大门外挂上“椁头纸”(或曰“岁数纸”),作为丧家的标志。“椁头纸”数量要和死者岁数相同,再加天一张、地一张,束在一起,按男左女右贯例悬挂,使人一看便知死者年龄性别。“椁头纸”的做法各地大同小异。长春一带是用整张白毛头纸竖剪两剪子,到中央成半个三条,然后将中间的半条掀起,其余两条折而下垂(后幅是整的),成凸形,然后将上边窄条束在一起,下面蓬松一团,怕被风吹乱,可用麻线拢在一起,下坠以小石。
停灵后,家人对死者要“指冥路”。其仪式由长子手扳上门坎,脚踩下门坎,喊着死者(爹或妈),说三声“西南大路,光明大道”,或者“往西方大路走,往瑶池路上走”。喊后烧一刀纸(3斤6两重),把纸灰包好,放在棺材里死者的黄褥子下,到冥间用。一切停当之后,请僧人诵“倒头经”。大户人家都搭灵棚或经棚,每日祭祀,为死者超度亡魂。
(2)入殓(大殓)。根据丧家经济条件,葬期长短不等。一般是死后次日入殓或称大殓。3天出殡。富有人家亦有入殓之后大办丧事者,一七、三七、五七、七七不等。停放期长的也有的到庙上浮厝起来,发引(出殡)时再起柩。但入殓一般不过3天,否则尸体会腐烂。
入殓前先将棺材准备好。好材一般以香柏、红松为原料。棺材厚度有三五、四六、五七、六九等几种。如三五即指棺材普遍的厚度为3寸,棺材头厚5寸。最厚的是六九,即全棺厚6寸,棺材头则厚9寸。棺材板最好是独木的。富有人家,一般是花头棺材(棺头绘鹤,棺壁绘二十四孝图)。入殓前,用黄蜡或血泡(贮在猪尿泡中的猪血,久放凝成块)把棺材缝泥好,挂上里子;棺材底上铺秫秸,放上铜钱、纸钱、纸钱灰。停当之后正式入殓。
入殓时(也叫“煞扣”)要由孝子抱头,无儿无女的由配偶抱头,其他子女或亲友托腰托脚,将尸体抬入棺内。同时要用被单之类遮住阳光,死者不能见光。“煞扣”之后,要“开光”,开光时把压在胸口的碟子取下放上水,再由长子取出压口钱,用打狗棒(秫秸棒)上的棉花团蘸水,擦死者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同时叨念道:“开眼光,瞅八方。开耳光,听八方。开鼻光,闻麝香。开嘴光,吃牛羊。开心光,亮堂堂。开手光,抓钱粮。开脚光,上天堂。”
入殓时,死者亲人都必须在侧。若死者为女人,要等娘家人赶到。但不许哭,怕眼泪落入棺中不祥,也怕死者留恋。煞扣钉棺时,孝子要在棺前跪着,亲属在棺两侧跪着,木匠高喊:“孝子灵前跪,亲属两边排,一切准备好,死者(或叫名子)躲钉来!”说完把事先准备好的寿钉一下钉住。钉左面,大家喊往右躲;钉右面,大家喊往左躲。寿钉是4个,随棺一起带来,钉时也是男左女右(男的先钉左侧钉,女的先钉右侧钉),要一斧钉完,然后在棺盖上半截中间的位置上,将压口钱拴在一个寿钉上,一斧钉上。入殓仪式至此完成。
(3)开吊。开吊也叫吊丧或上祭,即吊唁仪式。死者停灵之后,每天家人在吃三顿饭前都要送浆水,给死者上饭。送时由一个老头手提灯笼,里面点蜡,另一手拎水壶或持瓢放点饭和水,孝子跟从在后(或直接由孝子持壶),送酒到小庙上。回来在灵前烧纸,俗云“开吊”,即祭奠。
此时由司仪(知客)主持,正式招待亲友公开致祭,午、晚各一次。午祭叫外祭,以外来亲友凭吊为主,来宾举哀烧纸,孝子跪陪哭泣。祭时哀乐齐鸣,焚香烧纸,哭声震天。厨师献酒传递到最前面,从长子头上传过,由二厨师接好摆在灵前,谓之“传祭”,吊唁者给亡灵磕头行礼,举哀致祭。由主祭人或知客致祭词。有钱有势者摆阔气,要摆成几重祭桌,拜祭按男左女右次序走出花样来,又必须不背朝祭桌,复杂而有序。晚祭为家祭,比外祭稍简。
(4)送行。送行也称“送盘缠”,即送死者之灵辞家远行。一般在第3天举行,故亦云“送三”,为最隆重的葬仪程序之一。
孝子先从门外将“过头纸”取下,系在一棵长笤帚(整棵高的野蒿)上,上褡死者魂衣(寿衣上的旧衣),由孝子躬身贴地皮拉着退行,两人搀扶,送到庙上。亲属跟随在孝子之后,有的持香,有的持戴假面的打路鬼(即古文献中的方相氏),有的持摇钱树、牛、马等纸扎随行,鼓乐喇叭吹奏在后,形成浩荡的送行队伍。到庙上左、右各转三圈,摆3张祭桌。第一张桌上摆一摞馒头(5个),一碟菜和一个钱褡子,是给差人(小鬼)的;第二张桌摆两摞馒头,两碟菜,两个钱褡子,是给亡人的;第三张桌摆3摞馒头,3碟菜,3个钱褡子,是给土地的。祭时老少亲友叩头,口诉什么东西是谁送的。祭品除了纸扎,都是面做的,应有尽有。亡者若是有女儿的老太太,一定要扎纸牛替她喝脏水。焚纸牛时女儿拍着牛嘱咐说:
小牛小牛你听说,
我妈年轻孩子多,
洗涮脏水你要喝。
祭奠过后,将所有各种冥器、“过头纸”、纸扎,都在庙前烧掉(有的地方送到屯外的叉路口烧掉)。
送行之后,如不马上出殡,每7天有一次家祭;“放”的时间短,就和出殡接上。家势显赫、老人正常死亡,还要在出殡前择吉点主(亦曰成主),请当地有功名的人士(名宦、进士、举人、秀才等)或德高望重的老人,用硃笔补点神主牌位上主字之一点(原只写成“王”字),因此仪式意味吉庆,孝家临时脱去孝衣,穿黑蓝色等素服,礼毕再着孝服。
有讲究的人家在出殡前一天,还要“过金桥银桥”。孝子要头戴孝冠,身着麻衣,手拄哭丧棒,背负马鞍,口衔马嚼,在哀乐声中,从两座纸扎木桥模型上爬过,请亡父或亡母骑在自己背上,孝子做牛马亲送父母过奈河之上的金桥银桥,以此向已故父母赎罪,并亦可免死者之罪。
出殡前夕还有“辞灵”仪式,即家人最后向亡灵告别。是夕由执事人依次请亲友到灵前致祭,烧香、上供、跪拜、烧纸。一家人稽首陪祭,围棺作竟夜哭。请僧道诵经作忏,凄惨万状,盖从此幽明永诀也。
年在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逝世,谓“老喜丧”,凡压“过头纸”的石头,笤帚梗、系孝服的麻线,都是吉祥物,抢下为新生婴儿系摇车,护身,谓可避邪。
(5)出殡。出殡即“出灵”、“发引”。民间也叫出大殡,出大丧,时间多在早晨。灵柩都用人抬,叫“抬杠”。坟地近的要全用人抬;坟地远的中间可以用车拉,但离家和进坟地必须人抬。如此既无车马惊动死灵魂,亦可表示孝子们的孝心和排场。杠有8杠、16杠、24杠、48杠、64杠不等。棺材要先用棺材罩(通常用饰有花边,绣有图案的红布制作)罩上,显得庄严、气派。出灵时孝子先将丧盆摔掉,叫“摔丧”;再用扁担启棺。之后杠夫在杠头指挥下,齐力抬起棺材。棺前由长子持灵幡导引(灵幡用白毛头纸作成,上为一三角形纸片,下有两个长飘带,用缠好白毛头纸的“鹤头弯”的秫秸挑起,迎风招展。亦有幡上写“金童前引路,玉女送西方”的引词),执事人一路抛撒纸钱(外圆内方,形似铜钱,直经约三四寸),纸钱既不能提前撒完,也不能剩下,必须至坟地正好撒完。有钱人家大扎纸彩,棺前有“开路神”、“险道神”(方相氏)之类,后有鼓乐队奏哀乐,诵经队伍送灵超度,最后是女眷送灵车。远亲可半路而回,孝子(女)、孝妇必须送到坟地。及圹(墓穴),次子在棺前拉着杠头,将棺放下,抽出杠子、兜子、绳子,行入圹祭祀。诵经,焚纸扎,孝子跪祭,然后下葬。圹位(墓穴)是由风水先生事前选定,并经丧家组织人力挖好。挖圹人不能空口,应多喝些酒,更不能在圹中留下脚印。下葬前圹中要撒五谷,意在驱鬼。下葬时拨好向口,使死者头向北,脚朝南,再把压口钱从寿钉上取下,待三天后圆坟时用。埋坟时,孝子首先捧土撒棺上,然后大家填土。事毕,烧纸安魂辞墓。孝子脱下孝衣在火中“过”一下再拿回家。送灵回来的人,不能空口,到家喝口酒,是谓“回灵酒”。孝衣在火上“过”一下和喝回灵酒都有一定消毒作用。
出殡回来之后,还要“净宅”。即清阴阳先生(俗名出黑先生)在室内贴符,然后用五谷粮往死人住处、停灵处抛打,以示驱鬼。东丰县一带出灵后,出黑先生坐在死者床上,口中念念有词,满室找“殃”(死者最后喷出的一口恶气),认为殃喷到谁身上谁就遭殃生病。出黑先生按着一个死规矩来确定殃所在的地方:“寅窗卯门辰在墙,巳在阳沟午未梁,申酉在磨戌亥灶,子丑二时在庭堂”【注:《东丰县民俗》资料。】,当然并无科学根据。
旧时中国,有钱有势人家,棺材很讲究,葬礼也隆重。而穷苦人家只能买叫做“狗碰”的棺材。这种棺材最好的是杨木材,一般是用糟烂木头拼成,而且棺板甚薄,连野狗也挡不住,故叫“狗碰”。更穷的人家,连“狗碰”也买不起,用旧柜装殓,最次的是用一张破秫秸席子把尸体卷上埋起,但求“土不盖脸”而已,葬俗亦多从简。
(6)祭祀(圆坟与望七)。出殡3天后要圆坟、上梁(有的地方在第二天)。是日,孝子们去墓地,把坟头修得圆整美观,用3根折成房梁形的秫秸插在坟顶,把下葬时取下的压口钱系在中间的“梁”上,是谓“上梁”。
出殡后7天俗谓死者灵魂归来探家,谓之“上望乡台”,或谓“一七上望”,简称“望七”。长春、吉林等地习俗,一七扎纸梯子,立在烟囱旁,等灵魂归来。但一般均不喜欢年轻媳妇灵魂归来。长春一带,如家里死了年轻媳妇,则用两个熟鸡蛋和一个没底筐为祭,让媳妇的灵魂等“鸡蛋'打节’(抱小鸡)再回家”,“采满一筐鲜花再回来”。因为媳妇是外姓人,又怕她归来作祟,影响男人娶新妇,故用此法欺骗鬼魂,千方百计不让她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