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专题(1)—— 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古诗词赏析

   导读:大型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正在央视综合频道(周五晚20:00首播)、科教频道(周六晚19:30)播出,我每期准时收看。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智慧情怀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这个节目就像是一场诗友的聚会,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最小的选手小女孩李尚荣,年仅七岁,能熟背古诗词400多首并能解其意,确属天才一族),都能出口成章,嘉宾老师对诗词的解读也很精妙。诗词大会吸引国人体味中国诗词无与伦比的古典韵味,效果不言而喻。

   这档节目在广大观众中也引发了强烈反响,观者感慨:不知唐诗宋词,焉知中文之美?古代经典诗词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为了答疑解惑,《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特意邀请了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等嘉宾老师,他们或巧妙地把每道题目引申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或深刻解读诗人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辅以现场多媒体手段,生动再现诗词背后的故事,引导观众真正感悟到中华诗词的精髓。

   

           

           

            


 

   看了几期《中国诗词大会》,收获很多,最喜欢的就是康震、蒙曼、郦波、王立群等嘉宾老师对诗词的解读,诸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每一句都有一个故事、典籍、意境,都是中华文化精髓所在。果然许多人眼前的生活有些苟且,还是需要有诗和远方——其实诗就是心灵的最远处。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精髓中的精髓。在广大中小学生中,这些古诗词也脍炙人口,会融入他们的精神灵魂,融入他们的血液。这次诗词大会有很多家长也陪着孩子参与答题,家长们也顺便补补课,极大的唤醒了国人学习古诗词的热情。读得多了,读诗者也可以变成诗人。我们感悟:一个人可以不会写诗,但必需诗意般地生活。

    对于主持人董卿,在观众的印象中董卿是一位专业的晚会节目主持人,大方得体,气质稳重,穿着成熟又不失风尚。许多观众表示因为《中国诗词大会》而对她“路人转粉”:这个节目也考验主持人的文化底蕴,串场,调侃,肚子里必须有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思考。董卿主持得很好。如今“转型”了的董卿不再长裙晚装,裤装造型更加衬托出她曼妙的身材,尤其显得强大的气场显得攻气十足。看惯了董卿主持大型晚会、综艺节目,第一次出现在一档文化节目中。见插针、见招拆招、各种卖萌,把原本针锋相对、扣人心弦的对决,变得笑声不断,我们不得不感叹:主持人有毒,围观已中邪。

 

   出于对传统文化和古诗词的热爱,为此,本博将持续登载《中国诗词大会》的有关内容,每篇围绕一首诗歌、一位诗词大家,叙述与之相关的文坛旧事、历史掌故,予以细品慢赏和收藏,也愿与有兴趣的博友们交流,岂不乐在其中,其乐融融也。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就诗论诗
  

    李白一生与酒结下不解之缘,许多诗都与酒有关,咏酒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曲名,意思是劝酒歌,“将”(qiānɡ),读音同“枪”,请的意思。这首诗是一首以饮酒为题材的诗篇,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在极度压抑中由愤懑而转化为狂放的情绪。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人推荐,被唐玄宗招进京,官拜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言,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有研究认为,该诗写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也就是说李白作此诗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8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丹丘生)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李白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他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诗中提到的与李白一起喝酒的岑夫子和丹丘生,都是李白多年的好友。其中的丹丘生元丹丘,更是与李白的仕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李白之所以能够获得唐玄宗的青睐,与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有很大关系。玉真公主除了拥有皇家公主的身份外,还拥有一个特别的身份——道姑。道教在唐朝非常盛行,国家政策、科举制度对道教都有倾斜,很多道士更是与政治紧密相关。而李白之所以能够与玉真公主搭上关系,也是因为李白同样是道教中人。而在李白与玉真公主之间搭起桥梁的,便就是这位元丹丘先生了。
  

   元丹丘,唐代著名道士,对于道学、佛学经典都有着精湛的研究。玉真公主曾到谯郡真源宫(位于今安徽省附近)交流学习,回到长安后,就命元丹丘立了一块碑,碑文便是此次交流学法的过程和成果。这样的差事在当时算是非常重要的,可见玉真公主对元丹丘的倚重。
  

   李白除了在《将进酒》中提到过元丹丘,在另一首诗《赠元六兄林宗》中,也形容自己和元丹丘“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30年的情谊,同呼吸共命运,可见二人友情之深。元丹丘更是先将李白引荐给当时与三朝皇室都交往非常密切的著名道教领袖司马承祯,而后尽管史料没有直接证据显示,但历史学家按照逻辑,亦可推测,以李白和元丹丘的交情,元丹丘将李白推荐给玉真公主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文坛旧事
  

   相差四十多岁的忘年交
  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碰到了一位官拜三品的老诗人,此人便是贺知章。贺知章在当时很有名气,官居太子宾客、秘书监,在文坛上也是有口皆碑的。
  

   贺知章见到李白的时候,已经八十三四岁高龄了。就是这样一位阅历丰富、成绩斐然的老者,对于年纪小他四十多岁的李白却倍加推崇、敬佩。贺知章在读了李白的诗文后就说:“子谪仙人也!”“谪”一般指做官的人被贬降,贺知章的意思就是李白是从天上被贬降到人间的一个仙人。很多年之后,当贺知章早已去世时,李白也写过一首诗《对酒忆贺监》: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中国文史馆馆员、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在文章中提到,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有两个人得到过“仙人”的评价:一个是李白,一个是苏东坡。二人的分别在于:李白是“仙而人者”,苏东坡是“人而仙者”。什么是“仙而人者”?李白生来就属于那种不受任何约束的天才,可是他不幸落到人间,人间到处都是约束,到处都是痛苦,到处都是罪恶,就像一个大网,紧紧地把他罩在里边。他当然不甘心生活在网中,所以他的一生,包括他的诗,所表现的就是在人世网罗之中的一种腾跃的挣扎。他拼命地飞腾跳跃,可是却无法突破这个罗网,因此他一生都处在痛苦的挣扎之中。而苏东坡本是一个人,却带有几分“仙气”,因此他能够凭借他的“仙气”来解脱人生的痛苦。这和李白是完全不同的。
  

   虽然李白当时的名气已经不小,但贺知章对李白的赞誉仍旧很重要,一是因为他政治地位高,二是因为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也很高。而在贺知章的推荐下,李白几乎到了名满天下的地步。
 

   一见如故“大李杜”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后人将其二人合称为“大李杜”。事实上,李白和杜甫二人又是交情颇深的好友。二人初见,李白四十三四岁,杜甫小他11岁,他们一见如故。
  

   那时,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和杜甫在洛阳相识,同游梁(今开封)、宋(今商丘),渡黄河,游王屋山。次年,他们又结伴同游山东。不久后,大诗人高适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三人一路踏歌而行。在旅途中,李白和杜甫惺惺相惜,情同兄弟。后来,杜甫屡次在诗中不胜留恋地提到这段愉快经历。
  

   后来,杜甫写了一首《赠李白》,传神地勾画出了李白的特点: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首诗第一句是写李白求仕的失败,第二句是写他求隐的失败,而此时的他唯有“痛饮狂歌空度日”了。在叶嘉莹看来,这真是杜甫对他这位天才朋友的深刻了解。杜甫还有一首《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首诗很长,中间叙述了李白被“赐金放还”后在洛阳和杜甫的相遇。杜甫还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写道: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古人说“文人相轻”,李白杜甫二人性情相差甚远,却偏偏互相欣赏至极。杜甫说李白对自己的态度是“乞归优诏许,遇我夙心亲”,又说自己对他的感受是“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李白喜欢高谈阔论,爱喝酒,有人因此不喜欢他,可杜甫说:我就欣赏这种纯真、豪放和不受约束的作风!二人相识之后,曾一起高谈阔论,饮酒赋诗,度过了一段千古以来犹使人们艳羡不已的相知相得的日子。直到他们长久分别之后,杜甫还曾说,“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对这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痛饮狂歌的天才诗人表现了深深的赏爱和痛惜。

  

  谜一样的没有交集
  作家李国文在《说唐》一书中写过一篇关于李白和王维的文章,甚是有趣。依世俗的看法,李白与王维,两位年纪相同、才高八斗,同来长安,同求发达,同样有名,联袂出现于公开场合,叙谈契阔于文艺沙龙,寒暄问候于皇家宫苑,实在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二人不一定熟悉,但一定不面生,不一定很知己,但一定有接触,不一定亲密无间,但视若陌路、互不理会,总是说不过去的。
  

   然而事实就是二人似乎生活于平行空间一般,毫无交集。在他们的作品中,人们找不到涉及对方的一字一句;在所有的正史野史里,也查不出他们有任何来往,包括任何形式的聚会、碰面。特别是公元730年至733年和公元742年至744年,两位诗人同住长安。尤其是二人第二次相集长安,李白被唐玄宗封作待诏翰林,王维是从七品上的左补阙,级别都不算低。同在朝廷供职,同是御用文人、诗坛名人,却仍是动若参商、不曾谋面。
  

   更何况,二人除了工作上有可能交集,在人脉上也是不无交集——他们有共同的好友孟浩然。李白写过《赠孟浩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春日归山寄孟浩然》等诗,而王维也写过《送孟六归襄阳》、《哭孟浩然》,可见二人与孟浩然的友谊绝非泛泛之交。
  

   虽然史料未给出明确答案,但是后人却从诗词和时间上寻得蛛丝马迹大胆推测。在李国文看来,李白透过《玉真公主别馆苦雨》一诗透露出乏人问津的空忙和无望,而此时的玉真公主却正兴致勃勃地观看王维的琵琶独奏,并大力将其推荐给了皇帝。王维从此平步青云;而李白却始终没能得公主的青睐。这也许正是二人未曾交集的原因所在。

   

   真实的历史究竟如何,因为缺乏确凿的史料,尚不得而知。但李白和王维一生谜一般的没有交集,确实给后人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间。 (本文部分内容摘编自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唐诗鉴赏辞典》、《叶嘉莹说初盛唐诗》和李国文《说唐》等,中国电视报记者李冰)

(0)

相关推荐